圣严法师:经常保持一颗平常心,便是修行


01、静坐不是禅,枯坐也不会开悟

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曾于雪山下坐了六年,而达摩祖师初入中国之时,也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由此可见打坐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初期的禅师们,都仍沿用印度的传统方式,特别偏重禅坐的工夫。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惠能大师,尤其是南岳怀让禅师时,才出现了一番变革,那就是重悟不重定。

有一个公案便是个中代表,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岳怀让座下的时候,十分用功,整天都在蒲团上打坐。但是怀让看在眼里却颇不以为然,于是捡起一块砖头,到马祖面前用力的在石头上磨起来;由于声音很大,惊扰了正在打坐的马祖,开口问说:“和尚磨砖作什么?”

南岳说:“磨来作镜子啊!”

马祖失笑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

南岳反问:“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听了这些话,当下便开悟了。

开悟在于放下自我执着,打坐只是身体不动,如果内心思绪汹涌如波涛起伏,或如躲在黑山鬼窟,无所事事,坐得再久,也是白费工夫。

02、静坐时能觉察心中有烦恼,便是修行

《圆觉经》中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但也切忌抗拒烦恼,希企开悟,否则,喜静厌闹,欣净拒染,便不能悟。


03、平常生活即是禅的修行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一天有位僧人向赵州请法而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

州云:“吃粥也未?”

僧答:“吃粥也。”

州云:“洗钵去。”

这也就是说,该吃粥时去吃粥,吃完了粥应洗钵,该如何就如何,便是佛法。

许多发心学佛的人,常误以为,只有在佛前上香、礼拜、诵经,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闭关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禅宗主张应该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日常一举一动的每一个念头,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待人接物都是修行。

所以,有一次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禅师答说:“用功。”

又问:“如何用功?”

禅师云:“饥来吃饭困来眠。”

有源律师问:“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

慧海云:“不同。”

曰:“何故不同?”

慧海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可知,心无杂念妄想,不打坐也是修行,心有杂念妄想,打坐也不能开悟。

04、执着修行便不是真修行,不注意修行更不是真修行

现在我们再回到“磨砖不能作镜”的公案上。马祖知道执着于形式上的修行没有用,因而开悟。那么,是否便意味着,不曾练过打坐,或从来不注意修行,也一样可以开悟?当然是不可能的!

许多年轻气盛的人,往往以为:“成佛也不过如此,开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对我而言,开不开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一旦困境现前,烦恼缠绕时,就不免于挣扎之苦了。


05、经常保持一颗平常心,便是修行

《维摩经》中有两句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所谓直心,就是平常心,也就是完全没有主观的分别和执着,但有超越主客观的清净心,那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经常保持直心,当下就是在清净的佛国里。不过要有这种工夫颇不容易,所以,需要不停地练习。

有些人会自以为他们的心,已经不具任何主观意识,也不带半点分别执着,其实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凡是没有大彻悟的人,都还有我执未消融,自然会有人、我之别,乃至不免于内在感情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