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 我们该如何与自己最亲的人和解?

距离郑秀文在《长恨歌》中饰演王琦瑶——这个对她而言非常特殊的角色,已经过去了十四年;这一次,郑秀文戴起了眼镜,穿上毛衣长裤,再次以十足文艺范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演绎一位细腻敏感的女性角色。

电影《花椒之味》根据张小娴作品《我的爱如此麻辣》改编,这是一部由许鞍华监制,香港青年女导演麦曦茵执导的作品。导演麦曦茵,这个名字对于大陆观众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她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编剧,其实力早已通过《前度》、《志明与春娇》等作品被业界和观众充分肯定。

麦曦茵的作品以表现和传递情感见长,一直以来主要在爱情片类型里耕耘,《花椒之味》的情感主轴是亲情,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三个同父异母,从小生活在三个不同城市的三姐妹相聚到一起,这个戏核的设置几乎与日本导演是枝裕和2015年执导的作品《海街日记》如出一辙,因此称《花椒之味》为中国版的“海街日记”并不为过,将两部电影并置观看则更有意思,不同国家和民族族群体内、不同性别和身份的创作者呈现出的不同的情感表达。

一、日本镰仓的海街VS中国的香港、台湾、重庆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里,相依为命的香田三姐妹居住在日本镰仓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屋子里,15年前音信杳无的父亲的死讯传来,三姐妹在葬礼上意外遇见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并决定接纳这个孩子,四姐妹一起互相取暖幸福生活,海街是她们的主要生活空间,也是她们平和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而在《花椒之味》里,三姐妹分别来自不同的城市——香港、台湾和重庆,这是典型样式的中国当下社会格局,同时,三座最具地域特征的大城市也一举打破了港片在电影影像空间上的单调;她们三人从未曾谋面,见面即是相处的起点,只因共同父亲的曾经存在,彼此有了交叉点和情感维系。由此联想到近期香港和台湾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这部影片不仅恰好观照了当下还顺带提供了情感参照的样本。

与偏安镰仓一隅的海街不同,《花椒之味》里的空间选择有着更为明确的指代意义,和导演更大的企图。海街是一本私人日记,静静地等待有一位来客不经意间将其打开细细品读,《花椒之味》则像是写给所有中国家庭的一封信,里面写着几条关于幸福生活的建议。

二、平静辽阔的大海VS刺激味觉的麻辣

是枝裕和的功力在于平凡中见真章,他的影片恬淡,平静,安宁,美好,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脉脉温情,在《海街日记》中,无论是平静辽阔的大海,还是一间熟悉的小酒馆,都映射出一种生活的本真,那是一种原初的、质朴的岁月静好,经得起时间和生命际遇的考验,而不是一时虚伪刻意的矫情与做作。

“海街”是《海街日记》的气质所依,“花椒”是《花椒之味》的戏眼所在。

但凡某一种感觉能走进中国人的胃里,便也很容易走进国人的心里。李安的《饮食男女》和《喜宴》,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满屏弹幕“多谢款待”的《人生一串》都是最好的证明。

刺激的麻辣是国人最痴迷的一种味觉,常常以最具诱惑力的形式出现——麻辣火锅,花椒便是火锅的主料。青花椒是新鲜才采摘,口感偏麻,而红花椒是经过晾晒或烤制的陈花椒,麻味减轻故而偏辣,口感却更醇厚些。

这青花椒和红花椒之分,正如同影片中的父与女,虽然没有针尖对麦芒似的针锋相对,但也是误解重重隔阂疏远,一家人相近却不相亲,或者说,内心相亲却在生活中难以走近。

在葬礼的戏剧任务完成之后,影片又设置了新的戏剧目标——继续经营父亲的火锅店,借这个戏剧的“壳”,这个让三个人物各自情感故事回望、平行、交叉,影片叙事被更进一步,更紧密地结构起来。

通过叙事有条不紊地步步展开,郑秀文,赖雅妍和李晓峰饰演的三个女儿,表面上看,她们对生父移情别恋抛妻弃子已无太大的怨恨,导演也无意带观众去探究父亲的情史批判男性的朝三暮四,但实际上,原生家庭的伤痛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三个女儿的身上影响并延续着。

郑秀文(夏如树)强烈缺乏安全感,对婚姻秉持怀疑态度以致于无法真正投入自己的小家庭;

赖雅妍(夏如枝)外表坚强,内心却深陷于挫折与逆境的打击找不到支撑她继续打球的力量,强忍着压力无处释放;

李晓峰(夏如果)则自我主体价值认同感低,只有在对外婆无尽的照料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也成为她唯一的情感依赖,在对网友直播的工作中,她的讨好型人格展露殆尽。

《花椒之味》里的三位女性,无论导演麦曦茵的镜头拉远还是拉近,她们大多愁容多于笑容,导演有意设置了几个带有喜感的情节点,试图以幽默来调节影片浓浓的哀伤氛围,但她们的感情世界里仍然总伴有对立,冲突,矛盾,困境并且都可以用激烈来形容。这种亲人间彼此施加的情感伤痛,就像花椒带来的那种难以忘却的味觉刺激,变成一种心底的执念,非刮骨疗伤不能彻底疗愈。

三、父亲的道歉,女儿的原谅,我们该如何与自己最亲的人和解?

靠你最近的人最能够伤你最深最痛,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生活真相。当我们把情感和内心投递到所爱的人身上之后,就意味着给予了对方伤害自己的权力和机会。但是,最深的痛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有最深的爱,这在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里,绝对有可能。

影片里,父亲钟镇涛与女儿夏如树之间隔着一条长长的过海隧道,这是物理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心理的距离,因为父女之间的隔阂,隧道因此也变得格外的长。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体验里,很多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有多少想说却没能说出口的话,都以喊你回家吃饭代之。

关于误解,父母对我们几乎从来不道歉,不解释,而对于子女来说,好好坐下来吃一顿饭,有那么难吗?好好说话,有那么难吗?这个存在于我们日常情感沟通中的Bug,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人抓狂,进而挑起一场情绪的战争。

我们该如何与自己最亲的人和解呢?

围绕着郑秀文(夏如树),曾经的银幕情侣刘德华和任贤齐友情出演了两位男性角色,一位渡人,一位自渡。在钟镇涛饰演的父亲与任贤齐饰演的麻醉师的交往片段中,无法拉近自己与女儿距离的父亲却轻松地从“旁观者”的角度点醒了麻醉师任贤齐人生际遇中的困惑,心之所往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借口。

寻找父亲麻辣锅底秘方,实际上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在三个女人间穿梭的父亲看似薄情寡义朝秦暮楚,但随着关于父亲一系列谜底的解开,一些不为人知隐秘细节浮出水面,一旦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被我们了解,我们才能静下心来选择如何去接受。父亲内心的怀念,愧疚,特别是对三个女儿不同形式的默默关爱,让一个男人在丈夫的角色上跌倒,却重新在父亲的角色上站立起来。

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郑秀文饰演的夏如树,在经历失去父亲之后,在替代父亲担起火锅店的职责之后,最终真正走近并了解了他,对着父亲的背影喊出了原谅和思念。

到了影片的结尾,观众能够接收到导演尝试给予的最佳答案,那就是——和解,而和解是自己主动的选择。

人生百况味,唯麻辣最解痛楚。执拗地去追问“我想”还是“我可以”,却听不见“一起”,其实,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生活。

正值中秋佳节,很适合去影院欣赏这部电影,看完后,可以吃一顿火锅,打一场桌球,跟最亲的亲人道一句晚安。

— THE END —

作者 |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