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隶书是一个很重要的书体,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隶书是从篆书过渡而来的,早期的隶书又称为古隶,还带有明显的篆书特征,比如笔画绝对横平竖直、粗细均等。现代一些隶书作者很喜欢模仿清代伊秉绶等古隶大家的作品,作为艺术形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书法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隶书的最高水平还是东汉以后的成熟汉隶,它的笔画不是绝对横平竖直和粗细不变的,相反,它在单字结构上很有讲究、富有变化。
本篇我想从成熟汉隶的优秀代表碑帖——《乙瑛碑》入手,来说说隶书的结构问题。
【方圆居文化】---01
——《乙瑛碑》是成熟汉隶的优秀代表——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于汉桓帝永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53年立碑,全碑文字共18行、每行40字,共720字。该碑现存于曲阜孔庙,同《礼器碑》、《史晨碑》一道被称为“孔庙三碑”,是书法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
这块碑书法水平很高,但碑文内容记载的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文字也比较琐碎,反而里边多次使用了“扣头、死罪”这样的字样,显得没有《九成宫醴泉铭》那么高雅和有文化味,估计这块碑的碑文撰文者一定也不是什么文化大家。 该碑碑文大致记载了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假借前鲁相乙瑛之言,向汉桓帝上书请命设立百石卒史一职,最后获皇帝恩准之事。
乙瑛是原汉朝鲁相,曾经向桓帝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立执掌礼器庙祀之事的官吏,名叫百石卒史,也就是一个相当于仓库保管员这样的职位,不知道为什么却要皇帝御批。就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却要一个鲁相来申请,而且一直到乙瑛死后才获准。后来被任命担任此职的官吏名叫孔和,所以,这块碑也被称为《孔和碑》。碑文详细叙述了这个百石卒史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等,文字琐碎无序,我读了数遍之后也看的不甚明了。好在我们只是注重其书法成就,至于文字内容也就不去过多关注了。
乙瑛碑
《乙瑛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这块碑非常适合初学隶书的朋友临摹学习。当代已故著名隶书大师刘炳森先生的书法多取法于此碑,他的草隶更是从此碑的连贯用笔笔法一脉相承。
刘炳森隶书
九十年代末,我在山东泰安上学,学校离曲阜不远,曾到孔庙看过这块碑。当时碑面损坏比较严重,很多字迹已经模糊得看不清了,估计也是在那场文化浩劫中遭受了巨大破坏,万幸的是还在九死一生中保存了下来,也算是书法文化的幸事了。
那么,隶书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习隶书在单字结体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方圆居文化】---02
——要注意“因字立形”,不能一味追求等高等大——
隶书从篆书过渡而来,发生隶变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变篆书的“圆而长”为“扁且方”,变“纵向取势”为“横向取势”。这是隶书的重要特征,但也不是每一个字都要这样,不可把隶书所有的字都写成扁方形状。
隶书的结构要随着单字的高、矮、大、小、斜、正而自然取势,不能一味追求等高等大,而将大字缩小写,将小字放大写。如果一个字的字型本身是纵向取势、高且长的,那么在写字时也要写成纵而高的,而不能人为写得扁平;如果单字本身笔画不多、结体较小,那么在隶书的书写中也没有必要故意写大;同样,字的斜正和向背也要因字立势,不可强求一致。
如上图中的“乙、瑛、公、崇”四字,在书写时“乙”字完全是横向舒展,体型扁小;“瑛”字则基本是正方形;“公”字横向取势,飘逸舒展;“崇”字则纵向取势,显得比较高大。
再如下图中的“叠”字,本来字的结构就是高且长的造型,所以,就直接照本来样子自然的写就行,如果刻意的把字型压扁就显得很局促,不好看了;“令”字因上面的“人”字自然开张,字型就是倒三角,也没有必要将左右的舒展故意萎缩。
【方圆居文化】---03
——要注意“偏旁独立”,不能一味追求偏和旁——
隶书的偏旁不同于楷书,尤其是左右结构的字,往往写得“重量”相等,重心居于字的中心。当然也不是全部都这样,有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下图的“祠、钱”二字,示字旁和金字旁都写的同右边的构件等重。
【方圆居文化】---04
——要 注意“避让呼应”,不能一味追求独立——
这一条是同上一个原则对应的。其实在隶书的笔画中,还是很讲究避让与穿插的,很多笔画都写得错落有致,穿插有序,感觉比较巧妙。如下图中的“圣”字,上方的“口”字让给上方的“耳”部长横,避让得十分自然得体。
又如,下图中的“卿”字,左边部分向右倾斜,而右边则向左呼应,显得十分生动。
【方圆居文化】---05
——要注意“笔断意连”,不能没有呼应——
《乙瑛碑》单字笔画很多都有连贯用笔的痕迹,尤其是一些撇画,收笔处往往有“回带”的动作,笔画末端就会出现回锋引带,而大多则笔断意连、不留痕迹,但看起来却很生动,不刻板。刘炳森先生在书写隶书时很注意这个笔法,有时甚至故意在写连续的横画时刻意做出笔画之间的连贯和引带,很有情趣。比如下图中的“家、皆”二字,均有这样的特征。
【方圆居文化】---06
——要注意“疏密对比”,不能没有俯仰变化——
隶书结构十分讲究疏密对比,有时笔画也分粗细,对比明显。偏旁部首也不是全部端端正正,而是高低错落、俯仰起伏。如下图中的“规”字,左边的“夫”旁故意收敛,居于左上方,为右边的“见”部留足空间,明显呈俯仰之势。
再如下图的“爵”字,上部因为笔画多,便写得密集;下部笔画少,便写得疏朗些,总体却感觉疏密有致,自然得体。
总结:隶书的结构特点大致有上述五方面,但不同的碑帖会有所侧重。初学隶书一定要认真读帖,临习时抓住不同碑帖的笔法特点和结构特征,在具体创作时可以将不同碑帖的笔法结构融会贯通,揉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