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03年非典,一个声音让全中国踏实下来:“别怕,把重病患者都转到我这来!”
2020年新冠,这个声音还是如定海神针一般从各大媒体传出,还是这个人,义无反顾走向疫情重灾区。
每当灾难来临,挺身而出敢说真话的是他,第一时间直奔疫区护我中华的是他,次次发声安抚人心的,还是他:钟南山。
《人民日报》官微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
到底是怎样优秀的家庭,才能培养这样一个英雄?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任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主治医师,解放后是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在儿科学,特别是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还培养出不少儿科骨干力量和知名儿科专家。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颇有名望的廖氏家族,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高级护理专业,解放后,担任过现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在医学界有这么一个说法:看一个医生所写的病历,就大致可以看出他的医学水平,看一间医院的质量,也要先看它的病历。即使现在有了更发达的仪器和更先进的技术来检查诊断的今天,这种观点仍然没有过时。
而钟南山的父亲手写的病例,密密麻麻,论据严谨有条。钟南山就这样被父亲言传身教:“医者人命,没有十足的证据,不可轻下判断。”
70多岁的钟世藩,为了把自己几十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后人,他每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写文字。到晚年时,他的视力极度下降,看什么都是重影,再后来没办法就请人帮助认字。
即使这样,钟父依然支撑着病弱的身体,捂着一只眼睛写下了这本《儿科疾病鉴别诊断》,40多万字,写了4年,这本书后来因畅销,被出版了6次。
钟南山回忆道:父亲去世的前一天,还在跟我讨论病毒学研究。
如果说,在治学的严谨上,钟南山深受其父影响,那么,钟母教导他的,则是作为一名医生,专业严谨却又不失温柔与慈悲。
钟南山母亲除了热爱医术,还博览群书,钟南山听母亲讲书中故事,讲医院里感人的、有趣的事长大,人生百味,从小体会。
二
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钟南山也是继承了父母的优良传统,一双儿女都很优秀。
儿子钟帷德,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副教授,不仅如此,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第一位外国人教授。
有人说,儿子能有这样的成绩,钟南山肯定给了不少帮助。但要知道,虽然都是医学领域,钟南山专业是呼吸病学,钟惟德专攻的却是泌尿外科,两个专业八竿子打不着,如果说对儿子的帮助,那最大的帮助,就是言传身教的一腔拼搏热血和一颗敬业医德心。
钟南山妻子李少芬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女篮的副队长,电影《女篮五号》的原型之一,女儿钟帷月则走了母亲的体育路线,曾是我国优秀的游泳运动员,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
在这个家庭里,完美地贯彻了毛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理念。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人的生命活力和健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
Discovery探索频道8年前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中国人物志·梦想篇》,其中有一集专门讲述钟南山。纪录片里,记者走进了钟南山的家,眼前的一幕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个院士的家。
钟南山夫妻俩住在广州医学院里,是一个老旧的小区,从昏暗楼道上来,来到钟南山的家,铁门已经掉了漆皮。
在80平米的房子,摆设陈列都略显拥挤,家具也明显陈旧泛黄,但却整洁不失温馨。
六个人,就能把整个家挤得满满当当。
家中的这面照片墙,格外显眼,各种珍贵的合照、领奖照片,还有夫妻俩的照片、家庭照摆满了,好像每一张照片里的故事,都能说上好久......
钟南山的夫人李少芬和记者解释道:因为家里比较小,所以大部分奖杯都收起来了,包括关于她自己年轻时候拿的奖,而有一个奖杯留在茶几上,因为“还有点用处”——装水果。
这样的房子,对于一个院士身份的人来说,似乎显得有些寒酸,但钟南山所追求的,从来也不是什么物质享乐,而是如何能在医疗领域有更多贡献,如何能帮助更多的人,他也在采访中说:“我们家从来不谈钱,只谈学术”。
84岁的钟南山,现在不仅仅是中国的英雄,全世界的人,也都纷纷向他和他的团队取经。
因为中国有了钟南山和无数默默奉献的医疗工作者,我们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疫情控制下来,做到了一个个省份的“清零”。
当我们看到钟南山的儿女也是那样优秀,看到钟南山的住处是那样朴素,更让我们明白,物质再多,终归是身外之物,而精神,将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