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冲破控制与逃离的刻板心态,走向亲子关系的温暖和解

“我们试图用电影来帮助年轻人完成一种表达。希望大家看完电影以后真的想回去跟妈妈呆一下,一起吃顿饭,也希望父母看完之后,会觉得需要跟孩子换一种相处方式。”

这是徐峥在电影《囧妈》发布会上的期许。而我认为,《囧妈》冲击了亲子双方控制与逃离的刻板心态,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原生家庭关系走向缓和的突破口作用。

《囧妈》属于公路电影,说的是机缘巧合下徐伊万(徐峥扮演)与妈妈卢小花(黄梅莹扮演)在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K3次绿皮火车里度过了六天六夜的故事。期间妈妈不留余力地对儿子管吃管喝催生催育,企图让儿子按照她所规定好的方向去生活。伊万对此不堪其忧,说出了很多让妈妈伤心的话,却又对妈妈一句“可我是你妈耶,我不管你谁管你啊?”而无可奈何。但在经历旅程中一连串啼笑皆非的事情后,母子二人完成了和解。

今天,我将从电影的整体情感基调、人物角色意识价值内核、故事写实与喜剧效果糅合度等三个方面跟大家谈谈《囧妈》这部电影。

一、电影整体情感基调:“温暖的前提是成长”

电影的基调指的是呈现的方式,导演对戏剧素材所采取的态度所造成的气氛。基调可以强烈影响价值体系造成的反应。——【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

徐峥在《囧妈》上映前曾上了《十三邀》,节目里他说,“温暖是一种结果,它的前提是成长。”

| 温暖

电影的温暖向自不必多说,整一趟火车沿途充满异域风情的暖色调,本身就从视觉上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平和与感动的情绪。即使我们在卢小花总爱发60秒的语音方阵、徐伊万都已经反反复复跟她说了不想喝粥,她却没听见似地硬要伊万喝等等场景里回忆起自己与妈妈的心累日常,但笑过吐槽过后,我们不会加深对妈妈的负面情绪,我们仍然会如伊万一样看到妈妈偷偷藏在自己口袋里的大白兔奶糖,以及悄悄在窗口望着孩子离开的背影时,因为不放心妈妈一人远行而陪着妈妈做那一趟六天六夜不能洗澡的火车。

看到有些影评说伊万摸到口袋里的大白兔糖,就转身又上火车的理由太单薄,行为转变的情感不够充分。但我的意见正好相反,伊万转身上车补票的理由越小,实则越能烘托出伊万母子二人亲情牵绊的饱满。日常生活里是感受过多么厚重的母爱,才会在某个时刻因为一点小小的细节改变自己的心意?

|成长

《囧妈》所想要呈现出的“成长”主题,用的是较为间接的处理方式。我们从电影名字就能明白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是“妈妈”,但编剧们却穿插了伊万与妻子闹离婚这条线,并以这条线的发展反映伊万在与妈妈相处的过程中得到的情感成长。所以,伊万的婚姻线并不多余,实则还是在为亲子线服务。

在片头,伊万的妻子张璐指责伊万总是试图改造自己,总是试图让自己活成他想要的样子,而夫妻双方感情也在这种日积月累的控制与反控制中降到冰点。但在后来,伊万不仅反悔了自己的商业决定,把暖霸在美国的专利使用权还给张璐,还给张璐写了一封信,信中回顾了自己与妈妈六天旅程的感受,“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是对于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在电影里,伊万也曾对妈妈说出过一番与张璐指责自己类似的话,当时伊万的语气是满腹牢骚的,他曾理直气壮地认为妈妈对自己爱是情感勒索,曾理直气壮地以妈妈当年处理爸爸喝酒的方式,来控诉妈妈从未向自己展示过处理婚姻关系的正确姿态。但在妈妈哭着说出“可我是你妈啊,我不管你谁管你?” 以及知道了妈妈那么极端地用大喇叭让丈夫的朋友不要找他喝酒的原因是丈夫酗酒后会家暴后,伊万学到的最大的成长,是他开始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别人行为的合理性,而不再一昧地强调自己的处境与情绪状态,懂得了接纳与尊重母子间心态与生活习惯的差异,并学着与母亲和谐相处。

同样地,徐妈妈也经历了心态上的转变与成长。当徐妈妈从莫斯科回来,躺在床上休息时,她自言自语地说自己的儿子已经是个大人了。这既是指事实意义上,伊万年龄上的增长,实则也是徐妈妈对自己强势干涉孩子生活的反思,以及最终选择放手的预告。是啊,孩子长大了,自己也该放手了;孩子长大了,他的路就由他自己去走,他的生活就由他自己去照顾吧,所以我们会看到,影片的最后,当伊万打电话问妈妈在哪时,妈妈因为忙着赶世界巡演的飞机而不想多说,匆匆忙忙地比伊万更早挂电话的反常态式幽默。

二、人物角色的意识内核:矛盾性

一般来说,亲子题材的电影内核都是反映爱与被爱,付出与索取。《囧妈》也不例外。但《囧妈》在塑造人物角色时尤其突出了人物意识内核里的矛盾性,但这种矛盾性并非脱离现实的影视创作,而是真正暴露出了现实亲子关系的互动冲突。

|卢小花的身上集中反映了现代父母的三大常见矛盾:想让孩子陪又不敢打扰孩子、防被骗又极容易被骗、明知道孩子不耐烦又忍不住做一些让孩子不耐烦的事

于是,我们会看到卢小花刚开始没让伊万陪她去莫斯科,但后来看到来拿护照的伊万时,又满脸兴奋地说“你来陪我了?”;当列车员不允许伊万补票去莫斯科时,她又满脸泪痕地说“你干嘛要拆散我们母子啊?”;会看到卢小花在伊万下车时埋头整理东西,嘴上嫌弃似的念着“你走吧,走吧”, 但在伊万下车后又躲在窗前悄悄地看;会看到卢小花疑心保姆在自己开门时偷窥了密码而辞退她、出远门时还要在密码锁下再焊一个大铁锁,却又听信老来乐公众号关于把浸水手机放到大米里36个小时就没事的谣言,还向其转了两万人民币演出报名费;会看到卢小花并非不问不管直接把粥给伊万喝,而是也提前问了伊万的意见,但到底还是觉得在火车外冻了一天的伊万应当喝,于是便有了伊万后来那绕口得好笑又无奈的吐槽。

这部电影叫《囧妈》,“囧”字比较为人熟知的解释是“尴尬、无语”,但实际上“囧”这个字在百科里还有“郁闷、悲伤”之意。电影在为观众制造笑料的同时,其实还讨论了卢小花所代表的母亲群体,其情感矛盾的源头——儿女的情感缺位。这在电影里的很多细节都能反映出来:伊万每次去妈妈家里,都忙着打电话听手机只顾自己工作上的事,鲜少跟妈妈聊天;卢小花出远门前曾经给徐伊万发过语音,但伊万一条都没听一条没回;卢小花把保姆辞掉了伊万不知道,伊万也从来没听过妈妈在合唱中的独唱;当张璐跟伊万说,“你能不能多陪陪妈妈,你能不能对她好一点,你可以不可以抱抱她”时,伊万反问为什么要拥抱妈妈,然后又以自己是四十多岁的人,“我妈一开门,我突然抱住她,我妈会以为我爸又活过来了”的说辞打哈哈过去了。

意大利著名编剧柴伐蒂尼指出,“拍电影不是‘发掘故事’,而是尽力去了解挖掘某些社会现实的潜在意义。电影的目的在于暴露日常生活的时间,发掘出平常被忽略的细节。”

卢小花并不贫困寒酸,出门带了各种吃的用的,会在火车上泡脚敷面膜吃自热火锅,涂着一抹口红,举手投足都很有贵气。这部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那“平常被忽略的细节”恐怕就是,真正地爱父母对父母好,除经济支撑外,还应做到工作之余,家庭陪伴的情感补偿。

|徐伊万同样是较为典型的现代儿女矛盾体:孝顺是真的,但也着实怕麻烦

于是我们会看到徐伊万专门找来了愿意一周来三天,每次都干八小时的香香阿姨来照顾妈妈,这比随意社招家政或索性不给妈妈找家政要孝顺。但正如卢小花所揭穿的“你就是想要找人替你照顾我”,徐伊万的孝顺是便捷式的,这与卢小花所希望的陪伴式孝顺有明显落差。而后卢小花嘴硬以“我不要你管”回呛,像极了很多父母的口是心非。再者卢小花在徐爸爸脑溢血过世后,实则一直处于丧偶式育儿状态,那种渴求孩子陪伴与支持的情感需求就更强烈了。

但让人感到温馨的是,电影的最后,伊万说把自己房子一楼的房间收拾整齐,主动提出让妈妈有空过来住。电影中的这个片段对观众,尤其对子辈观众的意义就在于反省自己是否曾对父母的口是心非误判得心安理得,以及思考自己孝顺的方式是否契合父母真正的情感诉求。

另外,在《囧妈》里,编剧还制造了徐伊万主动情感勒索与被动情感勒索的矛盾。我在前文中就提及过,张璐指责徐伊万改造论的话与伊万吐槽妈妈改造论的话几乎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伊万在控诉母亲的控制者形象的同时,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控制者。这个矛盾的建立实则警示了我们,“父母养育会造成性格特征的代际传递”,这是值得我们在电影之外认真思考的。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就写道,“情感勒索也许不会威胁我们的生活,但会夺走我们非常珍贵的一项资产——自我完整性。自我完整性反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我们用以辨别是非的中枢。”

三、故事写实与喜剧效果紧密糅合

《囧妈》属春节档合家欢电影,所以就算是对妈妈控制欲的吐槽以及孩子想要逃离的纠结,也是依托于喜剧这一载体。但喜剧效果的实现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屎屁尿等低俗素材累积起来,引起观众“看笑话”的心态;另一种则是把各种真实的啼笑皆非的日常生活场景密集化极端化,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很明显,《囧妈》属于后一种形式。且在故事写实与喜剧效果糅合度上较为紧密,实实在在地用喜剧化效果做到了让某个情节触动亲子关系中的任一一方。

在《囧妈》的前半段情节里,几乎展示了“天底下一样的妈妈”的众生态,让子辈观众多多少少地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妈妈的影子。徐妈妈偏信公众号所谓“申时喝水利膀胱”等养生知识,硬逼着伊万喝薏米水、红豆水、绿豆水;完全不顾伊万打电话跟郭贴说正事,忙着布置工作,也要不停地给伊万喂小番茄,后来甚至把整个鸡蛋塞到伊万的嘴里,彻底堵住了他的讲话;再来徐妈妈怀疑伊万跟娜塔莎有染的时候,用“警钟长鸣啊,徐伊万。你不要在外面猫三狗四,横七竖八的,做了一堆不着四六的事情,最后搞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的”的数字成语式喋喋不休,也着实成为了电影的又一大笑点。

但恐怕父辈观众在看到卢小花责怪列车员不快点列车门,听到她后怕地说出那句“你差点把我儿子害了!”的哭腔时;在看到伊万对妈妈吼出“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你养的宠物狗啊”后,卢小花那委屈的红眼眶时,也或多或少会想起自己与孩子相处的场景,在脱口而出批评伊万不听话的同时,大概也感觉到自己在电影里找到了同盟军。

对于年纪稍大的父母,在看到卢小花拿掉假发,坐在镜子前梳着那头单薄的银发丝时;在听到卢小花躺在床上,说“我的伊万已经是个大人了”后,除了感喟岁月流逝年华老矣,大概也有孩子长大了自己即使心有余也恐怕很难再牵绊住了的不舍吧。

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当然,也有些观众诟病伊万母子被森林里出没的熊追赶,徐妈妈大喊着“别吃我儿子!过来,来吃我”,从而把大熊从伊万身上引开,后又遇到带枪的新娘一家脱险,以及母子二人在冰面上碰到了热气球选手,后搭乘热气球赶到了红星大剧院演出等场景过于荒诞,但我认为这两个情节虽不是场景写实,但从底层逻辑看,还是做了情感写实。

事实上,无论是从社会新闻里还是我们近在咫尺、亲眼所见的日常生活里,舍己为孩子的伟大父母比比皆是,他们遇到危险了总是揽起最差的后果,嘴上说着自己老了死了也无所谓的年纪论,其实满心里只有希望孩子一辈子顺遂平安健康的朴素爱意。电影里,卢小花大喊着让大熊吃她而不要吃她儿子的场景,实实在在地刻画出了天底下所有母亲共有的牺牲姿态。

而明知赶不上,伊万也坚持背着妈妈气喘吁吁地赶火车,后又梦幻般有如神助般地天降热气球,让卢小花最终圆了在红星大剧院里唱《红莓花儿开》的愿望的情节,更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其情感期盼的写实。要知道,孩子与父母有多大的摩擦与矛盾,血浓于水的情感牵绊,终究还是会让孩子希望自己的父母好,希望父母开心,希望父母幸福。


徐峥说,“对待妈妈的关系,就是你对待世界的关系。

而许知远在《十三邀》里的一段话正可作为对此的解析:“看见自己的内心,看见别人的内心。伤痛、疑惑、矛盾和不解,看见所有的隔阂和愤懑。然后回报给世人,一个温柔有乐的世界。”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无不宣告自己渴望“被看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没有“看见”近在咫尺的、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却又厚重如山的种种情感?是否没有“看见”自己所制造或被动承受的种种负面情绪来自何处又流向哪里?“被看见”反映的是自我取悦,“看见”反映的则是取悦别人,当我们能够确认并平衡了被看见与看见的界限,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向这个世界投以善意。

《囧妈》片尾的彩蛋是演职人员与自己妈妈的两张合影,一张是早已泛黄了的过去,一张是仍然鲜艳光彩的当下。有的演职人员还是一张年少轻狂的脸,两张照片的时间跨越很短,有的脸上却已长满岁月的痕迹,两张照片的时间跨越已从黑发到白发。但任何照片的时限都不是无期的,生死便是横亘在亲子间的巨大障碍,没人能够阻拦。

那么,让我们早一点学会取悦自我与取悦父母的平衡,早一点为亲子关系释放平和的善意,对父母温柔,与世界和解。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