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影评:雨中孤独者们的脆弱及痛楚,是压抑,是潮湿的

《热带雨》(Wet Season)是新加坡导演陈哲艺(Anthony Chen),继《爸妈不在家》 (Ilo Ilo)后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同时,《热带雨》的男女主角正好是饰演《爸妈不在家》的妈妈与小孩,本片亦是中国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与中国台北市电影委员会所推动的「国际影视摄制投资计划」首届五部入选作品之一。

剧情聚焦自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华文老师阿玲(杨雁雁饰演),结婚八年,期间人工受孕不断失败,夫妻关系亦趋平淡。面对被冷落的婚姻关系,唯一在异乡家庭内的依靠,只剩半瘫痪卧床的公公(杨世彬饰演)。

她,独自扛起人工生育的苦痛,照护行动不便的家人,却也面临事业的危机,校方对于华文教学的轻视,使他的孤独表露无遗,而南亚不停歇的雨季,也使阿玲与男学生伟伦(许家乐饰演)间的界线逐渐模糊,欲望与孤独更无一不显地降临在两人身上。

曾在2013年获得金马最佳导演的陈哲艺,领奖时提及在创作路上影响他最多的就是「台湾新电影」,包含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多位知名导演的作品都提供他许多创作养分。继《爸妈不在家》的获奖无数,六年间的蛰伏,成立长景路电影工作室Giraffe pictures,转以电影监制角色。并耗时三年撰写《热带雨》剧本,更酝酿出独特的镜头语言、对表演更细腻的执着、极高水准的场面调度,一再体现更成熟的导演功力。

导演陈哲艺从《阿嬷》、《回家过年》、《爸妈不在家》、《热带雨》等作品都不断在探询「家」究竟是什么?而「家人」究竟是什么?是血缘,抑或是情感连结?

他的作品总离不开「家」的课题,并带有个人独特对于星马地区的现况观察。从「家」为经,以「关系」为纬,深刻地剖析中年女性,在生活当中所承担的种种责任,同时更面对国族间、家庭内、性别中「认同」议题内心的痛楚与矛盾,情绪更细腻的透过呼吸间巧妙传达出,兼具搓揉着许多当前星马地区的社会议题:华文的失语现象、传统家庭功能的式微、资本主义下的冷漠关系等,根本地指涉「家」及「关系」的意象。

《热带雨》全片以「水」的意象,隐喻着女性在家庭及社会等认同议题下的挣扎及压抑,热带气候下的雨季,突显潮湿的溽暑难耐。然而,被点燃的生存希望,是炙热,是欲火的。此刻,更加呼应着法国哲学家巴舍拉所提出的元素诗学,火与水的意象,是相映而生!

因此,当所有呈现的形体,雨水、火焰等自然元素,不断地改变,也意味着存有的动态过程。同时,更清楚指涉人在生活世界中,所存在的深层意义。气候,随着纬度递移,有着独特的层次与变化,它更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并成了我们存在的展演空间及风土。

雨声间的意象及留白

雨,呈现「水」的动态历程。气候,是否有可能表达着某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却在此片实现我小时天真烂漫的想像。灰冷的色调,更显得雨滴存在的孤寂;雨声的落下,如同空泛单音般地缭绕心头。南亚的雨季,人们随着乌云密布、涓涓细雨、滂沱大雨、雨过天晴,有着相应节奏的移动,并从未停止寻找屏蔽及躲藏的空间,此刻更使观众透过演员的呼-吸与停顿之间,深层感受人物内敛的情绪,更深刻体现动/静二元的互补及圆满性。

顺带一提,本片没有配乐,不使用过多的音乐,作为引导观众丰沛的情绪,是导演陈哲艺的坚持,而采用更单纯且自然的雨声勾勒出全片的节奏,同时穿插着演员们的人声,「声音」是视觉上的留白,给出更多的空间及视野,使观众想象着情节声音的意义,更间接地显现每个角色的情感及内心。

在厕所整理物品时,发现一个尚未使用的验孕棒,镜头缓缓地从厕所渐远的拉出,最后仅听见阿玲带有哭笑不得的声音,是否怀孕,是导演留下的伏笔,透过视觉的留白,反而留给观众更多的想像。

孤独关系下的欲火

躲藏,是人类的本能,透过大雨滂沱的画面,一再将人性的脆弱面推向更高的不显现-寻找屏蔽及躲藏之处。车内空间,成为阿玲唯一的容身处,甚至是种自我空间下的延伸。

面对喘不过气的生活打击,只消一个能使人喘息的空间,不是教室办公室,不是有着半瘫痪公公及外遇老公毫无生气的家庭,眼前是个表象什么也没有的车内,隐晦地显现她对于家的想像与期待,以及真挚的家庭关系。

更精确而言,能让她寄托情欲的中学男生伟伦,能让她在异乡家中有所待的公公,三人内心皆有着一道缺席的空位-「孤独关系下的痛楚」-未曾再次感受夫妻关系的老婆,未曾再次感受亲子关系的小孩、未曾再次感受父子关系的父亲。所以,三人的关系是单纯的,同时也是复杂的,面对复杂社会关系下的受伤,彼此又凭借着孤独伤口,找到躲藏及依靠的单纯人我关系。

炙热的欲火,片中出现两次榴莲的场景,第一次是阿玲的弟弟顺道送几颗榴莲给她;第二次,为了庆祝伟伦取得武术比赛的冠军,阿玲、公公及伟伦三人在码头边大啖。有些作者会将榴莲,视作禁果,但我更喜欢诠释为乡愁及思念的投射。

对阿玲来说,在不出产榴莲的狮城,这更是乡愁,是种来自家乡的慰藉。在毫无生气的家庭内,意外闯进的伟伦,仿佛活水般的注入,重新使阿玲看见希望的曙光,彼此燃起内心的爱欲,及深层结构下的孤寂。出神下的红色笔墨,抑或唐突在车内的鼻血,反而皆体现内心最诚实的事物。

当传统价值所乘载「家」的意义不断式微时,「回家」的仪式性活动,因着死亡,我们才有机会团圆。焚烧纸钱,是少数不再下雨的戏,唯一使用火/烈焰的意象,或许面对公公的死亡,我们都有着Peter Chan的无知及冒犯性提问,蜕变是种动态历程,我们却不见得能懂得,接续阿玲将开启他人生的新篇章。这样的死亡,还可怕吗?

《热带雨》全片围绕在中年女性阿玲身上,导演也巧妙地透过她所面临的事业、家庭危机,带出更宏观的视野及认同的议题,包含国族、家庭及性别,甚至探问更本质的问题:女性被允许成为「自我」吗?

开场,以三种不同的语言-英语、华文及闽南话,呈现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间不同国族以及世代间,反映出语言内的身份认同。更细腻刻英语、中文画出语言的使用,显现着国族间难以跨越的差异与阶级。

同时,指向阿玲的「自我认同」,即便已经嫁至新加坡八年的阿玲,却迟迟未变动她的国籍。或许内心不曾认同异乡的种种,更本质的是家庭,是从未被异乡家人所接纳,夫妻、亲属关系间的冷漠及异化,不断使她选择回到一切的起点「太平」!(注:太平为属于马来西来的雨城,却在拍摄当天为阳光普照的天气!)

华人世界的传承焦虑,降临在女性的子宫内,对阿玲而言,她从未被认可为家庭的一员,即便照护公公的责任,几乎由她肩负,但在葬礼上,无法做同桌,也被亲属清算着父亲的家产,此刻的父亲,听在阿玲内心多么的讽刺。在异乡瞥见家乡的动乱新闻,同时照护着公公,内心却担心远在马国的母亲,又有谁能懂阿玲的心情?

对女性而言,在不同的场域内,我们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之中,我们还能够保有自己吗?玩味的是,当阿玲在车内休息时,校长问及阿玲的称谓,是Mr.s还是Miss时,将职场中的女性的身份认同,转嫁在是否具有小孩身上,没有小孩,代表着没有家庭,即便你有结婚,反映出社会期待,职场中女性的自我认同源自家庭,再再地呈现中年女性的脆弱及痛楚,是压抑,是潮湿的!

“死亡,是种不显现的出生;出生,则是种显现的死亡!”

有趣的是,片中借用的是女婴,呼应着以「女性」为基底的电影。或许,在出生,身为我们的某些可能性,就显现地死亡,是传统价值,是社会期待结构所致。但同时死亡也将带来某种的诞生与蜕变,需要勇气,需要发现乌云背后的阳光。

身为导演陈哲艺的年轻影迷,高中时期,就已深受《爸妈不在家》(2013)所感动,期间更也不时继续关注他所监制的多部作品及过往短片。他的作品一向不是哗众取宠的主流电影,没有磅礡场景,却是引起内心底蕴的共鸣,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戏码,却是向身为人最根本的事物不断探寻:「家,究竟是什么?」

「电影其实拍的就是人。我希望能够永远非常简单、非常谦卑地过生活,用最卑微的角度去看人。」 — 导演陈哲艺

继承中国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他,细致体现每个大师的精随。同时,他也是少数能将女性题材充分掌握的男性导演,以他的视角,刻画出中年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及牺牲下的苦痛,没有沙文主义的贬低,却充满个人私有经验推及普世性的独有韵味。

多数的观众,在观影的同时,面对星马地区的社会议题,或许不甚熟悉,但从中却得以发现某种文化的相通性,「认同」议题下的普世性,在认同议题上表现的多元性等,也成为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困难及矛盾。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讨论中年女性所面对生活种种议题的小品电影,在观影的过程,必然感受压抑的情感,甚至对阿玲的遭遇带有移情及投射,却在最后有着一份温暖的阳光照向心头!导演陈哲艺的表现十分杰出,对于电影的整体掌握、现场调度、镜头构图等皆表现使人印象深刻,并处理得非常细腻,继续期待他的下部作品,并期待他成为下个世代的大师!

文章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