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授:你对疫情“替代性创伤”了吗?

作者 | 谷传华

“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来势汹汹,我国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疾病可防可控。但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需要战胜的除了身体的疾病,更要打赢心理之战。

面对24小时不停滚动的疫情新闻,人们的情绪会不自觉被带入焦虑中。北师大心理学部1月27日上午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后,许多咨询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和恐惧。

这种因为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在心理学上被McCann和Pearlman(1990)称为“替代性创伤”(VT)。

现下,因为看到其他人遭受疾病的威胁,因而产生共情,好像自己也正在遭受这样的情形或者类似的创伤,都属于这类心理问题。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入睡、容易惊醒、做噩梦等情形,以及容易发火、容易受惊吓、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惧、绝望、对现实感到麻木等情绪,或者在交往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如果出现这些状况,或许你已经出现了替代性创伤。

有些人甚至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心悸流泪,头痛恶心,在崩溃的边缘来回拉扯……特别是看到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如此艰难与辛苦,却在跨年夜只能啃饼干,更觉得充满罪恶感。

这些异常现象,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

分析其原因:

因为人类具有移情能力,让人产生“身临其境”“身临其事”的莫名感受。

例如,婴儿在看到别的婴儿哭泣时就会表现出关注、伤心、痛苦等不愉快情绪反应。一个远在北京或广州的观众,多次看到武汉肺炎患者的痛苦、恐惧,也会产生相应的移情反应,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所谓的替代性创伤。

近年来,灾难性事件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灾难性事件极易引起全民围观。因而大众(特别是奔赴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消防官兵、志愿者以及共情能力较强的普通大众)在协助当事人恢复创伤的同时,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有数据显示,当个体在遭遇灾难性事件时,整个心理系统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创伤,个体越接近灾难现场,受到创伤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此外,非理性信念也是一个重要致因。

非理性信念是指关于某人、某事或某物的不正确、不恰当的看法。这些看法常常让人产生不应有的压力体验。

具有替代性创伤体验的人,头脑中可能有一些不恰当的认识:“这次疫情很严重,医生都无法幸免,普通人更无法幸免了” “无论怎么做都很容易感染” “没有可以治疗这种肺炎的药物,感染了就不可治愈”这类不恰当的认识很容易催生人的莫名压力和苦恼。

作为“非患者”,人们应该如何面对肺炎疫情中的替代性创伤呢?

认知调整

• 1.正视负面情绪

可以针对上述症状进行自我诊断或评估。在排除生理性原因或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如果有上述症状,你有可能出现了替代性创伤。

面对这种情绪不需要焦虑,因为适当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对疫情的警惕。而且,负面信息容易引起负面情绪,要正视,不要忽视。

• 2.梳理和改变非理性信念

如果发现情绪过载,自己难以走出,不妨拿出一张白纸,静下心来,梳理一下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并试着改变,接受新的理性的信念。

例如,“这次疫情很严重,医生都无法幸免,普通人更无法幸免了。”可以改为:“这次疫情很严重,一些医生防护不当有可能无法幸免,但如果正确防护,普通人也不会被感染。” “没有可以治疗这种肺炎的药物,感染了就不可治愈。”可以改为:“虽然有死亡病例,但很多患者已被治愈,这种肺炎是可以治疗的”。

也可以过滤不必要的信息,例如只关注官方消息,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徒增焦虑。

• 3.增强自信,正常作息

相信国家的处理措施,每天对自己说几遍:“我已经做好预防,不会被感染。”“疫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重。”更要相信国家和政府一定能够高效组织,集中力量,积极应对这场疫情。

放下手机,尽量关注当下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也会带给人真实的感受,摆脱负面新闻带来的焦虑。

• 4.适当娱乐

适度的娱乐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多的正面情绪。同时,也要将负面情绪发泄出去。

行为调整

• 1.动起来。每天给自己留出一定的运动和休闲时间,即使在室内运动也应如此。让自己从对有关信息的过分关注中走出来。

• 2.回到现实中来,让生活恢复正常。为自己安排一个工作或生活计划表,将注意力转移到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上来。

• 3.加强人际互动,多与家人或身边亲友聊天,倾诉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4.加强预防,给自己充足的安全感。配合政府号召,根据专家意见积极预防,尽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