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小丑》,男主亚瑟承载了太多的感情色彩,有好的也有坏的

首先,这部电影是一个彻底的悲剧,男主亚瑟已经成功了,但是他不知道。如果小丑没有杀人,他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登上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已经获得了很多的瞩目,电视之夜过后非常可能就小有名气了,就好比草根歌手登上星光大道的决赛。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已经犯下了太多的错,生活在他成功之前已经把他压垮了。他是一个职业小丑,却因为忍受不了嘲讽而杀了主持人,他的职业信仰已经崩塌,小丑本来就是一个受嘲讽的职业。他离成功只差一步之路,可惜全毁了。他的人生本可以是一个小人物奋斗起来的喜剧,却被社会压垮,成为一个彻底的悲剧。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

其次,亚瑟是穷人的底端,这是他成为小丑之前的名字。这种二元的世界设定很有趣,世界的所有细节都被隐去,故事的主线变成了二元的对立和斗争。但亚瑟生活环境的不断刻画又让你确信这是一个可能的世界。亚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他的偶像是脱口秀主持人莫里·弗兰克。但困顿的生活只能使他在各种场合扮演小丑逗乐维持生计。就这样还被人毫无理由的戏弄殴打,非常讽刺。

同是受压迫阶级的穷人,却把拳头伸向了比自己更可怜的同类。这或许就是他转变的开端,“让我告诉你们该向谁犯罪”。电影中第一幕,电视上新闻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混乱的城市,街上到处堆着垃圾,老鼠到处跑,商铺面临倒闭,而男主在练习着自己的笑,他只是想做好这份工作,而为了这工作,他必须给别人笑。做小丑这份工作,大概是由于他的母亲,他母亲从小就教他应该对所有人笑。

起初,他没有恶意,面对伤害时只是默默发泄。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他,负责治疗他的女医生,从来不听他讲话,只是重复问着相同的问题,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了这世界是机械的,没有感情的。在经过打破了原先的生活秩序,亚瑟又主动把自己的笑声变成对社会的嘲讽,并试图通过脱口秀的电视媒介把它打造成自己的符号,和制造纯粹混乱的驱动。

从这一层面来看,在转变前后的小丑是没有实质区别的,此前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小丑依靠家庭、表演和认同来建立自己的符号秩序,而弑母之后的小丑则依靠小丑面具、狂笑、暴力和混乱来建立自己的符号秩序。他始终需要一种面具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一开始是喜剧表演的面具,后面是暴力混乱的面具。

另外,亚瑟总是好奇母亲为什么总是给韦恩写信,明明她是在30年前为韦恩家打过工。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母亲的信,原来自己是韦恩和母亲的孩子。但是韦恩是哥谭市首富,是要竞选市长的人。他不能接受和一个女仆相恋并产下一子的事实。所以他编了一个故事,说亚瑟母亲是妄想症者,亚瑟是她领养来的孩子,当年还默认其男友的虐待行为。对于一个首富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亚瑟的母亲,这么多年来都背负着被当作妄想症者的宿命。只是亚瑟看着那病历单时,笑得撕心裂肺。

最终小丑也成为了一个透明的容器,用来容纳观众对发生在他身上的因果的解释。如同小丑自己在电影中说的,“I am nobody.”比如他可以成为彰显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心理变态这种叙事的符号,也可以成为被右翼认为是教唆鼓动暴力的符号。每个群体都能从这个形象中各取所需——这就是后现代电影工业的本质,原本具有颠覆力量的符号被这种无所不包的权力话语所驯服了。我们并不反对小丑,因为相比于其他的电影,它更直接地将阶级矛盾、暴力、资本主义社会的绝望呈献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