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性,爱和自我,最美《燃烧女子的肖像》送给宅家抗疫的你

近几年LGBT题材电影成为热门已是常事。

LGBT族群也逐渐在电影中展现出虽不一致但都更加正面的形象。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燃烧女子的肖像》击败《痛苦与荣耀》获得同志金棕榈奖,成为戛纳电影史上首个颁给女性导演的同志金棕榈。

(导演与主创们)

这部炽热的女同片轻而易举地便深深得烙在了我的脑海里,绝对是我个人年度最佳同志电影。

女主角Adele Haenel幽蓝的裙摆在暗夜中无声燃烧,眼中一往情深似也一同燃起熊熊烈火。

就是海报中这一瞬,在火焰中浓烈的深情溢出画面,你品,你细品。

《燃烧女子的肖像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有趣的是,影片导演Celine Sciamma与影片女主Adele Haenel曾经就是一对恋人,两人相识十余年,早在Celine Sciamma的首部剧情长片《水仙花开》中Adele Haenel就担任了影片女主角。

Adele Haenel试镜《水仙花开》

这次导演选择让前女友重新回到自己的作品中再次合作,凭借着她们之间彼此熟悉相互信任,最终Adele Haenel在影片中的表现得细腻令人惊异。

很多网友八卦这是导演Celine Sciamma送给Adele Haenel的道别之作,关乎这一点我永远也无法得知真相,但可以确定的是,Adele Haenel又一次成为了Celine Sciamma的缪斯。

(演员Adele Haenel与导演Celine Sciamma)

Celine Sciamma将古典绘画美学带入到镜头语言中,精心雕琢每一个场景的设计、画面的色彩与构图、镜头调度的流畅性,最终使得整部影片像一份精美的艺术品让人欲罢不能。

而它所打造的故事所能带来的后劲像是平底起风暴,慢慢席卷你让你为之心碎。

无需深说直接上图,我就敢断定你会被这古典油画般的画面美到。

是!不!是!美!到!想!尖!叫!

随便截一帧,裱上画框挂起来都不为过。

构图舒适,油画质感极富古典美,自然光搭配烛光的摄影美不胜收。这不仅是一部女同片,更对女性主义进行了探讨,融合了绘画和哲学等艺术形态,将女性的自我意识嵌入影片。

因而即便明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因为过分美丽,这种老派的迷人和浪漫我根本无法拒绝。

整部影片堪称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艺术,油画质感的影像魅力真的衬得我赞美的语言相当无力!还是继续上图最有力量!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于1760年的法国布列塔尼。

才华横溢的女画家Marianne受到委托来到一座小岛,要为富家小姐Heloise画一张出嫁前的肖像,但前提是不要暴露自己画家的身份。于是Marianne只能依靠细心的观察来捕捉Heloise的外貌和神态,晚上回到画室再凭借着凝视的记忆慢慢临摹。

“我得与她靠的足够近,才好描绘出她柔软的耳垂,以及掩住耳朵的发丝......"

两个人一同在岛上度过了一段时光,目的是共同完成一幅肖像。短短的几天,亲密接触的两个人便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惜,禁忌的暧昧情愫逐渐浓烈不可磨灭。

Heloise是一名喜欢修道院的富家小姐,修道院中平等的生活使她安宁。在父权的禁锢之下,Heloise不轻易交付信任不轻易吐露真心,寡言又不爱笑。

Marianne是一位美丽的肖像画家,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迸发出欲望的火苗,为Heloise所创作的肖像由僵硬呆板到生动饱满,一如Marianne真的为Heloise注入了自由的灵魂。

两个人的情感从萌发直至铭心,我最爱的就是影片海报上Heloise裙摆燃烧的那场戏。

Heloise与Marianne深深对视,她们忘记彼此的身份,忘记世俗的禁锢,浑然不知火苗悄悄流窜到Heloise的裙摆,只是在单纯享受这一刻逐渐彼此靠近直至融合的灵魂。

看似平静的神态中暗藏汹涌,凝视对方的视线中流露出暧昧的情绪就是他们许下的诺言。

仿佛是在说:爱人,这一刻的浪漫,足以抵抗往后暗淡的一切;共你快乐过哀伤过,已不枉此生。

然而梦总会醒,画作总会完成,婚礼总会进行,人总会别离。

爱情燃起的欲念之火戛然而止,在离别之前,留下第28页的画作,成为彼此最后的纪念。

离别后仅此一次的重逢,视线没有相交。

影片最后,在长达一分多钟的Heloise特写长镜头中,在音量愈发增强的乐声中,我知晓Heloise记得全部的过往,我知晓她对Marianne的情深从未褪色,她回忆起曾经与Marianne的种种,情绪一点点崩溃不能自已,仿佛要被过往的爱火吞噬。我们跟随她回忆,跟随她破碎一地,直至扎出血窟窿。

我想,这段爱注定是以眼泪来作为结局的。

年度最动人结局当之无愧。

《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的服饰风格要从洛可可风尚说起。

洛可可是法国古典主义以后衍生出来的风格,受到这个时期艺术思潮的影响,服装颜色艳丽细腻,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

18世纪前半期,洛可可风尚的发展是以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为首主导并推动的,并且直到1789法国大革命前到达登峰造极的顶点。

就算是在现代社会,洛可可裙装也是有大批忠实粉丝的,闪闪亮亮惹人爱。

洛可可风尚主要的特征元素是蓬松的裙子搭配巴黎臀垫和泡泡袖,领口开得很大,几乎要袒露出乳房,沿着大领口装饰有一条宽平领子或者是把布弄成柔和的细碎褶装饰在领口上。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演员的裙装也多是这样的领口。

而到了18世纪后半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接替主宰了法国大革命前期皇宫的最后享乐和奢靡之风,以她为代表的矫揉造作的装扮成为洛可可风的收官期。

直到18世纪末期,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渐浓,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思潮。随着法国洛可可风尚的没落,人们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追求崇高自然与和谐,整个欧洲大陆随之兴起了英式质朴平实的着装风尚,女装造型简单低调。

而且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大部分女性的衣橱里其实只有一到两件衣裳,像Heloise这样的富家小姐,衣橱里也仅有几件稍显华丽的裙装。

影片的服装设计师是Dorothée Guiraud,其主要设计作品还有《蓝色房间》、《最后一锤》和《如翼之舟》等。

全片仅有两处使用了配乐。

依然是海报上那场燃烧戏。伴随着蛊惑人心的音乐,镜头跟随者Marianne的目光投向Heloise,在烈火的闪烁中,Heloise眼神中的情谊萌动被我们尽数捕捉。音乐恰时响起并没有宣兵夺主削弱焰火中Heloise的美,反而给予了我们更加沉浸的情感风暴体验。

此外就是结尾处奏起的乐章——维瓦尔弟的《四季》。这段配乐的出现使得整个影片到达了真正的高潮,全部的克制的、压抑的情感在这一刻系数喷涌,随着乐章的越发激昂,所有非文字和语言能够表达的情感,都在音乐中彻底燃烧。

Heloise想起Marianne曾经为她演奏过《四季》的片段,想起全部过往,心底的悲痛逐渐侵袭她全部的思绪,也让我更深刻得认识到这段感情有多么珍贵。

如诗般隽永,如画般永恒。

“俄耳甫斯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司管文艺的女神卡利俄帕的儿子,他的琴声和歌声能迷惑百兽。

自从妻子欧律狄克被毒蛇夺取生命后,俄耳甫斯痛不欲生,在爱神的帮助下俄耳甫斯义无反顾前往冥府解救妻子,但有两个条件:第一,在返回的路上,他不能回头看欧率狄克;第二,此戒令不可外泄。结果在回来的路上俄耳甫斯抵御不住对妻子的思念,回过头看了她一眼,导致妻子第二次死去。被人类和众神遗弃的俄耳甫斯想到了自杀。”

《燃烧女子的肖像》对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悲剧故事」进行了全新的艺术解读,俄耳甫斯导致爱妻二次死亡的回头举动并非因为无法抵抗的思念,而是俄耳甫斯自己作出的选择,“他选择留下关于她的回忆,所以他才会回头。他做出的不是爱人的选择,而是诗人的选择。”

暗示了在Marianne完成画作离开小岛之前,Heloise喊住她要她回头时Marianne的选择,她做了同样的决定,那就是留下此生难忘的永恒回忆。耀眼而珍贵的记忆或许比永恒的相伴更具有艺术价值。

注入情愫的画作完成,两个人的情欲也得到了升华。

当Heloise说回头,Heloise和Marianne的眼睛缓缓映出对方眼睛中闪烁的烛火,不疾不徐却又十分坚定的走入彼此的世界,火光肆窜无法阻挡开始燃烧,但这是道别,这是她们不得不做的选择。

这一幕回头真是怎么回味都十分值得。

导演Celine Sciamma以荧幕作为画布,为我们勾勒出一整套足以让人掉入恋爱漩涡的精致绝美的惊艳画作。而且导演在诠释孤岛上这对恋人压抑的情欲之时,还传递着对于女性身体意识的深层次思考。

我猜早在她们相遇的那一刻,上帝就在她们耳边低语了四个字:在劫难逃。而在她们逐渐坠入爱河的过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被逐渐唤醒。

这个古典的爱情故事,无论是从影像艺术、绘画艺术还是哲学艺术上来说,都太美了。

这么美的一部影片,这几天刚好有时间,千万别错过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