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史上第一赚钱的喜剧片, 差点就看不到了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圣诞节,近了。烂番茄给出了一张「史上最好的50部圣诞电影」片单。和香玉每年一刷的《真爱至上》排在一起的,是大家的童年回忆《小鬼当家》

比起电影本身,它的背后故事,更具传奇性。当今美国总统川普,在里面打过酱油。

拍摄之初,它曾面临过被腰斩的命运。

最终,却以1800万的低成本,收回了5.3亿美元的票房。

成为吉尼斯世界记录中,票房最高的喜剧电影。

小演员麦考利·卡尔金,借此成为美国100位最伟大童星No.2。

这背后的奇妙故事,全被Netflix这部最新推出的剧集,记录下来了——

《电影之旅》The Movies That Made Us

电影之旅。The Movies That Made Us.

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它和网飞之前大获好评的纪录剧集《玩具之旅》属于同一个系列。有着同一个欢乐又严谨的制作班底。

看过《玩具之旅》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他们的套路。

内容考究、节奏明快,碎嘴旁白犀利又风趣。

每季四集,每集凝练地讲述一个经典产品背后的趣味历史和背景。

只要一上线,就能保证豆瓣8分以上的好评。

到了《电影之旅》,制作团队盯上的也都是红极一时的共同回忆:

《辣身舞》《捉鬼敢死队》《虎胆龙威》和《小鬼当家》。

才播出几天,就靠着一如既往的优质内容,拿下了IMDb 8.1的好成绩。

评论里有不少人说,二三十年前看了这些电影,直到今天才知道它们背后的一波三折。

尤其是《小鬼当家》这一集。香玉和很多人一样,在此之前一直以为:

这就是一部小打小闹的儿童电影。

看过这档纪录片之后才明白,主创们为了它曾倾尽全力。

编剧约翰·休斯,是美国校园青春片的鼻祖。能够十分细腻的抓住青少年的心理。其创作的《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到现在都是好莱坞青春片的满分范本。以至于影评人放话,“没有人可以与休斯相提并论”。

不止才华横溢,他还慧眼识人。通过一部为好友约翰·坎迪创作的《巴克叔叔》,发现了聪明伶俐的男孩麦考利·卡尔金。于是决定以其为原型,创作一部以九岁男孩为主角的电影。

这就是《小鬼当家》。麦考利凭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童星。

约翰·休斯还挖掘出了新生代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亲自提携,让克里斯在影坛施展自己的导演天赋。

原本打算把《疯狂圣诞假期》的本子,交给这个年轻人来拍。

毕竟这是克里斯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圣诞题材。

但主演的大牌明星可不买这个菜鸟导演的账,极尽刁难、直至换人。

休斯只好另外给出了几部剧本,来安慰受挫的克里斯。

而克里斯挑中的,便是这部《小鬼当家》。

可是,当他们信心十足地拿着剧本找到华纳兄弟时,对方却毫不留情地压低了预算。

在当时,大明星才是票房的保证。

一部小孩主演的轻松喜剧,根本没法让投资方大捞一笔。

预算有限,克里斯只能召集到自己那群经验也有限的摄制兄弟。

和整个剧组一起搬进了芝加哥一座废弃学校里。

一边推进拍摄,一边摸索着学习。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二流的草台班子,居然产生了绝佳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项目上做得越久,他们就越投入、用心。

找不到剧本里的房子,就在体育馆里直接搭建出最还原故事的布景。

等不到分镜里的大雪,就用削薄的土豆片填充画面、制造唯美和温馨。

做不了理想中的特效,就靠替身演员实打实地挨揍摔跤,戏剧张力绝妙。

剪不出导演要的节奏,就看大量动画学习动作和分镜,喜剧效果拔群。

所有人都在为这部作品倾尽心血,作为导演的克里斯也不例外。

他甚至说服了固执的约翰·休斯,改动原本已经足够优秀的剧本:

要营造更浓郁的圣诞气氛,就得在结尾加上圣洁又温馨的教堂戏份。

要传递更生动的童真童趣,就得保留麦考利下意识做出的惊吓表情。

这些修改,不仅升华了这部轻松喜剧的温情主题,还留下了一个流芳影史的经典镜头。

但伴随着精益求精而来的,是难以控制的增长预算。

剧组热火朝天、满心期待,华纳兄弟却压缩成本。最终撤资。

因为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对一部儿童电影的成本预期。

约翰·休斯不愿看着全剧组的心血付之一炬。

为了保住作品,他在违约的边缘疯狂试探,把故事创意私下透露给了20世纪福克斯的高层。

替剧组赢得了更为可观的资金支持。

在所有人都以为即将停工之时,给大家带回了继续拍摄的好消息。

这样的热情,也打动了更多的电影人。曾以为,要请动约翰·威廉姆斯大师(代表作《E.T. 外星人》《星球大战》《大白鲨》《超人》)为电影创作配乐等同于白日做梦。

却没想到,大师十分看好这部电影。

他的加入,让整部电影的质感再上一级,最终大获成功。

为什么这部纪录剧集会取这样一个标题:

The Movies That Made Us.

那些塑造、成就我们的电影。

看完四集,香玉认为这句话说得没毛病。

这些电影的的确确成就了曾经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

没有《小鬼当家》的成功。

克里斯·哥伦布作为一个导演的天赋无法被发掘,也不会有机会开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

剧组中的每一个被埋没、忽视的「二流」,也没法成为备受瞩目、人人追捧的「一流」

从而各自参与到形形色色的优秀作品创作中去。

被这些经典改变命运的只有这些创作者吗?

别小看了电影的影响力。

这些经典的电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塑造着我们的观念和心灵。

《小鬼当家》让我们头一回知道,九岁小孩也可以靠机智勇敢打败邪恶笨贼。

《虎胆龙威》让我们第一次见识,倒霉中年也可以孤身应对一大群凶狠劫匪。

《捉鬼敢死队》让我们最初了解,科学宅男也可以拥有独特的性感和吸引力。

一群人全身心投入打造的作品,总会感动另一群人的心。

我想这也是为何,在中文语境下它被译作《电影之旅》

从表面上看,所有的故事和旅行似乎没有半点关系。

这里的「旅」,其实是指的跨越时间的旅程

只有经典的作品,才能够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练,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芒和回忆。

时隔多年,我们还是能在每一个受其感动的人身上,看到这些经典留下的痕迹。

有趣的是,这些缔造经典的人,从没料到最终会收获这样的成绩。

他们只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甚至在当时还不被理解、四处碰壁。

一点点冒险、加很多份坚持,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

面对采访的镜头时,每一个人虽早已阅尽风浪、历经沧桑,但谈及几十年前那段往事,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都散发着青春洋溢的光。

都还像是年轻气盛的孩子。

提起当年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的艰难,他们会不屑、会赌气。

提起过去一同烦恼、一同分担的历程,他们会落泪、会感慨。

若不是得到认可和赏识,他们也无法筑成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就如今的自我。

在另外一集中,不接受主流体制的年轻特效大师们,放弃了斯皮尔伯格的项目、从称霸市场的工业光魔逃脱。

背离了主流市场,他们需要一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

《捉鬼敢死队》剧组不仅大胆地雇用了他们,还出资为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为了回应这份认可,短短几个月,这群反叛的精英就肝出了虚实结合、以假乱真的跨时代特技效果。

让《捉鬼敢死队》拿下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反观当下那些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的「电影人」,他们一再因为成本、市场妥协退让。

不考量作品效果,谁红请谁演,谁主流请谁拍。

不敢冒险启用年轻的团队,也懒得挖掘培养新鲜的血液。

迎合大众口味、复制成功经验,根本无法成就打动人心的作品。

真正的经典,每帧每秒都被创作者们倾注了无限的热情。

这份热情之所以充满力量,正是由于凝聚了一群青年渴望证明自己的殷切和真挚。

这样的殷切的力量,也存在于《大象席地而坐》里。

年轻的导演胡波曾经以为,被赏识的自己能倾尽所能完成这部长片处女作。

但是后期剪辑制作时因为投资造成的僵局,让他一度以为自己会失去这部作品。

他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的不甘:

完成这部电影用了一整年的时间,而最终,没有一帧画面属于我。

最终也带着这份不甘选择了自缢。

试想一下,如果胡波曾经得到了他所期待的赏识和支持。

像克里斯·哥伦布一样、在创作上得到了约翰·休斯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他是否就不会选择离去?

是否会在《大象席地而坐》之后,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的作品?

看过了太多创造力被埋没、被压制的现实。

我们只能更加感激这些经典,让每一份真诚和汗水都被铭记。

它们永远提醒、鼓励着后人:

原来创造,是这么可贵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