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影评, 人生得到的, 其实未必比失去更好

《地久天长》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的命运是微不足道又不受控制的,想成为一个平凡人顺利地度过一生,实际上已经是需要竭尽全力才能实现的事了。

甚至可以把地久天长当作一部60后的青春片来看。

诚然,相比80后的《致青春》、85后的《同桌的你》、90后的《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而言,地久天长剧情显得过于沉重且节奏过慢,甚至各个主角性格都太完美太像样板戏,实在不像一部青春电影该有的样子。但如果你邀请你50、60后的长辈来看,那么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作为“青春片”的地久天长并不是题材沉重,而是那个时代是一个横断、 撕裂的时代,他们那辈人的青春,完完全全就是这个沉重的样子一统一的制服、高压的社会、聚变的思想,前几个月还会因为跳舞被判刑,后几个月大众就可以在舞厅光明正大的集体开火车了。

如果你看过余华笔下40、50后的历史《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你会发现《活着》只能用荒诞的手法来讲述故事本身,否则题材会沉重到让人喘不过气来,而即使是这样,电影也难逃被禁的命运;地久天长的剧情虽然也直指社会问题,但在这个时期剧情只是沉重,却称不上荒诞了;再往后80后的《致青春》主要情节冲突在于贫富差距扩大、大学生出国潮,看这部电影已经可以笑出来了;《同桌的你》和《小美好》就只能把爱情作为最高主题,没有需要仔细感受的点。

《活着》的时代, 一次献血、一次生产面临的都是生与死的问题,《地久天长》一个想多要一个孩子而不可得的时代将无数个家庭从情感上撕裂开来,《致青春》想要出国改变命运的学子选择放弃爱情,主角们的生存难度越来越低,戏剧张力越来越小。

每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巨大的鸿沟下一个细小裂缝,已经足够吞噬无数个平凡又幸福的家庭

即使我知道《致青春》、《同桌的你》 、《小美好》 和《活着》、《地久天长》 们在深度和执导能力上并无任何可比性,但在这个议题里,我也不是要去责怪电影越拍越烂,而在庆幸时代越来越好。我听过太多的言论,抱怨寒门再难出贵子,希望回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做潮头浪尖的人物,希望房市重新洗牌,他们只看到了时代的成功者, 殊不知还有很多被吞噬的家庭。

回到电影本身。有人说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失独”的,王小帅和贾樟柯一样,只是用社会的伤疤来换取电影节的声誉, 电影处处都透露着刻意。但地久天长和山河故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山河故人同样试图在用一个家庭讲述中国社会的断层和核聚变时,情节张力过大带来了严重的不真实感和低代入感,时间跨度太长又导致影片的匠气过重,也使影片感染力严重不足。

地久天长胜在克制

王小帅充分了解这个题材有多好,它并不是好在剧本用失独这条线完美串联起几个家庭在时代中的兴衰;也不是好在可以深刻表现出过速发展的经济将数量巨大的底层人口甩出赛道;它好在无须刻意的设计,只要安安静静的选取正确的时间节点,记录哪怕寥寥几笔,就已经足够深刻、足够打动人心,这不是导演带来的感动,这是题材本身的力量, 导演需要做的,只是克制,用克制的手法去平铺直叙,用多时间线的剪辑去消弭剧情的沉闷时刻,用沈茉莉、养子刘星等立得住的配角去提升戏剧的张力,用男女主角内敛的演技去感染观众,这样已经足够让《地久天长》成为一部极其优秀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系列作品中,最得外国评委喜爱的是《蛙》 ,而王小帅这部斩获金熊奖提名和银熊奖最佳男女主演的《地久天长》,英文翻译是So long, my son,并不是外国评委偏爱中国计划生育的故事, 而是通过这一 代代生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社会,实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纵使这个宝库沾满了悲壮的血色和比小说更荒诞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