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上甘岭》拍完了插曲还没着落, 导演急得自己写了一首, 作曲家看得直摇头

今年国庆前夕,某著名社交网站推出了“新中国70年最让人激动的歌曲”评选活动,歌曲《我的祖国》以绝对优势荣获第一名,在留言中,有网友写道“如果有一首歌让人一听就热泪盈眶,那一定就是《我的祖国》”,近两万人为这个留言点赞。很多朋友却不知道,作为一首电影插曲,《我的祖国》的创作却是一波三折。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

《我的祖国》创作于1956年,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这脍炙人口的旋律足足影响了几代人,可是当年创作她却非常不易。

这一年的秋天,电影《上甘岭》已经拍摄完成,但片中一支插曲还没有着落,导演沙蒙急坏了。情急之下,他和副导演林杉、曹辛合等几个“臭皮匠”一起,熬了几个晚上凑出了一首歌词:

,电影都拍完了,插曲还没有着落,急得沙蒙亲自动手写了一首歌词

“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写完之后,他找到他的战友、《白毛女》的作曲家刘炽,请他帮忙把把关。没想到刘炽一看连连摇头,说词虽然写得不错,但没有韵律,不好谱曲,就算谱成也难以传唱。刘炽说,作词这活还得请专业的人来干。他向沙蒙推荐了乔羽。

接到邀请后的乔羽连夜从南昌动身赶往长春。一见到他,沙蒙就像倒豆子一样介绍情况:现在电影已经拍完了,样片也剪完了,就差插曲那几分钟还没拍,所以创作只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快,剧组每天开销很大,拖不起。二是要“经久不衰”。

年轻时的乔羽正在创作

沙蒙对乔羽说,电影若干年后就不会再演了,但只要唱起这首歌,就会联想到影片中动人的场景,就会怀念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来。希望这首歌能经久不衰,能家喻户晓,能妇孺皆知。

乔羽觉得这个要求难度太大了。《上甘岭》是讲述志愿军战斗故事的,如果词也按战斗的调子来写,未免有点太“靠”(指没有反差,缺乏对比)。如果不写战斗内容,又怎么体现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呢?他将自己关在房里苦苦思索,十几天中写了几十稿都不满意。沙蒙每天都来催稿,乔羽感觉快要坚持不住了。

乔羽(左)在体验生活

这天沙蒙又来催稿,乔羽苦笑道:你这样给我的压力就像我当年去中央苏区时一样。猛然间,乔羽灵光一闪,当年去中央苏区南渡长江时的情景浮现在脑海中。清澈的长江,江上白帆点点,过了江之后绿油油的稻田,都是生长在黄河边的乔羽以前没看过的。三种不同的颜色,三种不同的气味,三种不同的声音,在乔羽的脑海中交织起来。

思绪一打开就再也停不住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三段歌词一气呵成。里面既有志愿军英雄们对祖国的思念,也有他们对和平的渴望,更有他们对敌人的蔑视。歌词用最朴实的语言,表现出中华儿女渴望祖国美丽、雄伟、强大的真挚感情。

拿到歌词的沙蒙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他问道:“为什么不说万里长江波浪宽?而要用一条大河呢?不会显得小气吗?”乔羽答:“不写万里长江波浪宽,是为了让不住在长江边的人失去亲切感,产生距离感。”同时他解释道: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河,人们听到一条大河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所以用一条大河更好。

沙蒙听完一拍大腿,说道:行了,就是它了!他拿着歌词就去找刘炽。乔羽解放了,又轮到刘炽开始闭关了。刘炽被歌词深深的打动,他认为这首应该属于全国人民,应该是全国人民所喜爱的。为了防止沙蒙来催稿,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门上还贴上了“刘炽已死”的条子。

他将1949年到1955年的歌曲中找出群众最喜欢的十首,反复的听,听完又唱,唱累了用笛子吹。整个一个星期,他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唱了多遍,吹了多少遍,终于从《卢沟问答》中找到了灵感,写出了开头两句,灵感接踵而至,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诞生并。

《我的祖国》被郭兰英唱红了大江南北

1956年,这首《我的祖国》在电影还没有上映时,就通过郭兰英的演唱红遍大江南北。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祖国》正如当年沙蒙所期望的一样,经久不衰。“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中国人的心声,是全体中国人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