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科幻电影周?

1980年,《珊瑚岛上的死光》(以下简称《珊瑚岛》)作为国内首部科幻电影诞生,尽管技术条件简陋,但它的出现仍然代表着新时期中国电影对于“科幻”的勇敢尝试精神,填补了当时国内在科幻电影类型上的空白。

近四十年过去后,在今年11月16日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的开幕式上,《珊瑚岛》中已经七十七岁的演员乔榛和女主马军勤接过 “蓝星球·启明奖”的奖杯——这是一个“迟到”了四十年的奖项,在此之前,国内从未有一个专门的科幻电影奖项给到《珊瑚岛》应得的荣誉与肯定。“拍完《珊瑚岛》四十年了,我们终于在南京、在‘蓝星球’重聚了。”两位老演员在舞台上对大家分享道。

今年春节档的爆款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赢得了超46亿的票房成绩和超高的观众口碑,被称之为打开中国科幻片大门的开天辟地之作,从那时开始,从业者和观众对于国产科幻电影的热情被点燃,行业对于科幻这一重要电影类型的关注也空前强烈。因此,一个属于中国本土的科幻电影周的出现显得恰逢时宜。

也正是由于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的出现,属于《珊瑚岛》和《霹雳贝贝》等年代久远但不能被忘却的作品,才得以重新站到被授予荣耀的舞台上的,而在科幻电影周里的论坛、大师班和展映等围绕着科幻电影的讨论、分享和研究,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未来更多、更广泛的科幻电影从业者“科幻梦”开始的地方。

“山顶上的光”

抵达“蓝星球”的第一天,我领到了一张“船票”。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的举办地在南京的牛首山景区内,而山里既没有江、也没有海,这让我对手里的“船票”一头雾水。

当车子在盘山路上绕着牛首山行驶至山顶后,立在面前的是一座人工搭建的蓝色的“穹顶”,从远处看像浩渺宇宙中的一颗小小星球,而这颗“星球”正是这次科幻电影周开幕式科幻之夜的场馆——我突然明白了这张“船票”意义,是宇宙飞船的“船”,我们持票登舱、然后前往那个科幻的“蓝星球”。

毕竟,在国内外的优秀科幻电影作品中,宇宙和星球往往是绕不开的元素,因此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的入场设置显得既新奇又贴合主题。不仅如此,跟很多颁奖典礼、晚会不同,在这颗“星球”的入口处铺着的是长长的“蓝毯”,很多已经对走红毯这件事并不陌生的电影导演、演员和投资方们,第一次走上了“蓝毯”。而这样的设置,也是作为国内首个科幻电影周的“蓝星球”独一无二的特点。

“我一直都有个愿望,和别人说起常常被人取笑,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给你们听,我希望当外星人第一次拜访地球的发布会上,可以由我来担任主持人。”曾宝仪在开幕式《明天之前》的演讲结束时说道。本届电影周组委会将“蓝星球·最具科学精神奖”颁给了腾讯新闻出品的纪录片《明天之前》,而曾宝仪也作为该片的主创、主持人,获得了“蓝星球·最佳科学影像传播者”奖。

在这样一个以科幻电影梦为中心的场合里,曾宝仪“不切实际”的愿望获得了台下观众们的掌声,不管是年迈的演员还是在读中学的科幻爱好者,亦或是科幻书作家、年轻的新人导演,当这些对科幻电影充满执着和追逐的人齐聚在“蓝星球”里,一切“梦”都变得合情合理——那天晚上牛首山山顶发出的光,也许正是现如今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之光。

中国的科幻电影的本土化

开幕式的第二天,以“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启示录:全球背景下的东方科幻探索”为题的蓝星球的年度论坛也在牛首山景区内展开。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和西班牙的科幻电影人们悉数到场,从论坛的嘉宾阵容来看,这是一场国际化视野的讨论。

诚然,相较于作为科幻类型发源地的西方国家,他们更早地进行着科幻的探索与尝试,并在数十年间给观众留下了诸多精彩卓越的科幻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是走在前面的人,但中国的科幻电影除了对已有经验的学习借鉴之外,从业者们更多地把关键词指向“本土化”。

如何实现国产科幻电影的本土化?

获奖的是很多刚刚完成自己科幻处女作的年轻导演,而在全国各大电影节、影展的创投环节,他们的作品常常混在故事片、文艺片等众多类型中,很难被单独集中地获得关注。“虽然我的项目还不是很成熟,但拿奖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这条路、去拼去磨出真正的科幻作品。”一位新人导演如是说道。

“现在很多中国的文化创意人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二三十岁的年轻创作人士也是走在了最前线,去年我和中国的朋友一起合作,来共同制作一部动漫,今后,我们也会不断的去创作更多的科幻电影、科幻动漫,和中国、欧美的设计师一起交流沟通、一起创造更加精美的作品。”河森正治在论坛的现场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