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秘案 》影评: 爱德华诺顿的复古黑色电影

我们都喜欢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喜欢他如变色龙的演技,有时困惑于他口无遮拦的直率——比如跟漫威影业互呛,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片《布鲁克林秘案》(Motherless Brooklyn)里,他太过「直率」了:他饰演一位妥瑞氏症患者,为了追查恩人被杀之谜,陷入了50年代纽约官商丑闻的尔虞我诈之中。

《布鲁克林秘案》:爱德华诺顿的复古黑色电影

如果你喜欢《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那种十面埋伏的黑色电影风格,《布鲁克林秘案》的前30分钟会让你欲仙欲死:如今好莱坞已没有兴趣制作此类复古黑色电影。《布鲁克林秘案》里每个角色似乎都有秘密,看不清的黑影在幕后流动,而我们的主角,是一个没钱、没二头肌、而且时不时就会大声骂脏话的侦探助手,连侦探社同事都叫他怪胎,可以想见他不是我们习惯的铁面神探。

而妥瑞氏症是难不倒诺顿的,他可以征服每一种精神疾病,然后让所有观众,相信大银幕上的他是真的有病。他懂得让这种难免令自己与外人难堪的疾病,在银幕上成为幽默感的来源。诺顿不但是这部电影的叙事主角、他还是搞笑丑角——他会在任何时候喷出最不堪的脏话,制造出荒谬突梯的效果。

但本质上,这位半吊子的神经侦探角色,仍然是一位天才:他过目不忘、脑袋就像一台纪录所有身边事物的资料库。他就在一边骂脏话与一边吸收各种资讯的过程中,找出真相。听起来很混乱对吧?这正是《布鲁克林秘案》的最大问题。

放心,如果你是诺顿的忠诚铁粉,你喜欢他每一个天才型边缘人格角色——他几乎只擅长这种人格缺陷或生理缺陷角色。《布鲁克林秘案》绝对能满足你,无论这部电影有多少问题,诺顿的演出都没有问题。但也就是如此,身为编剧导演与主演的他,却似乎只做好了演员的本分,这实在令人困惑。

并非类型中的最好范例

《布鲁克林秘案》的优美在于仿造50年代背景的黑色电影,整部电影的配乐放进了风云变幻的50年代爵士风潮,其中一段甚至听起来与《唐人街》(Chinatown)非常雷同。

但是这种仿造/致敬黑色电影的努力,也仅止于此。《布鲁克林秘案》在讲一个半小时就能说完的故事,谜底并不复杂,也不骇人,更没有太多新意。可是观众在电影前一个小时里,就可以按照电影太过刻意的安排猜出谜底,但这部电影是一部2.5 小时的庞大怪物,中段观众难免感到茫然无依,搞不懂这部电影到底在兜什么圈子。

《布鲁克林秘案》小说原著的时代背景其实是现代,筹备这部电影长达20年的诺顿,认为这部小说让他感受到黑色电影的氛围,因此将故事背景拉回到50年代。如此说来,《布鲁克林秘案》的确非常「像」黑色电影,但它却没有抓紧黑色电影的精髓,它没有制造出该有的紧张或绝望感,没有具有警示意义的谜底,没有那种令人恍然大悟的畅快感,没有深度情感的描写,让黑色都无法真的黝黑。所以《布鲁克林秘案》并不是下一部《铁面特警队》或是《追凶》(Brick),这让身为演员的诺顿的好演技更显讽刺,因为身为导演与编剧的诺顿搞砸了——好像一位天才在自己制造的迷雾里迷了路。

《布鲁克林秘案》像一本厚重古老的冷硬推理小说,吸引你进入龙蛇混杂的50 年代纽约,读后还听得到迈尔戴维斯的小号,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布鲁克林秘案》的原声带绝对会是一场听觉飨宴,但2.5 小时漫无头绪的追查并不是。如果你是死忠黑色电影粉,这部电影的某些段落会让你重温美好回忆,但不是所有片段都扣人心弦。如果你并不认识黑色电影,这部电影反倒也许是个可以尝试的入门——只是请记住,《布鲁克林秘案》并不是这类型中最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