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回归传统节日仪式感呼声颇为强烈,各地文旅活动亦追求在旅游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开发可能性与创意性表达,提高大众对于传统节日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激发传统节日活力,增强文化自信?
西安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厚重且灿烂的历史赋予西安足够的自信与实力,在传统文化发扬与文旅融合上大展拳脚。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西安便再次做出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示范,在古诗中,认识一个新西安。
xi'an
在诗词长安,感受传统文化乐趣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分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诗词总是可以激发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美的情愫。古典诗词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当,诗词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够绽放迷人光彩,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
皓月当空,今年中秋,西安选择用传统古诗对话明月,通过央视这个大平台,更加生动的展现古诗的魅力,让人们熟记古诗,更了解诗句背后的故事与寓意,传播西安地方特色与在地文化。
9月15-1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联合制作的,以“月满长安,诗意中秋”为主题的《中国诗词大会》特别节目——《中秋诗会》西安专场活动连续在央视一套和央视十套黄金时段同步播出。
古时,中秋节赏月吟诗作对是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风雅之事,亦形成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李白笔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了长安城中秋夜的景象,苏轼口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思念与祝福。
而长安与古诗,特别是唐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节目以长安为背景,围绕中秋文化的独特内涵,运用先进技术,融合绘画、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梦幻般的 “中秋诗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秋诗会》这一总台重点ip首次在地方落地,节目就地取材、实地搭建、实景拍摄。
而选址西安,犹如架起了一座时光的桥梁,连接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璀璨,在西安吟诵古诗,仿佛打开了追寻传统文化韵味与传承情感的密钥。
节目中,着重呈现千年古都西安的文化气质,将文博、非遗、美食、城市地标、歌舞演出和陕西人的精气神融入到题目和话题之中,使传统文化知识的输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诗词的广泛传播。
强强联合,使得节目效果实现了更好的呈现,取得不俗的成绩。相关数据显示,在大屏端,三期节目均位居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名,观众规模累计1亿人次。西安的美食、美景、汉服、诗韵等话题搜索量持续升温。
毫无疑问的是,《中秋诗会》节目的播出,再一次全方位展示西安的独特魅力,在诗词长安里感受传统文化自带的魅力,以及背后历史故事的乐趣。
xi'an
来西安,常来常“新”
长安,这一名称背后,有着“常来长安”之寓意。
千年历史文化的变迁,赋予西安一个独特的符号。历史、古都、遗迹,带给西安无限的荣耀感。
同时,正如大唐盛世所塑造的繁华、包容与创新,在传统文化底蕴挖掘与节日文旅活动创新方面,西安一直在行动,且永远发挥稳定。
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打造西安“唐诗之都”已提上议程。据了解,唐诗博物馆也在拟建设中,将全面系统展现唐代诗歌的基本内容、唐诗与长安的关系、唐诗空间地理布局、唐诗音韵体式、唐诗历代选本、主要诗人在长安的生活和创作等内容,还将收藏展出唐代诗人墓志实物,集权威性、史料性、科技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既能满足唐诗研究者的研究需要,又能满足唐诗爱好者的探索需求,还能满足大众的观赏体验。
可以说,来西安,常来常“新”。
近年来,西安用持续更新的文旅活动为城市带来“泼天流量”。沉浸式的文旅街区打造,为游客们重现了盛唐街巷的热闹与繁华,本地特色美食则带来舒适安逸的市井烟火气,街头随处可见穿着传统汉服的姑娘让西安成为汉服最适配的城市……
种种变化,是西安近年来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深耕文旅市场的创新,也是西安人培育了包容对待创新与个性的厚土,让西安能够创造无尽的惊喜。
正如西安此次《中秋诗会》节目录制的选址,亮出了西安一张全新的文化牌。在灞水之畔的西安奥体中心西门广场实景搭台,将奥体中心的主场馆和光影水秀作为两侧背景,巧妙融入节目整体舞美设计中。
如果说西安的古建遗迹与唐诗最为相配,那千百年来蜿蜒流淌的灞河水,亦有着悠久历史,与古诗渊源颇深。
这里有“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中八水绕长安的灞河,有“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描绘的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有“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感叹折柳送别的中国式浪漫。
而现代的灞水之畔,近年来崛起了“长安系”公建,西安奥体中心的长安花、长安钻、长安鼎,西安城市展示中心“长安云”,西安文化交流中心“长安乐”,西安市图书馆及美术馆“长安书院”,是代表现代化西安的新形象,聚集且见证着西安体育、文化、展演等事业的发展历程。
无人机航拍之下,西安灞河之畔的十四运会主场馆在霓虹环绕中似流线型的花瓣,数字制造的“琼楼玉宇”安置其间,恰似“天上宫阙”,像是对诗词里描写的唐代长安中秋月夜的回溯。
灞河之畔近年来发生着巨变,当一栋栋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当连通灞河两岸的桥梁通车投用,当绿树成荫河流流淌,灞河成为了西安的新地标。
通过《中秋诗会》,将这片全新崛起的区域介绍给全国人民,这是独属于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也是西安面向文旅市场不断创新的新王牌。
这次在西安录制的《中秋诗会》,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更为大众深刻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带来一场饕餮盛宴。
领略中华诗词之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释放古典诗词的能量,为文化自信注入澎湃活力。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