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文学也激不起导演的表达欲

娱乐头条 6489℃

刺猬

the hedgehog

导演: 顾长卫
编剧: 郑执 / 郭方方 / 顾长卫
主演: 葛优 / 王俊凯 / 李萍 / 刘威葳 / 耿乐 / 张本煜 / 赵千紫 / 李千逸 / 吕行 / 朱怀旭 / 蒋灵儿 / 朱亚男 / 恩美 / 李汀珝 / 范明 / 毛阿敏 / 王自健 / 任素汐 / 吴双 / 刘雅瑟 / 潘斌龙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片长: 103分钟

《刺猬》:文学也激不起导演的表达欲 - 陆剧吧
《刺猬》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去年很火的台湾电影《老狐狸》,都是带点超现实色彩的,以年轻人与老年人互为映照的故事。当然,《老狐狸》更黑暗一些,这是台湾电影的一贯底色,《刺猬》则更生活化,有着我们所熟悉的三姑六婆、家长里短。

有郑执的小说打底,好歹也有了东北文艺复兴的加持(虽然是比较弱的一环),是文学色彩浓郁的叙事,又有作者本人亲自参与编剧,会让我心生期待,顾长卫可以拍出《孔雀》和《立春》那样的好作品。

《刺猬》:文学也激不起导演的表达欲 - 陆剧吧

但期待终究只是期待,电影最后只能说完成得中规中矩。原著的意思拍出来了,表演也还不错,但整体完整度上,还是流于浅白,时代消失不见,东北也只剩了口音和置景。人物像是架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的舞台,故事还在,但厚重感没了。

王战团是文学化的人物,他“发疯”的行为之外,有着别样的清醒和自在,他与日常格格不入,是别人眼里“惹麻烦”和“鬼附身”的人,但却自得其乐,小事上装疯卖傻,大事却从不糊涂。其实原作名“仙症”更符合王战团的特点,他是带些仙气,不似凡人的“神叨叨”,而不是简单的“疯子”。

《刺猬》:文学也激不起导演的表达欲 - 陆剧吧

与他对应的,是外甥周正,一个同样被父母认为有点“问题”,不太正常的孩子。他与姑父王战团是忘年交,也互为映照。别人觉得他跟着王战团装疯卖傻,脑子越来越坏,他却在与姑父的交往中得到了久违的尊重和自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有王战团把我当个正常人”。

这部电影很幸运请到了葛优,他演的王战团可真好,带一点点疯,但并不脱离正常,甚至经常“人间清醒”,那种微妙感被拿捏得十分精准,就是你吃不准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还只是过于放飞自我,观众分不清,连带着剧中的角色们也搞不清,所以才纠结,要不要送他去住院。

《刺猬》:文学也激不起导演的表达欲 - 陆剧吧

周正替代了观众的视角,是串联整部电影的主线,这个人物请流量当然冒险,但用了巧劲,也算化险为夷。比如周正有口吃,又性格内向,便不用做更多复杂表演,或者讲大段台词,这甚至成了国内导演面对流量的经典解决方案(想想王一博的《无名》和《热烈》吧)。王俊凯演的认真,在葛优强大的气场面前没有掉戏,甚至也有几段高光片段。但最后20分钟他的个人演技solo还是让我有点坐不住,像是屁股下面塞了只刺猬,导演真没必要这样强上。

总地来说,电影前半部好于后面,前面有冷幽默,有松弛感,有饱满的人物,后半段则渐渐沦为家庭伦理电视剧狗血的陈词滥调,原著中很多意像与留白,很多细微而敏感的,被更加直白的表达取代。“原生家庭”之痛跃然大银幕之上,全是狗血和陈词滥调,把原著不知拉低了几个层次。

《刺猬》:文学也激不起导演的表达欲 - 陆剧吧

最后的收尾絮絮叨叨在我看来几乎全是废戏,那些所谓的和解与释然,讲得笨拙而刻意,还无限放大年轻人表演的短板。电影早该在王战团吹着口哨让刺猬过马路时就结束,他吃过它,然后又救了它,一切都扯平了,大家从此两清。那些时代在东北留下的伤痕和烙印,没有就没有了;那些无法被治愈的,那些无法言说又不能忘却的,不提也罢。但最后这温吞的废话连篇,不止是王战团的失踪,周正的驯化,更是导演表达欲的丧失,他像突然失去了力量,只想赶紧收工,下班回家。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