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看到的,最让我感到触动的一段分析,可能来自一位名叫卢诗翰的博主,他说,城市不断向远方发展,互联网世界不断向你走进,你盼望着快快长大,因为只要长大就能过上没有作业,拿着工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玩几小时电脑就玩几小时电脑的日子。当然,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努力走向罗马,而有的人直接生在罗马。但不论后来的世界怎样,年少时那个美好的瞬间永久刻在了心底。也正是这个瞬间,决定了你是谁。很多人说人是会成长的是会变的。no,不是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十八岁的那个你,往往就决定了最本源的“我是谁”。
《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中学生救世界”设定,正是在当下的怀旧迷雾中进行“乱拳打死老师傅”式输出的一部作品。电影越疯越夸张越飞扬,我们内心压抑许久的感伤挫败乃至怀疑就越得到一次明确的释放。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这个暑假最“切题”的作品。80后90后等李阳导演的新作品,等过了几乎一整个青春,终于迎来了他结结实实地把这样一部帅气满分的“暑假作业”交到我们手中,让我们“批改”。在他设定的k星里,主角团们打个喷嚏就能在20年前后穿梭,于是大家怀着中学生的心智,窥伺着成年人的阴谋,在游戏化的设定与现实感的故事中,每个观众的心都在这98分钟里被攥紧了:过去的我是否可能改变未来的我,所谓的“不要变成坏人”,到底是一个约束,还是一场空许诺?
我当然和所有人一样,在十六人街霸、我爱我家等怀旧梗出现时被逗笑,但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是只堆砌千禧元素。有时候我很害怕网上合成的一些梦核视频,因为那些只有空荡荡的老街道家属楼,或者重复乏味的盐汽水大白兔的拼贴,一旦看多了,也会产生腻烦。真正有质感的怀旧,一定是有新创造的怀旧,只会躺在基本图像上大喊“我好想念”,难免显得刻奇。
最欣赏《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一点,就是它在反复呼唤“我们不要做坏人”之后,没有强行伟光正地扭转每个角色大方向的成长线。有的人就是会在接近四十岁时背负家庭压力,变成一般意义上的“坏人”,他走到“坏人”的一步步,也都不是白走的。不会为了上价值或“不忘初心”而改变成年世界的复杂度,是我很欣赏这部片子的一点。看着主角团只能在各自有限能力范围内和“恶龙”缠斗,我觉得每一刻我都既想拍红巴掌,也随时可以原谅他们低头。
在那个无可挽回的结局里,主角们也没有找到事件的“最优解”。到了不需要写假期作业的40岁,居然还有那么多的“题目”是做不出“答案”的。我再次想起那个解析梦核的博主的另一段话:
《爱,死亡和机器人》里的《齐马蓝》,描述的问题核心也是“梦核”的核心:名满天下的宇宙级艺术家,画遍了整个宇宙,最后找寻到了自我——当年他只是一个泳池清洗机器人,享誉宇宙的齐马蓝不过是当年泳池瓷砖的颜色。
当年手无缚鸡之力的中学生,长大后也不一定可以顺顺利利成为有钱有能力的大人。这部电影明明比很多梦境都要疯狂,却仍然清醒地,向我们指出:所有事情都需要一步步自己做出来,而完不成的那些,当我们成为必须面对的大人时,就要敢于承受全部可能的结果。
如今我反而深信了,最中二的人,所创造的世界,在某种角度来说,是最三次元,最现实主义的。只是他们的这种现实,不是蝇营狗苟,市侩污浊的现实,而是看透了不能改变的部分,咬着牙去完成自己问心无愧的部分。
我欣赏这些尽力的人,像欣赏电影里那些加入的动画线条一样:在该转弯时丝滑,在该爆裂时璀璨,你生来并不是要征服这世界,你要享受它,直到你自己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