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十年代的香港个人英雄主义,遇到了五十年代亚非拉大团结的海报时
开门见山的讲,这部电影我并不欣赏,上一部让我这么直言不讳的,是《志愿军:雄兵出击》。
爱之深,责之切。两部有很大潜力的主旋律商业片,在我看来都因为相同的问题造成了一个可惜的结果——用二十年前的宣传手法和思路,来吸引90后们的眼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两年前的《万里归途》和《维和防暴队》在题材角度看是比较一致的。
在异国他乡、身处战乱时期,最大的阻力都是当地势力,主角都具备国家背景和光环。
但是前者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和故事性,则要比后者强出一个量级。
可能大家不知道,还有一个颇为相似的影片也值得再次做一些比较——2017年檀冰执导的《中国推销员》,这部电影如何,大家可以去看看。
《中国推销员》里最大卖点是泰森演的反派
同样是非洲、战乱、军阀,中国人的高光时刻…..
大家载歌载舞,发发饼干,教几个单词就把当地人给折服了?面对现在的观众,这太缺少说服力了
如何把日复一日的交流和接触,展现在100分钟的电影里才是真正见功力的。
欧豪和加戈的几句对话,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为了和平而来。然后,就转变了?
如果我们要表达的是救世主降世,拯救这个国度,那就可以让加戈像对待神降世一样去崇拜维和警察,可惜我们要讲的是二者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如何达成的,这就差点意思了。
在电影里如果要把人和人的关系做出成功的描写,首先应该是能将他们的矛盾做出有力描写,给予观众足够印象,只有这样随后任何一个融冰的小举动都能让我们发现二者关系的显著变化,随后双方要对个体让观众有一个了解,即真正认识一个人,最后用一个突发事件去升华关系。
这一点《万里归途》里宗大伟和边境官员哈桑的关系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一开始因为处境手续问题而爆发的矛盾和冲突,然后是哈桑将宗大伟的执着和对于侨民的责任心看在眼里,认同这个人的 品质,而后哈桑在于宗大伟的对话里讲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让观众认识了哈桑这个人,给予了他正直、好人的人设,最后哈桑在帮助侨民出境后也死在了叛军手上,实现了人物的升华,也给予了观众震撼。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本片里最关键的就是缺少主人公团队和加戈的交流戏份,无法让观众对于加戈这个人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值得加戈作为代表的当地人在观众眼中也就缺少了一个清晰认知,因此也就无法做到真正实现两个群体在影片中有什么真正的能够感动观众的共鸣。
这一点上,片长也预示了一些东西,本片实际内容也就90分钟左右,而《万里归途》有137分钟的时长,自然能容纳的东西也多。
本片中另一个人物,大屠杀的幸存者,一个母亲,名字我还是忘了,她在影片里的问题可能更简单一些,纯粹是业余演技造成了,加上略带肉麻而又还无感情的台词。
她的高潮体现在影片最后——丁慧牺牲时,她声嘶力竭的大喊“丁”,这里我说的声嘶力竭可能不形象,更准确的描述是——她用比说话更大一点的声音说着:“丁!丁!”
这里我忍不住吐槽,你一个当妈的,离着自己女儿十万八千里远,从加戈到丁慧,不是搂着你女儿,就是抱着,你倒好,镜头里都看不到你,不知道躲哪去了。
是亲妈吗?
然后,王一博扮演的杨震被叛军抓到以后,想让维和队员们用母女换人质。
队员们犹豫了,要不要回去,是不是大家都忘了,你们目前的任务是护送这些大屠杀的证人?
如果是合格的剧情体现,也许应该是一边红着眼,一边骂着叛军,然后稍有一个队员犹豫,队长就应该一声大喝!——“我们是警察,随时准备着牺牲。”
而影片的刻画呢?队长犹豫不决,队员起哄回去吧。
最后一锤定音的,是这位母亲。——“回去救他,就像你们救我一样。”
伟正光吧,像个政委。
可惜,说这话最尴尬的人就是您啊。
于是满屏幕都写着一个字“尬”。然后,大家乖乖的掉头了,回去了……
说到维和队员们,我能看出导演的矛盾来,想把杨震和余卫东这两个人往《英雄本色》的路子上走,尤其是最后的枪战面对着满屏的ak,两个人,一把步枪、两把手枪,一枪一个,直到打光了弹夹,满身是伤,然后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开着慢动作,站起来,扬着高傲的头。
一个屡传“劈腿”“出轨”“家暴”等行为的流量明星去学什幺小马哥,不自量力
是不是有点港片《英雄本色》的感觉。
作者也没忘了,这不是江湖,真是亚非拉大团结啊,这是维和警察,是个集体。
所以他又一再强调,服从命令,这是一个团队,安排杨震和余卫东的矛盾都放在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上。
但是一打起来,就搂不住了,给孤胆英雄加buff,上聚光灯,开启了走秀场模式。
说起走秀,这电影里别管是训练,还是抓贼,一众队员跑起来,都是这么美,这么帅,熙熙攘攘的街头成了他们的秀场,一旁黑非洲的兄弟姐妹们还会打着拍子鼓着掌,就像粉丝一样。
导演在制作剧本之前不知道是听马季的《友谊颂》听多了,还是翻了翻七十年代的人民日报。,总之,他在制作这个本的时候,主题基调就是——贫苦的非洲兄弟们太穷了,等着我们去拯救他们,教化他们,而那些白人,不是帮助叛军的雇佣兵,就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联合国官僚们。
放到30年前,这张海报还算贴切,现在嘛......李达超大导演您不该当真啊
于是我们看到了我们中国分队的顶头上司是个傲慢的法国人,除了一股子官僚味,连他带领的维和部队也被叛军打得抱头鼠窜,结果还是要我们才能把这帮子叛军团灭。
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看似很厉害的雇佣军白人头子,前期喝着威士忌,筹划这阴谋那阴谋的,最后只想出一个强攻损兵折将的法子,然后就是最后一点水花都没有的被轻松乱枪扫死,一般反派boss的最后强势期,丝毫没有。
而我们再看一下《万里归途》对于反派,叛军头子穆夫塔的刻画,他的外在气质和真实本质从两次俄罗斯轮盘赌的剧情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第一次俄罗斯轮盘赌,他残忍的杀害了一直帮助大使馆众人的当地老人,同时也在从心理上折磨宗大伟等人,展现了他残忍而又疯狂的一面,而第二次轮盘赌时,当他的戏法败露,就能看到所谓的疯狂,其实是虚伪的外壳,这个人其实只是一个胆小、卑鄙的小人。
一个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跃动于银幕之上,足以见证导演的功力。
《维和防暴队》是一个非常令人惋惜的项目,题材上即有《万里归途》这样较高程度涉及异国政治文化的猎奇性,同时也有着《红海行动》这样有相当动作元素潜力的故事背景,再加上具备大流量的明星阵容,它本应能够创作出一部既让人感到紧张知悉,又让国内观众了解异域风情的大作。结果我认为是导演的功力不足,最终导致了这一锅上好的食材,只给观众送上了一道清汤寡淡的大锅菜。
从《万里归途》再到《维和防暴队》,这两年涉外题材由于其独特的异域文化特色,成了业界的香饽饽,虽然结果可能不尽相同,但是这个题材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尤其是随着这两年我国的政经势力向全球的扩展,内地观众对于这类话题的观众度也更大了,明年还有同样类型的大作,由文牧野导演,沈腾主演的《欢迎来到龙餐馆》等待着和大家见面。
最后我想吐槽的就是,当一个演员连眼泪都得用cg做上去,要她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