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热门演唱会一票难求已成常态。但连日来,各地演唱会的不和谐声音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
各种乱象包括但不限于:一软件以某歌手歌迷会的官方名义设置购票门槛,实则行变相加价之实;明明开票第一时间就从票务平台抢票成功,具体座位的揭晓却姗姗来迟,观众无奈称之为“开盲盒”;购票后观众一旦退票需要支付票面价20%的可观手续费;开场前,黄牛“掩护”一些非持票观众冲关检票口;到现场后观众发现超千元购入的实为“柱子票”,大部分视线被遮挡;某歌手在演出过程中致谢主办方,却得到歌迷齐喊“倒闭”的回应,原因是歌迷对从票务、场地、安检、场内应急等多项事宜心生怨气……
事实上,自从2023年线下演艺市场复苏,演唱会作为典型的体验型消费势头强劲。歌迷不仅愿为心仪的歌手支付动辄千元以上的票价,有的还千里迢迢“打飞的”跨省跨城,或是追随歌手辗转多地观演,助推相关文旅市场的活力。但与之相伴的购票难、溢价多、质难保、霸王条款等乱象,俨然成为市场活力的硬币另一面,令消费者心寒。要保障消费者权益、呵护观众的体验,进一步规范市场以谋求持续健康发展,亟待多方发力、共同攻克。
乱象背后,难点、堵点究竟有哪些?最为消费者所诟病的,应是以下几点——
消弭票务信息差,破除买票有如“开盲盒”的现状。2021年以来,国家及各地文旅部门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管理措施,通过出台强实名制、规定公开售票占比等政策,用以约束市场,为消费者权益兜底保障。但普遍现状是,从消费者在票务平台下单成功到真正“揭晓”具体座位,其间有相当的窗口期,短则三五天,长则月余。值此在线选座早已不存在技术性难关的当下,漫长的“盲盒”窗口期,成了部分主办方及承办方不守诚信、放任“黄牛”钻空子的操作空间。
完善定价规则与退改签等行业规范。井喷的市场迅速崛起,但从购票到演出的整条服务链尚有多个环节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导致“灰色地带”屡禁不绝。眼下,航空、铁路乃至电影票都已有了相关退改签的成熟做法,演唱会市场的票务平台和主办方当主动担责,放长眼量,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措施保障消费者权益,而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赚“一时快钱”。各地文旅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也需多为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撑腰站台”,确保维权有道。
总而言之,别打着官方幌子“割韭菜”。演唱会的火爆始终得益于歌迷、观众的热情,但被偏爱绝不能成为放肆的理由。切莫因一时逐利心切,而一再贬损大众的消费体验。殊不知,口碑摧毁后的重建、热情“浇灭”后的再度焐热,都将是漫长又艰巨的过程,最终影响的是整个演出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王彦
文:王彦编辑:李婷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