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市场中,“迷你”基金较为常见,但随着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扩容,也不乏“迷你”理财的出现。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目前多数理财产品成立之日募集规模普遍能达到千万元,不过,低于千万的也不在少数,亦有理财产品在成立之日募集规模为0元。
虽然理财产品并未有募集规模下限的限制要求,但运营一只理财产品通常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及资源成本,理财公司也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降费率或后期重点推荐等方式,推动“迷你”理财正常运作。
多只产品成立规模不足千万
“迷你”理财频频现身。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开年至今,已有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平安理财、上银理财、青银理财、汇华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发售的理财产品成立之日募集规模不足千万元,个别甚至在成立当日交出无募集额的“答卷”。
这类“迷你”理财通常为短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例如,招银理财旗下的“招银理财招赢日日金42号现金管理类理财计划”“招银理财招赢日日金46号现金管理类理财计划”“招银理财招赢日日金47号现金管理类理财计划”产品成立之日的募集规模仅超600万元;建信理财旗下的“建信理财建信宝按日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第19期”成立之日募集规模仅为5000元;而交银理财2月22日成立的多只“交银理财稳享现金添利(惠享版)”系列理财产品当日募集金额均为0元。
除常规的理财产品外,专属类或单独份额更容易诞生“迷你”理财。以平安理财为例,“平安理财启元稳利(7天持有)6号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安理财启元稳利(30天持有)6号固收类理财产品”均属于北向通非专项理财产品,产品成立规模仅百万元。青银理财旗下的“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人民币个人理财计划2024年014期(理财新客专属)产品”“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人民币个人理财计划2024年02期(代发专属)产品”募集规模也不足千万;而上银理财的“上银理财天天利4号fm份额”成立之日产品规模则为0元。
对于理财产品募集规模较小的原因以及目前的运行情况,2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对前述提及的理财公司进行采访,其中,招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回复称,该公司募集规模较小的理财产品主要是现金管理类产品及其他每日开放式净值型理财,该类产品每日可开放申购,产品主要资金大多是在成立后申购进入,因此募集资金较少属于正常情况,不会影响产品投资运作,前述所提及的3只理财产品,当前规模均在亿元以上,产品运作状况良好。
平安理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前述两只理财产品为持有期产品,产品没有发行规模限制,目前已按计划进入正常运作阶段。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理财产品募集规模较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产品设计不佳、推广宣传不足、面向人群有限、投资环境不景气等多方面。
“迷你”理财如何逆袭
虽然理财产品并未有募集规模下限的限制要求,产品说明书通常会明确“产品管理人可根据市场和产品运行情况调整产品规模上下限”或仅设置发行规模上限,不做下限规定。
不过,运营一只理财产品通常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及资源成本,南财理财通特邀专家卜振兴表示,一只新的理财产品成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产品部、运营部、投资部、渠道等都要参与其中。一旦出现募集规模不及预期的情况,可能会涉及取消成立,若规模持续不佳则有可能会被清盘。
因此当理财产品出现募集规模较小的情况,理财公司也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降费率或后期重点推荐等方式,推动“迷你”理财正常运作。北京商报记者从某理财公司内部人士获悉,对于存续期内产品规模较小的理财产品,需要就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举例而言,有的产品规模较小,但属于战略培育期产品,是为未来的市场机会做产品储备,因此虽然规模小但也在持续推广。有的产品规模较小,可能是因为监管政策调整或市场环境改变,导致产品难以持续运作,对于这些产品,会结合对市场情况的研判,对产品进行策略改造或提前清盘等处理措施。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1月25日成立的“中银理财-怡享天天8号”募集规模上限为3000亿元,成立之日募集规模仅百万元。对此,1月25日至2月24日中银理财对该产品展开费率优惠,固定管理费由0.15%下调至0.05%,产品a份额销售费率由0.3%下调至0.15%。
而根据过往情况,“迷你”理财中也存在“开局不利、事后逆袭”的案例,例如,去年 9月25日成立的“交银理财稳享现金添利(惠享版)11号理财产品”成立之日募集金额为0元,但至今仍在销售且为重点热销产品,目前该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59%,并于2月23日上调了产品规模上限,由10亿元增加至30亿元。
“个别理财产品在成立之初募集资金规模不高,但是产品在后续运营过程中投资收益良好、净值相对稳定,金融机构再提升产品的推广宣传力度,这类产品也会逐渐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成为热销产品。”刘银平认为,未来“迷你”理财产品现象会比较普遍,理财公司要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加大代销渠道建设、加强净值管理能力。
卜振兴建议,投资经理应给予“迷你”理财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未来“迷你”理财产品预计还会出现,理财公司需做好产品业绩才能吸引客户,此外,还应加大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