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马节目回归,导师各有分工
还记得迪幂孟扎赵樱子、哭到抽抽的沈月和愤然离场的惠英红吗?
消停一年之久后,这个名叫《无限超越班》的节目又“卷土重来”了!
第二季第一期刚刚播出,本包在此播报一下观后感:节目延续了去年的风格,放眼望去,戏精成群,抓马依旧,吃这一套的可放心观看。
区别在于,今年的抓马落脚点更加侧重于导师,而非学员。
毕竟来参加节目的都是半红不红的、演技未得到市场盖章的肩部以下演员(有的甚至不能称之为演员),本就不富裕的口碑禁不起当众出大洋相的折腾啊!
相比之下,导师们整活儿就无负担多了,反正“坐着说话不腰疼”,都是老江湖,嬉笑怒骂,信手拈来,就是玩儿!
节目导师依然主要以tvb的大前辈们为主,第一期出场的有——曾志伟、尔冬升、吴镇宇、郝蕾、宁静、叶童、赵雅芝、梁家辉。还有一个韩雪,其角色更像是主持人或教导处主任,负责cue下流程、打打圆场之类的。
那么其他导师分别担当怎样的人设呢?
叶童、赵雅芝——众所周知,二位分别是许仙和白蛇的扮演者,经典cp往哪儿齐刷刷一坐,就是一个大写加粗的“童年回忆”。而且,二位阿姨虽然上了年纪,但保养得宜,知性端庄、气质脱俗,怎么不算导师席上的花瓶担当呢?
梁家辉——戏骨,影帝,镇场子的,增加节目和导师席的权威性。
尔冬升——虽然也是曾经把郭小四骂哭的狠角色,但此次的他更像是一个不怒自威的大家长or幕后操盘手,主打一个静观其变,不轻易发言,你们闹你们的,我嘛,就负责在适当的时候“推波助澜”。
吴镇宇、宁静——一个毒舌,一个捧哏,氛围组的“双剑合璧”“神雕侠侣”。
吴镇宇的毒舌自不必多说,他总能以耿直发言泼一口适时的凉水,让所有煽情和题外话瞬间惭愧退场,比如当其他导师在为朱梓骁卖鸡爪的故事争论不休时,他说:“不是要考验表演吗?为什么要鼓励这么久?鼓励够了吧?”
清醒但不刻薄,耿直但不鲁莽,正是观众需要的嘴替本替:“对呀,鼓励够了呗,演呗!”
更让人惊喜的是宁静,别看姐妆造酷飒,气势逼人,但她此次像极了一位嗑瓜子看热闹但又并不刻薄的慈祥大妈,有观点但不硬坚持,有想法但不以专家自居,更多是附和着别人一起说两句儿。
曾志伟:直播带货对一个艺人来说,
宁静:很难!
曾志伟:一次十几个小时,
宁静:很多演员都做不到!
额……用我们家乡话形容,静姐这属于是“二句话”,咱就说下一步是打算转型说相声吗?
曾志伟&郝蕾——争锋相对组合,导师席的主力选手,毕竟,有冲突才有看点,吵起来才有围观者嘛。
虽然第一期里,他们为不止一个学员、一个话题起过争执,但所争执的点基本一致,那就是——理想还是生活,艺术还是市场。
郝蕾负责“雅”,主张捍卫演员的专业性,强调应对演员抱有敬畏心,宛如超有原则的专业课老师,容不下太多的模棱两可和插科打诨。
曾志伟负责“俗”,非常鼓励学员去赚钱,哪怕折损一些艺术的纯度也无可厚非,很“琛哥”很江湖大佬。除了荧幕形象的加持,本身他所代表的也不只是一个模范演员,还有导演、监制、出品人、制片人等多重角色,往那儿一坐,自应提供一个更综合、更贴地的视角。
俗vs雅,谁更能胜一筹?曾志伟vs郝蕾,谁更能得人心?
五年前,我可能会选择后者,但这一次,依然觉得曾先生匪气、粗野、不好惹、上面应该查查的我本人,竟然在他发表观点的时候数次点头如捣蒜。
大佬之所以为大佬
首先引发相关讨论的是“直播归来,想做回演员”的朱梓骁。在自我介绍环节,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行业优势,将朱梓骁本人当作一个要带的“货”来介绍,逻辑通畅,声情并茂,洋洋洒洒,不愧是冠绝抖音的金牌销售员。
不过,撇开动情的讲述,我们可知,他的状况与诉求都非常简单——直播是为了生活,演员是心中所爱,此时此刻,身为直播界男顶流的他,希望还能拥有一个投身于热爱的机会。
然后导师席就以“月亮和六便士哪个更重要”吵了起来。
郝蕾:不主张哪有钱奔哪儿去,并且现在要回归的话,你得把主播的既有印象打薄,不是那么容易的哦。
吴镇宇:天天带货,哪里有时间观察生活,这基本功怕是早落下了吧。
而曾志伟则坚定地站在“六便士”那边,并且表现出了十分赞赏朱梓骁的样子,说这么多学员里,他最想跟小朱聊一聊。可见,为了生存养家豁出去的态度,对他来说是莫大的优点。
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吃了十几个小时的鸡爪,身体会怎么样?
这不是一个问句,而是说,他能想象到这份艰辛,能够共情朱梓骁的不容易。
与此同时,这其实也是一种提前通过的服从性测试。
就好像乙方向客户敬白酒。都知道那玩意儿伤身体、喝多了可能会出丑,但那就是这个环节的目的——“你连狼狈一下的代价都不肯付,我怎么看得出你的诚意和决心?”
曾志伟觉得能和朱梓骁聊一聊的原因大概率也在于此,这小伙儿能对自己这么狠,那么我跟他在一起合作,岂不是可以很放心?
注意哦,这里的重点不是酒桌文化和老男人的腐朽,而是,不论赚钱还是干嘛,想要做成点什么,就不要妄想“无痛”,或者说,不要以“无痛”为首要原则。
虽然最近,舆论的风向都是“爱自己”,但爱自己不等于矫情。当然不追求吃苦,但人活于世,不可能毫发无损,拼杀于江湖,留下点“勋章”真的在所难免,你要狩猎捕食,有个擦伤破皮不是很正常吗?
有句话这么说:大部分职业,到最后拼的都是一个体力。我认为,这里的体力主要指消化劳动副作用的能力,而不是养生的能力。拼的是谁更抗摔打,而不是谁更懂得偷懒。
毕竟,“无痛成功”是奢望,有伤了再修复才是人生常态。同为在丛林中拼杀过的人,是能因为对方身上的伤口而感受到惺惺相惜的。
第二位引发“俗雅之争”的选手是锦超,一名短剧演员,曾在最辉煌的时候转身退场,只为打磨演技、夯实基本功,现重回影视圈,希望能多拍长剧和电影。
郝蕾表示:孩子对自己有要求,挺好,糟糕的环境确实挺误人子弟,就算是块金子也能给炼成废铜烂铁。
而曾志伟呢,不仅不同意,还反对得很激动。他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1、机会不等人,市场不等人,冷了五年,你是谁?你以为“薄情”的观众会依然记得你吗?
2、传统赛道都站满人了,新的赛道就是给年轻人的机会,你都已经在短剧领域做出成绩了,你就应该踩着这个山头再创辉煌,超越我们电影人,懂吗小伙砸?
那个语气,那个表情,仿佛失去机会的是他自己,而不是锦超。可见这位小老弟的做法完全不符合伟仔的认知体系。
他们二位的核心区别:一个是饿过还是没饿过,饿过的人是不会轻易让自己再度回归一无所有的状态的;另一个则是,配得感的高低之分。
锦超一上来就有一些缺乏底气,现场发言他一直在说自己如何不足,似乎拍短剧做出成绩这件事于他而言并不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以至于宁静姐姐忍不住发出了关切的疑问:“他们对你做了什么,让你感到那么不足?”
我来替锦超回答:一来因为性格,实诚+完美主义;二来可能确实基本功不够扎实,创作环境比较糟糕;三来是主流认知里的那条鄙视链,长剧属于阳春白雪,短剧属于下里巴人,短剧未来能否登堂入室尚且未知。
年轻的锦超可能还无法做到突破主流价值观的束缚,逆流而上,另辟蹊径,而只能让自己去迎合主流。
但对曾志伟而言,那根本不是事儿。相对于自己和别人脑袋里的条条框框,他更能着眼于现实;相对于负面隐患,他更看重积极因素。
所以他首先看到的不是“你不配”,而是“你曾站立于顶尖”,这是多么大的优势,身后多少人想爬爬不上来,你竟然转身就走?四不四撒?!
然后,他看到了行业的潜力,王家卫都去拍电视剧了,周星驰都去拍短剧了,老哥我自己都是头一批拍网大的呢,所谓主流人士都纷纷偏离老本行过来凑呢,哪有什么孰高孰低?
整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他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一个冲锋,一个退缩,一个信心无限,一个底气不足。
现实中,锦超常有,而曾志伟是更具成功人士特质的稀有品。
家底不厚又有习得性无助倾向的人,建议多向曾老师学学,不要着急退场,不要夸大负面,不要浪费优势,不要轻易屈从于普世价值观。厚着脸皮上桌、死扛,才有可能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死死定在这个好不容易抢来的山头,才有可能开疆扩土,拥有更多的山头。
至于演技的打磨,我猜曾老师这么想的:一方面嘛,实践更能出真知;另一方面,当你足够成功,就有话语权了,演技好不好的,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情,谁还能把你怎么样?
不想说对不对,咱不抄具体观点,抄思维方式:一边是机会、权力,另一边是自己的不足,着眼于前者更能让人活得像个战士,而陷于完美主义的泥淖只会折损你的行动力。
小结
越来越觉得,喜欢or讨厌一个人是一件很次要的事情。
像曾志伟,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喜欢他,尤其女同志,没几个人拿他当梦中情人吧,但不可否认,从“不要命”的龙虎武师,到“死跑龙套的”,再到香港影坛大哥,他是社会丛林里拼杀出来的优胜者,从生存、奋斗以及创业的维度看,他无疑光彩熠熠。拿掉成见,我们就能蹭上一份光。
又想到了最近的贾玲,各种恶意揣测和批评,并不能伤她分毫,只会帮忙增加热度,而承认她的优秀,便宜不了任何人,而只能惠及自己。
甚至姚安娜,在《猎冰》里的表演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堪入目吧?
被指摘,除了演技欠佳,更多是由于华为二公主的身份。可她所代表的某种“潜规则”,古来有之,她不是第一个受益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仍将顽固地存在着,批评她、嘲笑她、丑化她,不能颠覆什么,而只是将她作为宣泄情绪的工具而已。
这么说来,我感觉二公主也没那么讨厌 了,她有那么多条路可以选择,偏偏选择了抛头露面当明星给全国网友提供情绪价值,这姑娘也蛮勇敢的嘛!
突然想起了曾志伟的一句经典台词:矮子计谋多。看到矮子,还是看到计谋多,由你自己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