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别

电影快讯 1504℃

《我不是潘金莲》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电影用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荒诞故事 。在视觉展现上,从圆形到方形再到正常的画面比例,画幅上的变化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新奇的体验,也对电影的叙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更加有力地表达了电影“无规矩不成方圆”的主题。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别 - 陆剧吧

电影一开始,一改之前正常的电影画面比例,圆形画幅的运用给观众视觉上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种使观众瞬间从中抽离出来的观感体验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说,更像是一种第三者的视角,意要表达“我”的故事要开始了,纯属虚构,这是一层。从叙事环境氛围的营造来看,电影所表现出的那种极具韵味的东方美,通过精致巧妙的圆形构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筑二层,随着故事的发展,周绕着主人公李雪莲“假离婚”事件的展开,李雪莲打官司告状,从法官到院长,从县里到市里,一路求下来,告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级官员们的层层推脱,以及透过他们的行为所反映出的那种圆滑的群像与圆形画幅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李雪莲告了十年,十年后,告与被告之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十年前“求着告”到之后被“彼求者不要告”,百姓求着官员到官员求着百姓,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这个过程的变化从叙事时间上来看本就是一个圆,这是第三层,从叙事角度到叙事环境的营造再到叙事时间的变化,圆形画辐对此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别 - 陆剧吧

此外,电影中还大量使用了方形的画幅。圆形画幅下极具写意的江南水乡以及圆滑的各级官员的层层推脱在李雪莲进京的这一刻发生了转变。 其一,从圆到方,从江南小镇到象征着权威的京城,这是叙事空间的转变,亦是画幅变化对叙事的影响之一。 其二,画幅的转变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从县到市再到京城,当李雪莲来到北京拦截首长的那一刻,故事达到了高潮,各级官员的命运被推到了悬崖边缘。而从这一刻开始,李雪莲究竟真冤假冤,各级官员的态度等问题开始进入到了更深一层。其三,方形画幅的使用在叙事上的加强。两次进京均采用了方形画幅,方方正正,棱角分明。 北京不仅代表着权威,更是政治、法则等的象征。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别 - 陆剧吧

李雪莲第一次进京成功拦截到首长,首长为她申冤,她得以“获救”,但之后她仍在接着告,虽然惩罚了各级官员,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病根“秦玉河”,而这个恰恰是不能解决的,“假离婚”变成“真离婚”,李雪莲有错在先,所以在公平、权威、法则面前,根本无解。而之后第二次进京,时间已是十年后,李雪莲接着告,各级官员想尽一切办法阻挠,均无效,最后李雪莲在得知秦玉河已死的消息后停止了十年上告,使官员们不得不真正开始反省,为什么李雪莲错了却告嬴了,又为什么自己没错却害怕被告。 从第一次用法则“申冤”到真正开始去思考人情与法则的关系,方形所代表的对法则权威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两次进京,两次从圆形到方形的转变,在叙事表达上所起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电影最后,画幅回到正常,无方无圆。 此时在北京开饭馆的李雪莲再次遇到了很多年前因她而被辞的史县长,两人聊到往事,像是谈论别人的故事那般云淡风轻。 他们的视角更像是戏众此时此刻的视角,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荒诞喜剧讲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只是个故事,正如一开始那般,此时刚好首尾呼应。

“假离婚”和“真离婚”,“李雪莲”和“潘金莲”,“真窦娥”和“假冤屈”,真真假假,孰真孰假,刺何辨别,这是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李雪莲“假离婚”事件本有错在先,到后来却占了头理,各取官员从为百姓着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问题出在哪,在“方”“圆”度的把握上,把握好便是有城矩,便是办好事,把控不好反倒一团糟。“无规矩不成方圆”,电影通过外在形式上画幅的变化,内容上的巧妙结合完美地诠释了这一主题,形神合一,妙哉妙哉!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