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土地》: 传统思想对人的禁锢和压迫, 只会给人类带来悲剧

电影快讯 1981℃

秦川八百里,漫天黄沙,承载了中国无限的创痕,也孕育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1984年上映的《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泼墨画卷,讲述了女主人公陕北女子翠巧在八路军文艺战士顾青的帮助下自我救赎也难逃悲惨命运的故事。 昏黄的画面,一望无垠的土地,嘶吼的怒风还有唱不尽的信天游,白头巾、黑棉褂、小米糠菜,宛如一幅中国传统“写意画”。这部电影充满了导演陈凯歌对于中国人文历史和传统观念对人的精神制约的探索。

电影《黄土地》: 传统思想对人的禁锢和压迫, 只会给人类带来悲剧 - 陆剧吧

传统封建思想的压迫。 一成不变的白头巾和黑棉褂,成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千万农民的标志,这些生活在陕北高原的普罗大众很朴实,不善交谈,但在导演陈凯歌眼中其实是“麻木愚昧”的体现,比如影片中的“木鱼”这一道具,足以体现导演的意图。

对联在《黄土地》中时常出现,主人公翠巧倚着门框看结婚的场景时,红纸黑字赫然写着“三从四德”,当翠巧结婚时,门上的喜联却是这样写着:自古婚姻由天定,而今贵福在命中。“认命”“遵守庄稼人的规矩”“甘做土地的奴隶”成为像翠巧爹一样千千万万个农民的信条。包办婚姻对翠巧的残害是显而易见的,它刺激了翠巧萌生连夜过河投奔公家人的想法,不料却溺死在了奔流的黄河之中。

电影《黄土地》: 传统思想对人的禁锢和压迫, 只会给人类带来悲剧 - 陆剧吧

自我救赎,追随光明。 翠巧是一个普通的陕北农家女子,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她亲眼见证了包办婚姻下女人的悲哀,同时她也经历着包办婚姻。在这部电影中有两次一模一样的娶亲画面,其实就是在强调陕北女子悲惨命运的重复,弯弯曲曲的小路,暗示了这群女子曲折的人生命运。翠巧在《黄土地》中的服装造型,一直以红色为主,其实这里的红色,暗示了翠巧骨子里的一种热烈和韧劲,这也为后来她在顾青的帮助下,决定自我救赎做了铺垫。

电影《黄土地》: 传统思想对人的禁锢和压迫, 只会给人类带来悲剧 - 陆剧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翠巧后来决定过黄河去投奔八路军的时候,她把辫子剪了,足以见证她的决心。 除却翠巧,她的弟弟憨憨,也完成了自我救赎,憨憨在片尾求雨的画面中,逆着人群奔向顾青的时候,那个场景足够震撼,他即将淹没在千万“木鱼”般的人群中,可他的红色肚兜像极了希望的火苗。救赎之路本身就是充满了阻碍,为此翠巧付出了生命,憨憨淹没在麻木的人群之中奋力挣扎。

透过像翠巧这样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陈凯歌展开了批判和反思。 在《黄土地》中除却对包办婚姻的批判,还见证了包办婚姻对女人们的迫害,同时父权社会带来的压迫一样值得反思,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男权社会,在翠巧的家庭中,翠巧爹是一个绝对的父权主义者,在这个家里他有绝对的权力。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除了讽刺了生活在陕北高原上的千万农民的愚昧无知,也见证了翠巧为完成自我救赎溺死在黄河之中的悲剧。 黄色的土地每个人都逃离不了,黄河水哺育了他们同样也能溺死他们。导演借助一个悲剧批判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人的禁锢和压迫,同时也在反思中国传统对人的精神制约和影响。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华儿女被称为“炎黄子孙”,黄色的皮肤,母亲河为黄河,中国人与“黄”脱离不了干系。《黄土地》作为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透过简单的叙事却深刻地剖析了厚重的中国传统历史,通过翠巧自我救赎的坎坷之路,反思了中国历史人文对人的精神制约。这部影片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之作,充分体现了第五代导演喜欢从人性角度出发对中国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特点。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