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写这部2022年新的电影佳作前,皮哥有必要先科普一下,曾经“世界影史上最耻辱的一幕”——
世界影史上最耻辱的一幕,发生于1930年12月5日的晚上。
德国柏林莫扎特礼堂里,正在举行一部好莱坞电影的首映式。
这部影片上映前,被媒体形容为“美国30年代最血腥的电影”,礼堂座无虚席。
影片仅仅放映了几分钟,意外发生了——
观众席中涌现出暴徒,他们将臭气弹砸向大银幕,随后将准备好的老鼠,从袋中放了出来。
影厅登时乱作一团,参加首映礼的嘉宾、观众,也被吓得四处躲闪。
这一幕,被永远钉在了世界影史的耻辱柱上。
而这场闹剧的源头,就是电影《西线无战事》。
这是一部反战电影,故事主角还是德国士兵。
当时的德国刚从一战的泥潭走出,国家从上到下又陷入了,对战争的狂热崇拜中,这部反战片很“不幸”地撞到了枪口上。
纳粹的骨干戈培尔,彼时正担任纳粹党宣传部长,他一手策划了这场闹剧。
闹剧之后,德国媒体蜂拥而上,报道中他们对影院内的暴行只字未提,只是一味地谴责影片“离经叛道”。
大洋彼岸的好莱坞,畏惧于德国的威慑,集体选择沉默。
该片的投资老板甚至站出来道歉,还低声下气地说,一定要好好修改影片,改到德国人满意为止。
《西线无战事》完全没必要修改,因为它在当年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成为了最经典的反战影片,甚至没有之一。
它在德国一直被封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解禁,并迅速引发了观影狂潮。
蒙冤30年后,这部经典也算是为自己正名了。
在德国正了名,但在世界电影圈,它的路似乎却“越走越窄”。
尤其是放到现在,有点“格格不入”。
从故事上看,它的剧情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一战时,德国士兵保罗应召入伍,饱尝了战争的残酷,最后倒在西线战场上,随后德法双方的停战协议生效,当天德军的报纸赫然写着:“西线无战事。”
从表演上看,影片似乎也透着一股“怪异”。
因为1928年才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所以这部1930年的老片,在表演上沿袭了默片的表演风格:表情夸张,肢体语言丰富,类似话剧。
现在的观众,很难接受这样一惊一乍的风格。
至于电影的画面,就更不用说了。
本片作为战争片在当时是极为震撼的,别忘记了,这可是1930年的电影。
可是如今看惯了3D电影的现代观众,已经忍受不了画面中的粗糙感了,比如很多士兵在爆炸前,就提前倒下了。
不过,抛开时代因素,皮哥仍然觉得它是影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
首先,它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的作者就参加了一战;
其次,它上映的年代是1930年,正处于一战和二战的交界,它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
最后,它对战争进行了极其深刻的反思,可依旧阻止不了二战的爆发。
这也验证了黑格尔的那句话:
“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
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这些影片只是“隔岸观火”,那么《西线无战事》就是“身临其境”。
这是一部经历了战火淬炼的经典之作,那一抹光辉永远不会被岁月擦拭掉。
如何让一部经典之作,能够穿越时代,被现代观众接受?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翻拍。
事实上,《西线无战事》已经在1979年被美国翻拍过一次了,口碑不俗,国内很多影迷当年都在电影频道观看过本片。
这部翻拍片距今也有43年了。
今年,流媒体巨头网飞就花了大手笔,再次翻拍了这部经典。
有两块珠玉在前,很多观众想当然地觉得,网飞就是在拾人牙慧。
可该片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立刻收获了如潮的好评,豆瓣一开分,就高达9.0分。
这个分数,甚至超过了1930年那一版。
小说和电影已经诞生快一个世纪了,这部翻拍片还能拍出什么新意呢?
带着好奇我看了这部影片。
很多网友都在夸赞这部战争片有多精彩,形容是“年度最佳”,皮哥倒想换个角度来看。
两版《西线无战事》,看似讲了同一个故事,其实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
如果我们将这部2022版,和原版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
01、
第一个不同:对主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床戏”的改编,最为精妙
新版第一个创新,就是在主角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
原版虽然经典,但有个大弊病就是主角的存在感太弱,很多人看了一半,还分不清谁是主角。
这个弊病,被新作导演敏锐地抓住了,他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变。
我们从外形上就能看出端倪。
原版主角保罗,是个身材魁梧的大帅哥,这是好莱坞当时非常流行的款式。
帅气是帅气,可放在人堆里就不突出了,所以很多观众傻傻分不清谁是谁。
而新版的主角,来了场颠覆。
在传统印象中,战争片的主角,都是那种散发着男性荷尔蒙的肌肉男。
可本片中的保罗,看上去有一点“文秀”,眉宇之间甚至有点像留了短发的寡姐。
这显然是导演故意为之,保罗一下子成为了战场的“异类”,他的“文秀”背后,是一种温润和隐忍,别人脸上,只有麻木和冷酷。
我敢保证看完本片,你会对这一款的保罗念念不忘,他那双忧郁的蓝眼睛里写满了悲伤。
从剧情设计上看,两者差别也很大,1930版的保罗,本质上还是好莱坞绝对光环式的大男主。
他有很清晰的成长线:学校的好学生,战场上的新兵蛋子,死里逃生的主角光环,荣归故里的失落,慷慨就义的悲壮,妥妥的大男主剧本。
譬如他面对,曾经邪恶的教官,梳着大背头,风度翩翩,谁正谁邪一目了然;
譬如他回到故乡后,面对曾经的老师,表现出了不屑,也符合好莱坞的反抗精神。
最明显的例子,是保罗的床戏。
你没看错,原版中保罗是有床戏的。
保罗跟随战友和三个丰满少女赴约,并且度过了浪漫一夜,进行过床笫之欢后,他还给姑娘留下了“渣男语录”:“今夜之后,我们永远不会再见了。”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在说明,主角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保罗身上的“污点”反而使人物更真实。
而新版的保罗,完全沦为了抽掉人性的躯壳。
在开头,他在听战前动员演讲时还有笑容。
脱掉衣服,换上军装后,他还念叨着:“姑娘姑娘我爱你。”
可进入战场后,他几乎再也没有笑过。
他被上司辱骂;
被木板差点压死;
目睹了战友的死亡;
最后沦为了一具行尸走肉。
导演对原版床戏的改变,最为出彩。
新版中,三位姑娘只是从远方路过。
保罗只能在那里露出痴汉笑。
保罗没能等来春宵一夜。
战友从女孩那里要来了一块手帕,大家靠闻手帕上的女人味来解决自己的欲望。
保罗后来“继承”了这块手帕,将它视若珍宝,直到牺牲时,都紧紧攥在手里。
弥留之际,他看到了一张美女的海报随风飘摇。
他一生没尝过女人味,这是他对爱情最后的幻想。
这样的改编固然精彩,回味无穷,但确实太残酷了。
在演技上,新版的保罗,也要远胜原版。
我们仅以一场戏为例,就能看出差距。
小说中保罗和敌人有一场“肉搏戏”。
他杀死了敌人,又试图去救他,最后他从对方身上找到了妻儿的照片,可是敌人已经死去,保罗陷入到无尽的自责之中。
原版在表现这一段时,略显程式化,我们从剧照中也能看出一二。
而新版用了近5分钟来展现这段剧情,5分钟就是保罗的独角戏。
他的求生欲、忏悔、挣扎、自责、麻木,通过几张截图,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连缀成篇。
所以,总的来说,新版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对主角的深度刻画。
02、
第二个不同:剧情上,导演反着来,既冒险,又颠覆
原版是黑白的,但故事却是彩色的;新版是彩色的,给你的感觉,却只看到了黑白。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剧情上的取舍。
原版电影基本还原了小说的脉络:战前、战后、回家探亲、重返战场、牺牲。
影片处处给了观众呼吸吐纳的空间,劳逸结合,看得不累。
比如开场德国陷入了对战争的狂热之中,很魔幻;
比如保罗入伍后,几个小伙子联合起来把坏教官胖揍了一顿,很搞笑;
比如在打仗间隙,大家忙里偷闲传递啤酒提神,很浪漫;
比如战友死去本是悲伤,可穆勒得到了战友留下的靴子。
他穿着靴子到处走,走出了《我的滑板鞋》那种感觉,很治愈;
比如保罗在牺牲前回到家,和母亲深情吻别,很温馨;
换言之,故事很残酷,但导演很宽容,他在全片各个段落里,给观众留下了喘息的气口儿,我们能一口气看完影片。
可是新版导演,却反着来。
他意识到如果复制原版的“大而全”,不过就是重复别人的创作。
于是他做了减法。
剧情上,他掐头去尾,战前动员被压缩,保罗中途探亲被删除,那些搞笑温馨的段落一个不见,只留下战场上绵延不绝的残酷血腥味儿。
为了增加这种绝望的情绪,新版中还增加了一条领导线。
即德军士兵在前线流血牺牲,官员却在办公室里烤着火炉,吃着佳肴,说着违心的话;
元帅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不惜牺牲士兵的生命,这些美好画面和残酷的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士兵在元帅的哄骗下,最后一次上前线时,导演甚至学习爱森斯坦,玩起了“联想蒙太奇”。
用吊着的肥肉,带血的手术刀,破烂的宗教画像,来预言士兵们悲惨的结局。
对于原版中的轻松时刻,导演也进行了“暗黑化”处理。
比如原版中的厨子凯特,是个搞笑的胖子。
他为战友们偷来一只大肥猪,在吃饭时,做出扬武扬威的动作。
他面对营地里的老鼠,亲切地称呼它们是“奥斯卡”。
新版中的凯特,变成了个不苟言笑的中年人,他的儿子死于天花。
原版中偷肥猪的搞笑桥段变成了偷鹅,而这个举动后来为凯特招来了杀身之祸。
他第二次去偷鹅时,被主人家的儿子开枪打死。
失去儿子的父亲被别人的儿子打死,一个搞笑担当,变成了一个悲情父亲。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原版中士兵们去看弥留之际的战友,大家嘘寒问暖,穆勒还得到了一双靴子,伤者是带着暖意离世的。
可是到了新版,同样去探望截肢的战友。
战友趁保罗不注意,拿起饭叉疯狂戳自己的脖子,最后鲜血直流一命呜呼,这一段足够让你生理不适。
你或许会问,新版中就没有一丝节奏的起伏,全都丧到底吗?
倒也不是,导演喜欢在一个个紧张的剧情中,穿插一个个绝美的空镜头,来调节气氛。
但正所谓“以乐景衬哀情”,士兵们就处在美景之中,却无暇享受,这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导演删繁就简的改编,足够冒险,也足够颠覆。
观影时每隔一段时间,我都需要停下来缓一缓,全都拜这种密集的情绪输出所赐。
03、
第三个不同:结局重写,新版后劲儿更足
原版中的结局很经典。
保罗在战场上试图抓一只蝴蝶,被敌人一枪击毙。
随后导演用叠映的画面,用保罗的深情回眸,歌颂了这些死去的战士。
这一幕已经成为了影史经典,作为翻拍片,如果也这么拍,只会被人笑话。
在我们煎熬了2个多小时后,新版导演终于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保罗在元帅的召唤下,最后一次踏上战场,此时他已经是行尸走肉了。
一场激烈的巷战中,保罗和敌人进行生死肉搏,双方扭打到了地下仓库里。
他被敌人刺死,目送敌人离开,光明对自己关上了大门。
而1938年11月11日的11点,刚好是停战时刻。
保罗刚刚倒下,元帅办公室的时钟,定格在了11点——战争结束了。
当天报纸上写着“西线无战事”,保罗之死无人知晓。
弥留之际的保罗神游战场,他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流苏,看到了海报上的妙龄女子,可这一切,只能等来生了。
客观来说,两版结局,原版的更加轻盈写意,新版的略显累赘。
但是能放弃经典结局,大胆写出新的结局,这份勇气值得钦佩,我想很多观众也和我一样,被深深震撼了。
这种后劲儿也让影片的口碑居高不下,并稳居豆瓣热门榜第一位。
最后皮哥想说,两版《西线无战事》表面上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实际上却是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老版的情节更加通俗,起承转合,一板一眼,观众情绪也会跟着剧情起伏,整体观影过程更加轻松;
新版的情节更加紧凑,影片舍弃了所有的细枝末节,就在悲情的路子上使劲儿。
我们在观影时能体会到那种窒息的感觉,但观影之后的后劲儿却更加绵长。
作为观众,你更喜欢哪一版呢?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