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眉山绘就乡村新“丰景”——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

电影快讯 1978℃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眼下我市秋粮已颗粒归仓。数据显示,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9万亩,预计产量超过80.3万吨,比去年多1800吨。秋粮入库意味着全年粮食生产大局已定。今年,眉山粮食有望继续保持连年丰收的好形势,这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10月16日所在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而在过去10年,眉山全市常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单产始终居全省前列。其中,东坡区仁寿县还是全国知名产粮大县。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视察时提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如何保障粮食供给,如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东坡故里牢记殷殷嘱托,在丰收时刻酝酿更大的丰收,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着更多的希望。

二十大时光|眉山绘就乡村新“丰景”——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 - 陆剧吧

仁寿县进行秋洋芋播种。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侨 摄

又是一个丰收年

“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业主邵国东,实际面积1131.62平方米,产量1655.3公斤,按照13.5%的含水量计算,实际亩产达到了780.2公斤,祝贺!”在今年东坡区永丰村举行的水稻开镰仪式上,农技人员公布高标准农田测产数据后,田埂上等待已久的人群发出阵阵掌声。

“我们已经在采收新栽的蔬菜了。”9月上旬水稻收完后,种粮大户邵国东便在地里种下了西葫芦。按照西葫芦生长期约为35天算,眼下正值他第一批西葫芦的收获季。“我们的西葫芦除卖到成都外,还会销往甘肃、陕西等地。”他告诉记者,稻菜轮作能更好提升种地效益,以西葫芦为例,按照去年同期4元/斤,亩产 4000斤算,刨开种植成本,一季的收入可破万元。

稻花香里说丰年。丰收的喜悦,记在账本上。“1200亩水稻,总产量在180万斤左右,每亩增产约100斤,总收入超过200万。”青神县西龙镇,种植大户程伟“晒”出了自己的账本。在当地农业部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程伟不断改良品种,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获得了水稻连年丰收。

仁寿县方家镇东岳村蔬菜基地,种植户李诘正在组织当地村民为圆根萝卜减苗。“这一批萝卜11月底就要收获,年前就要售出。”李诘说,种植萝卜之际,他已为来年种植玉米做准备了……

连日来,全市各地抢收抢种,田间奏响劳作曲。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小春粮食作物播种26.2万亩,面积同比增加0.8万亩;油菜播种面积83.9万亩,同比增长1.5%。夏粮产量达到6.9万吨,同比增长6.2%,油菜籽产量12.8万吨,同比增长7.3%。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9万亩,预计产量超过80.3万吨,比去年多1800吨。根据测产,我市多地水稻单产创下新高,“菜篮子”产品供应也稳定增长。

这场丰收来之不易。7月以来,我市先后遭遇高温干旱、疫情反弹等超预期因素,农业生产面临多重困难挑战。大考来临之际,全市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抓好农业防灾减灾,扎紧了“米袋子”,端牢了“天府饭碗”。

粮食安全有保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全省农业生产的“先进生”,眉山始终将粮食生产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责任压得更实。今年以来,全市大力实施“1611”粮食扩面增产行动,实现退果退草还粮1.7万亩,撂荒地复耕6.1万亩,果园、藤椒园等间套种粮10万亩,复合种豆12万亩,水稻播面149万亩。全市还全面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全面实施“田长制”,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出任“田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选良种、施良法、种好粮,粮食生产才能不惧高温“烤”验。近年来,我市稳住育制种“基本盘”,依托水稻产业优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水稻试验育种、种子种植推广,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之一。

惠农政策持续加码,搅活农业发展“一池春水”。水稻收获后,洪雅县余坪镇金釜村种粮大户刘国雄通过惠农“一卡通”办理了种粮补贴手续,“今年种植水稻,洪雅县要给予400元/亩的种植补贴,购买农机的话,还享受购置补贴和项目补贴,我种粮的劲头更足啦。”

政策持续发力,不断给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8月30日,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眉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决定》,提出要坚定扛起“天府粮仓”首提地的使命担当,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集成化配套、科技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生态化发展、融合化提升、品牌化培育上实现突破。明确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十片”粮食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引领新格局、全面实施“天府粮仓”建设六大工程。

“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粮食安全有保障,一幅生动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在东坡故里不断延展。

担当使命再出发

东坡区复兴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山祠片区,3000亩高标准农田的水稻早已收割完毕,满栽满种的轮作蔬菜和药材正努力生长着……“今年,我们的种粮大户在参加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组织开展的‘一优两高’竞赛中,水稻测产产量达到了830公斤/亩。”山祠村党委书记周艳容称,能获得这样的丰产,离不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

周艳容介绍,近年来,山祠村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亩,土地流转率达92%,种粮面积达3500亩,同比增长6%。同时,该村还通过“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提升改造,重点推广“稻-药”“稻-渔”等模式,实现了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

有“天府良田”,才能打造“天府粮仓”。“出发巡田!”今年7月20日后,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多了一个新身份——村级“田长”。稍早前,四川省出台《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意见》,宣布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紧接着,眉山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起18个单位集监督执纪、执法查处、保护宣传等为一体,市县上下联动、部门各司其职,“四员”通力配合的耕地保护组织架构。

李雪平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村里的耕地巡护队核对耕地图斑,确保“一寸都不能少”。“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责任细化到乡(镇)、村组,落实到田间地块,我们各级田长签下了耕地保护‘军令状’。”李雪平说。

不止良田,更有良谋。“再生稻长得咋样?秋洋芋面积有多少?”整个9月,仁寿县钟祥镇龙桥社区党支部书记范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大春损失晚秋补。七八月份的高温伏旱天气,对仁寿县部分地区大春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范冬组织党员干部成立服务队,走村串户帮助农户“遇灾补歉”。

从推行“田长制”到抢抓晚秋生产,再到一系列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党委政府考核政策体系,全市上下持续凝聚重农重粮共识。

分享喜悦,擂响战鼓,提速行动。眉州大地上,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正快马加鞭!

种粮人的种粮事

李相德 难忘的“东方红LY1104”拖拉机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在“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的征程上,种粮大户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近日,我们采访了两位种粮大户,请他们谈谈“种粮人的种粮事”。

1998年,在眉山市东坡区土生土长的李相德返乡种粮。10多年的苦心经营,他的种粮规模已经达到了570亩。2011年12月,他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

二十大时光|眉山绘就乡村新“丰景”——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 - 陆剧吧

李相德(右)在田间查看作物长势。

“国务院奖励我一台价值22万元的‘东方红LY1104’拖拉机!”李相德回忆道,“2012年春节前夕,我们一行3个人专程从眉山到成都办理了提机手续。我和一个种粮大户轮换着开,花了4个小时才把拖拉机开回眉山!”

可这一年,李相德却遭遇了种粮生涯的重创。“当时,我流转的土地已达800亩,可插秧的时候却请不到工人,秧子花了两个月才栽完,错过了最佳时期,结果谷子减产30%,损失30多万元。”李相德说,“到了收割的时候,我又没有烘干设施,有300多亩谷子晒路上,偏偏遇到12天连绵阴雨,全部霉烂,又损失了30多万元。最后,我连农民的土地租金都给不起了!”

无奈之下,李相德将那台“东方红LY1104”拖拉机作价12万元,卖给安徽宿州一个种粮户,以此渡过难关。

这次惨痛的经历,也让李相德反思了很久:如果不是单打独斗,是不是可以避免?如果有专门的合作社提供服务,类似的悲剧是不是可以避免?

2012年,李相德成立东坡区德祥蔬菜合作社。2014年,成立了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他联合众多种粮户抱团发展,种粮规模逐年扩大,一个个田块由小改大,购置涉及耕、种、收、烘的大型农机具160台(套),开展育种、种植、收割、销售一体化服务,大大降低了风险,增加了收入。

2021年“七一”前夕,李相德再次找到当初的农机中介人,从省外回购了这台拖拉机。尽管当时这台老旧的拖拉机价值仅七八万元了,但李相德依然爽快地花了12万元,原价购回。

“这台拖拉机见证了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种粮人的关怀,也激励着我,它对我意义非凡。”李相德说。

王程淋

一个少年的“农机梦”

“小时候站在田里,帮着大人收割小麦还有水稻,那个时候我就希望能够有一台机器,让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王程淋对记者说。在彭山区凤鸣街道金烛村,王程淋是出了名的种粮大户,周围需要收割或者烘干粮食,几乎都要找他。他的成林农机机械合作社,拥有播种、收割、加工等粮食生产步骤中需要的各种机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二十大时光|眉山绘就乡村新“丰景”——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 - 陆剧吧

王程淋驾驶挖掘机帮助烘干粮食。

王程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便知种粮的艰辛。在他的记忆里,每年一到小麦收割的季节,长辈们都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抓住晴好天气一连收割几天才能收完,既费时又费工。他从小就希望,农民们种粮不再这么辛苦,同时还能赚钱。

2003年,王程淋17岁,村里来了一台江苏的收割机,一亩地的小麦半个小时就全部收完。这让他“开了眼界”,他东拼西凑,花了6000元买了第一台旧的收割机,自学之后收取服务费为村民收割,为此他赚了人生“第一桶金”。渐渐地,王程淋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旋耕机……并在2011年成立了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政府有农机补贴,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为我们指导,让我们机械化耕种少了后顾之忧。”他说。

2014年,彭山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34个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区和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王程淋也是在此时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粮食,如今,他流转土地面积超过了6000亩。他的合作社也拥有了各类农机具40余台(套),包括大中型拖拉机10台、水稻插秧机4台、粮食烘干机2台等,初步发展为机耕、机播、机插、机收、农田改造、粮油烘干和农机维修保养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组织。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见习记者 周坤 邹波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