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周晓华 摄影报道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累计接待游客6711.44万人次,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了3363.23万人次,年均增长12.95%;实现旅游总收入261.94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了172.074亿元,年均增长15.93%。
全市共有A级景区37家、星级饭店38家、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290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3个,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3个,自驾车营地14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近年来,海东市充分发挥河湟文化核心区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围绕生态、民俗、历史和河湟文化,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创新机构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为加快推进“五个新海东”建设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文旅“答卷”。
奏响乡村游“交响曲”
干净整洁的道路、各具特色的民居、果实累累的采摘园……走进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村,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房前屋后亮堂堂,原先“脏乱差”的村子,现在规划成了特色乡村旅游点,切实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我们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乡打造出3A级旅游景区,让更多的人走进石碑村,了解这座村庄,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能提高收入。”景区负责人马海龙介绍道,自景区开发以来,每年接待游客高达十几万人次。在旅游旺季,每天景区能够为本村村民提供80个就业岗位。
旅游业作为最有效的服务业,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石碑村的变化仅是海东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东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把农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拓宽了农民的销售途径,乡村旅游日渐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来源。
如今,从湟水谷地到祁连山麓,一路走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尔水镇、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拉面小镇、乐都卯寨旅游示范点、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土族民俗村以及油嘴湾花海等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项目,使海东市乡村游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多种类型的特色乡村旅游村,创造了更多的旅游精品,培育出了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海东市在挖掘打造农业“花海”的同时,注重投资发展开发型“花海”,成功建设了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卯寨、民和县西沟乡南垣牡丹园、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七里寺花海、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化隆县扎巴镇本康沟村、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等集民俗文化、观光采摘、生态休闲、花海体验、产品加工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同时,将海东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集约型、多模式发展使拥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村“应有尽有、应纳都纳、多点开花、合作共赢”,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景区+农户”等运营模式,以参与经营、入股分红、管理服务等方式,让“花海”旅游直接催生了“田园观光游”“观光采摘游”“民族民俗游”等多种乡村旅游形式。积极举办民和桃花节、化隆杏花节、乐都梨花节,助推春季乡村旅游升温。
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海东市结合创建“美丽城镇”“高原美丽乡村”和“古村落保护”等政策,依托土族、撒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的名镇名村,培育一批高品质的农家乐、休闲农庄旅游实体,将乡村旅游发展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生态农业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雏形已显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指示,为海东市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海东市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强化生态文化赋能,丰富河湟文化内涵,促进文旅多点融合,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产品体系丰富、服务水平优质、管理运营科学、带动效益明显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为全面推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东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发改、财政、文体旅游等部门以及各县区政府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的组织实施,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推进会议,总结成绩,分析形式,解决问题,部署工作。
海东市将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制定印发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东)行动方案》,编制完成了《海东市“十四五”文体旅游广电发展规划》《海东市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海东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文件,为推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东行动和项目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海东市还立足黄河资源优势,牢牢牵住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一“牛鼻子”,精心布局“一圈三线百点”生态旅游发展空间,海东“一圈三线”全域旅游总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海东市还把强化文旅对外宣传作为提升海东城市形象、文旅形象的重要抓手,组织参加了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大型竞演节目,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旅游交流、展览展会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海东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提升“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醉美海东”名片叫响全国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推动文化赓续和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锚定“人文胜地”目标、推动海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9年1月28日小年夜,第一届海东市“青海年·醉海东”活动启动仪式在乐都区隆重开启。约六万名群众聚集在乐都区开幕式现场及周围,欣赏着这座城市带来的激情和美丽。几年间,“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全省最具魅力、最具亮点,影响全国年节文化的重要文化活动品牌,“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城市新形象在全国叫响。
土族风情美,青稞美酒香。2021年7月19日,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之第四届青稞酒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酒与花儿名唱家演唱会在互助县举行。来自全省的花儿名家欢聚一堂,同台献艺,以酒为词,以花儿为令,说酒唱酒,为土乡各族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花儿盛宴。在青稞酒文化旅游节上,众多精彩的艺术表演和活动都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情,突出了酒文化特色,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彰显了花儿故乡独特的艺术魅力,助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海东市成功举办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二月二”社火调演活动、首届河湟文化论坛、河湟文化艺术节、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沿黄河马拉松赛,首次全方位、大容量参演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大型竞演节目。
与此同时,海东市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文博会、旅交会、文创产品展、青洽会、农展会等活动,广泛展示海东的生态、历史、人文、非遗资源,“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金色名片在全国日益响亮。
海东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不断挖掘传承弘扬河湟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建设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先导,主动融入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旅游业转型升级策略,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海东市还把旅游业作为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通过狠抓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文化、商贸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全市旅游业实现了由“大”到“强”、由“散”到“精”、由“量”到“质”的转变,真正焕发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勃勃生机。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顺时乘势,风至势起。海东大地,文旅融合正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海东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速度,全力加快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步伐,奋力绘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