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8日晚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病故。
9月19日,举行国葬。
这给Netflix剧集《王冠》(The Crown)带来诸多意外。
第一个意外是,相隔6年后,首季再度登上Netflix英语节目观看榜TOP10。
9月9日之后,《王冠》在英国点击率增加了800%以上,美国点击率升了两倍多,法国升逾3倍,在全球点击率则升近4倍。
第二个意外,《王冠》系列将停拍。
在女王过世当天,制作人皮特·摩根(Peter Morgan)就发声明说:
“《王冠》是给她的一封情书,我现在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只有沉默和尊重,我希望我们也会出于尊重而停止拍摄。”
而第六季其实也是原定的最终季。
此前,Netflix也表示,如果在《王冠》拍摄期间女王病逝,本剧将会停拍。
大概率会无疾而终。这可能是唯一一部口碑、流量都好却被“腰斩”的剧。
文娱春秋
《王冠》目前已推出4季,第5季于今年11月上线(但不知会否受到女王驾崩的影响而延期播出)。第5季内容将涉及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的过程,剧组特意在伦敦西区搭建了殖民时期香港的场景,重现90年代街景。
这无疑会在中国掀起观剧热潮。
目前为止,《王冠》是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描摹最为细致和深入的影视作品。如果想要了解女王,看这部剧就够了。
1
2021年的第78届金球奖上。
《王冠》第四季获得包括最佳剧情类剧集等六项大奖的提名,表现最为出色。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饰演英女王与戴安娜王妃的演员双双入围最佳女主角。
“婆媳之争”的故事从戏里延伸至戏外。
最终,由扮演戴安娜王妃的艾玛·科林(Emma Corrin)夺得金球奖“视后”桂冠。
许多人谈到《王冠》这部作品特色时,往往会赞许它坚实的演员阵容与高度的历史重现。
不过毕竟英国王室讳莫如深,本来便不可能将王室成员茶余饭后的对话向外公开,外界顶多只能透过“非正式”管道(如狗仔队偷拍、真实性存疑的内部爆料等)去推敲王室内幕。
王室之所以非得要保持神秘感,主要是因为必须坚守中立的原则,一旦传出任何涉及干政的传闻,便可能动摇皇室存续。
保留一定的距离感供民众仰望,才能成为国家象征,是英国王室长期以来遵循的不二法则。
但因为存在神秘感,才会激起民众窥私欲望。
大家想知道: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平时是不是也会跟菲利普亲王打情骂俏,是不是真的曾经存心刁难戴安娜王妃,以及有没有私心最爱的孩子……
最后一题,女王当然不可能公开说,但答案却是举世皆知,而这也出现在了第四季的情节当中。
2
然而,若真以严格的历史标准看待,本作的“历史重现”有许多描绘未必符合史实,想象成分其实占上很大比例。
而这样对历史的“再创造”也时常引发争议。
在第二季第八集,女王与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共舞,成功制衡苏联,实际上纯属虚构,是添油加醋的产物。
而在第三季第四集中,菲利普亲王被描绘成对母亲爱丽丝公主极其冷酷,不过事实却是截然相反。
然而,这些刻意的编造都有其原因,基本传达了英国社会、政坛、王室在当时的现实处境。
举例来说,在第四季第五集的之中,一名无业男子迈克·费根两度闯入白金汉宫,第二次甚至闯进女王寝室,这部分确是事实。
而在剧中,女王起先惊吓,但仍耐心与之对谈,费根向她埋怨了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如何撕裂国家,最后他们甚至得以握手道别。
不过依据史实,费根当时拉开窗帘后,惊醒的女王只说了一句:“你在这里做什么?”当费根坐在床沿试图与之对话时,女王便惊慌失措地喊道“我马上回来”,便消失无踪。
后来迎向费根的已是警卫人员。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迈克·费根事后也曾坦承自己对时任首相撒切尔确实有所不满,皮特·摩根也许并不清楚他的具体想法,但却在作品之中巧妙地将费根作为当时被忽略的失业劳工的象征者,安排他来向女王当面劝谏。
而这个剧情设计也贯穿前后,强化了对撒切尔夫人威权作风的质疑。
可以说这个系列作品的可观之处在于,皮特·摩根写出了英国不同时代之下、不同阶层的人的集体潜意识。
固然为了戏剧化,内容多有夸大之处,但对时代气息的捕捉、对人物欲望的描绘都颇为精确。
不过《王冠》第四季播出后,不出意料地,还是掀起了非议。
原因不难理解,故事所阐述的时代越近,的确越容易引人不安。
Netflix不用担心前三季引发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或者邱吉尔首相跑出来批评指教,毕竟这些人早已作古,而大多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早已凋零。
但是戴安娜王妃与王储查尔斯王子的世纪之恋与悲剧结局,世人却仍历历在目。
可是,查尔斯王子与情妇卡米拉偷情场面却描绘的巨细靡遗,反观同样有偷情戏份的戴安娜王妃却被轻轻带过。
足见主创的立场。
3
英国王室相关成员怎么看这部剧呢?
戴安娜的弟弟斯宾塞爵士(Earl Spencer)此前向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表示,他担心一些观众会把《王冠》中的情节当做“绝对事实”。
“我认为如果在每集开头声明:‘此剧并非真实,但以一些真实事件为背景’,这绝对会对《王冠》起到极大帮助。”他说。
前王室事务记者詹妮·邦德(Jennie Bond)也有同样的担心,这部剧可能会被“当成一部纪录片”来对待。
前白金汉宫新闻秘书迪基·阿比特(Dickie Arbiter)指出,《王冠》第四季“把戏剧性拉扯到了极致”。
“这是对查尔斯王子的诋毁,也是对戴安娜的一些诋毁,”阿比特称,他认为诸多情节都不准确:
·威尔士亲王私人秘书询问戴安娜,她的心理状况是否足够稳定可以保证她独自前往纽约访问。阿比特称这场会面“从未发生过”,“我当时在那里。查尔斯当时的私人秘书约翰·里德尔(John Riddell)绝对不会说出这种话。”
·剧中对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帕克-鲍尔斯(Camilla Parker Bowles)的刻画太负面,“只是想要耸人听闻,让查尔斯和卡米拉变成恶人。查尔斯被刻画为邪恶的人。他不邪恶,”他说。
·演员乔什·奥康纳对威尔士亲王的“驼背”刻画:“查尔斯从不驼背。你看他现在70多岁了,还是直挺的。”
·女王私人秘书马丁·查特里斯(Martin Charteris)贯穿第四季始终。第四季描绘的年份为1977至1990年,而查特里斯实际上在1977年便离开这一位置了。
在第四季中扮演查尔斯王子的演员乔什·奥康纳(Josh O'Connor)则表示:“皮特·摩根做得很出色的一点是,他用史实……然后把它们刻画到那些‘重点时刻’之间。”
“有时人们希望相信,这就是发生过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要记住我们是演员,我们并不是真人。”乔什说。
4
当然,如果有完整看完每一季的剧迷,便知皮特·摩根其实早有暗示戴安娜王妃的悲剧根本源自于王室制度面的僵化,以及沉重的王室职责何以造就成员的扭曲性格。
但无论如何,比起僵硬的传统王室成员,魅力独具、更富人性化的戴安娜王妃所展现的非典型性格,确实更受世人所拥戴。
皮特·摩根不出意料地描写了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之间的婚姻嫌隙,唤起了老一代英国人对这段尘封历史的记忆。
要知道,卡米拉早在2005年扶正成为查尔斯王子之妻,多年下来她可是不停遭受揶揄与媒体嘲讽,近年好不容易声望终于有所提升,现在却又因为一出电视剧,让她声名再毁。
对她感到陌生的年轻一辈英国人,从此对她的印象,恐怕也只会是“最强小三”。
整体而言,《王冠》虽然存在不少虚构成分,但至少反映了这些王室人物的思想轮廓。
例如,许多人总是好奇高龄九旬的女王为何不尽早退位,让待位将近70年的儿子查尔斯继位?不过在第一季时,便能察知女王接下王位之后遭受到的种种压力与磨难。
使之必须承担这一切的,便是她那史上第一个退位的国王叔叔间接造成的。
从此之后,坚守传统与规范,重振王室声誉的责任,全落在她头上,再次打破王室惯例选择退位大概从来不在女王的考量之中。
女王年轻时
更何况,查尔斯王子在戴安娜死后,负心汉形象使之民调经常探底,还有迷信被主流医界视为伪科学的“顺势疗法”等争议,使得近年民间频频出现呼吁,要他届时应该直接让位给儿子威廉王子。
显而易见的,目前大英国协(英联邦)得以巩固,并且尚有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仍尊女王为国家元首,无非是因为各国对女王本人的尊重,恐怕与查尔斯无关。
现在,女王去世了,查尔斯王子顺利继任。但所谓象征英国荣耀与道统的王室,恐怕将不再神圣。
深受爱戴的女王驾崩之后,日不落帝国的彻底解体也有可能出现。
因为英国脱欧而拥独人口大增的苏格兰,其分离运动或将更无后顾之忧。英国届时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处境。
当政者显然知道影视文化无远弗届的影响力,而他们认为这样的影响力,很可能已经伤害了王室形象。
而这只是多虑吗?
回顾漫长影视史,大银幕与小荧屏,塑造了多少平民的意识形态。
在皮特·摩根的呈现之下,王室与民众的距离显然更近了,却也让人看见这群王族的苍白与可悲,使人有星星一一落入尘世之感。
固然看得见同情意识,但也同时能被人解读成对特权的批判。
此时,英国人若再想到自己还要付纳税钱去支持这群特权阶级的生活,大概也是百感交集。
许多观众很期待能够看到哈里和妻子梅根大搞颠覆的情节。但皮特·摩根此前就坦言,一件事情如果距离太近,至少是十年之内的事,他不会愿意去触碰。
即便拍了,难免也只可能触碰表象。
如今女王已逝,《王冠》也便定格于此。
无论如何,这部剧集显然已经不只是关乎大众娱乐文化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