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子》张彻 导演 张彻 杜云之编剧 摄影 鲍学礼
本片外景一看就离开了港片影迷们过于眼熟的绍氏清水湾。让人眼前一亮,荡胸生层云。这是在台湾取得外景,张导回到了老家台湾。
邵氏很重视台湾市场,经营得有声有色,也赚了不少钱。无奈,中国政客比中国商人总是高那么一点点。台湾政府规定在台获利的外藉公司,只能汇出百分之二十利润。邵氏无奈只能在台湾把挣的钱再花出去,所以好多邵氏电影都在台制作,无形中催化了台湾本土的影视业。
《金燕子》的电影节奏要比港产片慢了不少,不知是不是张彻为台湾观众的观影习惯做的调整。反正我知道台湾的电影是慢节奏的,比如候孝贤的作品。和港产片不是一个路数。
看着《金燕子》,我突然明白了,绍氏同期为什么最知名的影星是王羽。王羽成名真得感谢张彻,尽管他自己不这么想。
演员成为明星,实则是一个神化的过程,通俗讲叫偶像化的过程。演员必须通过有表征效果的电影作品来实现这个神化的过程。这种有表征效果的电影作品可遇不可求。
所谓表征效果就是电影通过本身塑造的形象,暗合了社会大众的社会心理诉求,包含了真实的社会人生内容,使观众与电影达到了比较深度的共情效果。这种电影不多。
在观众观看这种电影时,就会对电影里的演员产生超出电影本身的情感,一个明星就诞生了。
可巧的是张彻就是这样的导演,张彻的作品,重人物塑造,重情感渲染,使王羽的形象与张彻心中悲情孤傲的男性英雄形象相叠合。两人互相成就,但没有张彻塑造点化之功,王羽不过一介莽夫而己。
如果说《独臂刀》开启了王羽和张彻这种化学反应的话,《金燕子》无疑更进一步使这种反应加深,强化。张彻也更加清楚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更加熟练的表达这些风格和特点。
张彻的美学风格是外显的,张扬的,浓烈的,有点西方的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内敛,含蓄,讲求意境和点到为止的风格很不同。中国传统风格美学的实践者是胡金铨。
所有艺术家的个人特色可能都有一个原始情感触发点,从这个点出发演化出个人风格。张彻对中国传统历史精神里的舍身取义可能特别有感动的地方,张彻总是为自己的男主设计各种舍身的场面来成就那浓浓的义字。
从《金燕子》可以看出张彻的风格已经走向成熟。这种浓烈的情感风格对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影响深远。
鲍学礼的摄影才能,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早期港片难得的人才。摄影技术和运用真正成为叙事的一部分,使电影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