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炳: 银幕变迁看发展, 岁月留声在乡村

电影快讯 1924℃

风雨七十载

初心永不忘

银幕变迁看发展

岁月留声在乡村

他与共和国同龄。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块白色幕布、一台电影放映机,伴随着老胶片“哒哒哒”的转动声,他走遍远安农村的角角落落,用肩扛手提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粮。70年时光飞逝,黑白老电影变成了彩色,机械放映变为了数字放映,电影屏幕由小变大,他是远安电影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今天的《我和我的祖国》访谈,让我们一起去走近老电影放映员周翔炳的光影岁月。

周翔炳: 银幕变迁看发展, 岁月留声在乡村 - 陆剧吧

“那天大雪纷纷下,我娘生我在船舱……”这首《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老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周翔炳得空都会唱上两句。近二十年的农村电影放映生涯,每一首老电影的插曲旋律,都是老周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远安广大农村,老百姓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十分匮乏。劳动之余能够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已是一种最奢侈的享受。

周翔炳:日起日落,早上农田里做活,晚上一黑就睡觉。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农村基本没有。1971年,政府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区为单位成立放映队,在全县招选放映员。时年22岁的周翔炳因年轻有文化、政治可靠,被区电影放映队选中,从此与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十七年。在老周家里,至今仍珍藏着一个老旧的笔记本,十七年间的放映信息,记载的清清楚楚。

周翔炳:最早是1954年,湖北省直属队派了一个队到远安县来,派了4名职工,这是1954年,属于省管的,直属管理,当年他们放映了58场,观众人数(累计)达8万多人,8万多人这是最早一个队。

正如久旱逢甘霖,远安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开启,受到了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村头屋场里冒严寒顶酷暑看一场电影,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美好的回忆。

周翔炳:到农村放电影那时候是非常受欢迎的,村里干部也热情,群众也迫切希望,你比如说,放电影是晚上放,在这个村里放电影,还没黑那些学生搬着凳子,有的天还很亮就在那等着。一放电影,周围村里的群众都来,有时最高达几千人, 你像广坪、荷花店的,像这样的,一放电影,周围几个村的群众都来,那真是人山人海。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够看上电影,远安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56年,在省电影放映队的基础,远安成立了县电影队;到1966年,当时远安的每个建制区都有了自己的电影队;随后又发展到每个公社甚至每个村,都有了自己的电影放映队。

周翔炳:远安的电影事业最辉煌的年代是1983年、1984年,1983年,当时是58个电影队,这个放映场次是11901场,观众(累计)达515万。

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逐步发展,离不开电影放映员的艰辛付出。上世纪七十年代,远安广大农村仍有一部分地区没有通电,已通电的地区电压也极不稳定,达不到电影放映的要求。带着发电机走村入户,是当时放映员的标配。

周翔炳:一个发电机大概是180斤到200斤,发电机,那是5匹马力的,这非得要两个人抬,在加上老式的放映机一般是5个人送设备,送到下一个村。

交通不发达的时候都是山路,你像这个村转到那个村,比如说九女沟里上杨柳,那多陡的坡,那还要把设备运上老杨柳,从盐池到瓦屋,最陡的像周家垭到太平顶,我们还到太平顶陈家埫,到那里放电影。

放映机我们自己背着,一直背着在,那大概有将近30斤,影片有将近20斤,荧幕有10多斤,所以这样都是我们自己带着在转点。背一背歇一歇,背一背歇一歇,一个人大概七八十斤重的东西。

寒来暑往,春花秋实。老周和同事们用双脚走遍了远安的山山水水,用肩扛手提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粮,也见证了我县电影事业的发展和辉煌。80年代后期,国家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电视机、录相机等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足不出户在家就可收看电影,电影放映机构也不断发展变迁。

周翔炳:在1980年呢,就是电影体制改革以后,就成立了远安县电影公司。电影公司到2002年、2003年结束,把剩下的人就合并到广播局了。

从1986年购买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开始,到如今的超大屏数码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作为老电影放映员的老周也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待在家里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观看网络电影,通过智能手机观看电影更是方便快捷。

与此同时,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老周“时代”的胶片电影到如今高清数字电影全面普及。城市里,人们坐在宽大舒适的影院里,尽情享受3D电影带来的视觉盛宴;而在广大农村,随着国家“2131”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高清数字电影依然送到田间地头,屋场院落,老百姓看电影的需求得到切实满足。

徐泽明

洋坪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

现在的数字电影国家要求是一个村一个月一场,我们洋坪有22个村,全年的任务就是264场,我们都是按照要求,一个月一场放到位了,而且老百姓也是非常欢迎的。

谭昌龙

洋坪镇洋坪村六组村民

我们那个时候小时候看一场电影要赶十几里的路。现在条件好了,每隔个把多月,两个月啊都有送电影下乡啊,我们都能够接受电影的教育啊。

谭大焕

洋坪镇洋坪村五组村民

现在政策好了,电影经常放,县里经常送戏下乡,送电影到我们乡下,到我们村里,国家真正做到了国富民强,现在我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落实习主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日子越来越好,国家富,民富强。

如今,已经70岁高龄的周翔炳早已不再走村入户放电影,但一切的发展变迁,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周翔炳:我们的心情上还有些留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发展了,社会在进步,所以你这个形式落后了,现在有科技的东西,先进的东西替代了你过去那种落后的宣传形式了,所以这个我们也感到高兴。

来源 《远安新闻》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