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挑战一个月早餐不重样!为了证明自己城市早餐的丰富程度,经常可以在短视频看到类似的打卡活动。但地域性的名小吃总共就那么几种,有时还挺为博主们的“下一顿”着急的。
如果把取材范围扩大到全国,北京人喝豆汁、天津人吃锅巴菜、陕西人吃油条麻花、河南人吃胡辣汤、贵州人吃米粉、重庆人吃小面、广西人嗦螺蛳粉……别说一个月,就是一百天也都还绰绰有余吧。
这不,在打卡之路上先人一步的《早餐中国》第三季,在10月19日开播后,距离完成“百集美食纪录片”、拍出100种中华早餐的目标更近了。中华早餐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美食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和媒介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早餐中国》在百集化的内容尝试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它的单集片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适应了互联网即时性、碎片化的传播要求;以美食店家为主角的微观叙事,摆脱了传统美食纪录片宏大叙事的累赘;新颖的视听样态和打卡风尚,引领了受众定位的年轻化裂变。
在“微纪录片”领域,腾讯视频《早餐中国》的探索无疑是最极致的,它的叙事结构、传播方式、受众定位都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束缚。唯有差异化的内容优势才能生存,这是弱肉强食的美食纪录片赛道的“达尔文主义”。
纪录片迭代:从精英文化到平民视角
什么是宏观叙事?就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说这道菜好吃。什么是微观叙事?大概就是邻居的七舅老爷的小侄孙说好吃。在美食纪录片网生化之前,它们大多选择了宏观叙事,成为精英文化的栖息港湾。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宏观叙事的纪录片大多以乡土为地理空间,以淡淡的乡愁作为情感底色。这种镜头语言,类似于弗拉哈迪式“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地域”的浪漫思考,也是90年代纪录片“深山老林派”的延续。
乡土风貌,成为精英文化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明”的精神回望。“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是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礼俗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的断语,便不难理解这些美食纪录片流露的故园情怀和精英视角。
而当我们把视角移之于《早餐中国》《宵夜江湖》《沸腾吧火锅》等纪录片,则会发现在城镇之间的“一店、一摊、一街”还存在着另一个“平民空间”。他们不关心诗意的栖居,却活出了最真实的烟火气。
络绎不绝的食客、老板的单曲循环、市井生活的剪影,完成了美食纪录片的生活回归。“苦中作乐”的店家,展示的是另一种乐观坚韧的精神底色。以《早餐中国》片尾的单曲循环为例,观众可以从歌里快速get老板们的性格和处世态度。
做牛筋面的刘双,在江边唱《世界第一等》抒发豪情;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杨昌志,用《我想有个家》表达对天伦之乐的快慰;尹新安为街坊邻里坚守豆汁店,《朋友别哭》是他对人情最暖的眷恋。
小店老板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减少了信息传播的间离感,使纪录片有了更强的情感渲染力。做猪汤的李春生和妻子的互相扶持、做小粑的龙腊梅三姐妹的相处之道、做渣肉蒸饭的胡立萍和儿子的趣味对谈,从夫妻情深到姐妹相守无一不是平凡而感动的场景。
“纪录片的功能是什么”,一直是创作领域的重要分歧。纪实主义者认为纪录片是一面生存之境,但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像“锤子”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
而将旁观(镜子)与介入(锤子)有机融合的《早餐中国》,取得了平民化的胜利。
「一日之食」,美食豪侠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出售饮料的小本生意,却被张氏做到家业蓬勃,可见是一位深得致富密码的店家。如今,似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专属的美食豪侠传说。他们迥异的个性与起起伏伏的人生故事,为美食增添了特殊的吸引力。
腾讯视频纪录片自制的全新美食纪录片IP「一日之食」中,也将视角投往美食人物的群像中。「一日之食」以“吃好一餐 美好一天”作为Slogan,由《早餐中国》、《开动吧!海鲜》、《向着宵夜的方向》、《沸腾吧火锅》组成首发内容矩阵。通过有鲜明时间性、场景感的内容,刻画出不同地域、年龄、职业、面貌的美食人物肖像。从美食故事到人的故事,最无法忽视的是他们在镜头下的情感流露。
《早餐中国》是老板与食客的风云际会,以早餐开启形形色色的人生。
做蟹黄包的顾云庆不想火,坚持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做米线的施杰兄妹性格反差,哥哥性格慢妹妹性子急,妹妹被误认成姐姐还会生气;做麻糕的夏亚宝看书学厨无师自通,骄傲地说:“我找不到师父的,嘿嘿!”
《宵夜江湖》是店主与夜归者的互相慰藉,不管多晚总有美食犒劳辘辘饥肠。
武汉的霍元甲烧烤婆婆,和客人们笑骂交织越怼越亲,共谱夜市协奏曲;厦门友生小吃的厦生叔,年轻时白天做生意,晚上玩乐队;南宁中山路“夜市市长”九叔,用严厉的管理风格维护夜市的经营环境。
《沸腾吧火锅》用炽烈的热情聚焦锅边人,五湖四海离合悲欢沸腾人间。
云南的紫开勋为母亲准备鲜甜的鸡枞火锅,庆祝来之不易的聚首;贵州老廖的酸汤鱼店,是他骑行团队的据点,天南海北的朋友围着酸汤火锅快意人生;东北的卫秀坤从未打算更换熬煮了20年酸菜白肉的铁锅,每天都在炉底燃新火。
《开动吧!海鲜》也将在明年与观众见面,从家常小菜到海鲜大宴,伴海而生的故事想必另有洞天。
除了美食的制作者被深度关注,食客的反馈也是「一日之食」IP的鲜明特色。接地气的创作风格,无论是拍摄过程中的普通百姓的采访和记录,还是后期的弹幕交流,都是受众本位的创新之处。
《沸腾吧火锅》里吃云南野生菌的食客调侃:“等下有问题直接去二附院打针。”《早餐中国》第三季第一季喝猪汤的高中同学,被导演调侃要不要向对方表个白。单身在镜头前借食物语言大方征婚“(希望对象)像这碗猪汤一样内外兼修”。
这种以人物面相为结构的纪录片,或将成为未来创作的一种新趋势:着眼于微观叙事和平民视角,反映社会发展的毫厘变化。
立体内容矩阵,时间场景全覆盖
吴宗祜在《老北京的粥铺与炸货屋子》里写到:“同治、光绪以来,北京的早点铺一直分做两个路子。一个是粥铺,一个是炸货屋子,它们都有各自的一套经营方式。”民间饮食很早就开始了细致的分工,但美食纪录片的垂直分类却要晚得多。
从笼统的全国性美食,到分而呈之的地域性、空间性、时间性分类美食,观众的眼球也是脍不厌细,越看越精微了。「一日之食」系列美食纪录片的巧思,正是以场景感、时间性、故事性为切口,刻画出了不同生活场景下的美食人物肖像,传递“一碗人间烟火”里的人情味。
《早餐中国》《向着宵夜的方向》是典型的“时间导向”。早餐和夜宵,本身对应着不同的时间维度,以及不同时间下的各异的生活状态。「一日之食」始于早餐,食客用清晨第一餐获取开启一天的能量,而夜宵则是在进入私人时间之后,放肆享有食物的慰藉,用美食画上今天的句点,等待下一个「一日之食」的重启。通过这样的时间线性覆盖,「一日之食」也满足了看客的差异需求。
《开动吧!海鲜》《沸腾吧火锅》则是明显的“垂直美食”,类型鲜明且有稳定的场景性。《开动吧!海鲜》以海鲜为引,从地理空间上囊括中国四大海域,记录30+种海洋生物及食用方法;《沸腾吧火锅》则跨越城市的规模差异,实现从一线城市到乡村田野的火锅之旅。
云南的野生菌火锅、粤式海鲜打边炉、北京刷羊肉火锅,这些分门别类的食物看起来是放置在城市名称下,但它们并不仅仅表现食物和城市的从属关系,而是一种空间化的符号表达。每种特色菜,都是每个城市小镇乡村的最佳能指。
而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之外,「一日之食」IP还有一种隐蔽的维度——饮食文化与身份表达带来的陪伴感。在《早餐中国》等纪录片的社会关系中,最核心的是老板与顾客。两者互相扶助,依偎取暖的社会关系,与劳动群体的身份表达密不可分。
从《风味人间》起,腾讯视频就开始了以《风味人间》《风味实验室》《风味原产地》为主的“风味”IP布局,树立了鲜明的美食内容矩阵。此次全新推出的IP「一日之食」,更是对垂类美食纪录片的整合运营和概念升级。
在「一日之食」的内容矩阵之下,微纪录的形态迎合了年轻用户的接受习惯和审美方式,全场景的覆盖凸显纪录片的精品化与专业化。鲜明的IP标签,动情的价值内延,长效的内容生命周期,或将为这系列满满烟火气的纪录片共通孵化更多元的商业优势。
尤其是在当下纪录片产业链快速完善的升级期,腾讯视频以IP为挈领的矩阵化运营,或许正是美食纪录片奔向成熟工业化的有效尝试。吃饭讲究套餐,各类型内容都有聚合发展趋势,打出“组合拳”的腾讯视频无疑开启了行业创新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