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随着电影《八佰》的热映,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有人说,他们之前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八百壮士和四行仓库之战,还是看了电影才知道的。甚至一些文章还称,《八佰》电影开拍前,剧组曾采访400多名路人,是否听说过四行仓库保卫战。 结果这么多人,无一人知晓。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极其不赞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内容
初中历史考点中也有
因为四行仓库之战和八百壮士早在多年之前就出现在课本教材之上了。至少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材上是必然有的。如果大家不信的话,找机会去翻翻这些教材。甚至别说现在了,就是10多年前的课本上也肯定有这一节。
为什么一些人说从没听说过呢?起码这些人是没有认真去读历史课本的。既然连这么基础的历史资料都没有读过,还能指望你能了解更详尽的历史吗?
而就抗战的历史来说,相信稍微了解那么一点点的人都不该没听说这场战斗和这个群体。毕竟谈淞沪会战,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宝山保卫战和四行仓库保卫战了。
既然这些人说他们从没听说过,那么我们可以断定,他们不仅仅是不好好上学,对真正的抗战历史也是丝毫没有关心过的。
请注意,不是你没听说过,关键是你从来就没关心过!
所以说,听没听说过四行仓库之战和八百壮士,谁也别怨,首先是自己太无知了。这是我们本文开始前,首先要讲明白的一个问题。
而且,我们也不清楚《八佰》剧组之前采访的都是哪里的400多路人,这些人难道都是幼儿园小朋友吗?
要知道随机的话这400人中得有一半是男性吧?
200名男性中,即便对军事或历史感兴趣的人只有二十分之一,那也总有10个人吧?这10个人中难道还没有一位没听说过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况且这还是写入了教材中的,还是考点,还是抗战中最为著名的战斗和群体之一。
你要说知道的人不多,那也说得过去,可非说一个人都不知道,是不是也太小瞧八百壮士的知名度和中国人的历史情怀了?
因此从客观情况来推断,这个说法大概率是不确实的,当然了电影制作方的宣发向来很迷,出现这种情况可能都还不算什么。
接着,我们来谈具体内容。
现在人们对于八百壮士的了解,多来自于四行仓库之战,尤其是最近的电影《八佰》基本上就是讲这场战斗的。
而关于影片的内容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有多少出入,近期很多人已经讲过了,而且还特别细致,这个笔者也便不再赘述了。
本文中,笔者想强调的一点是:
八百壮士的伟大不仅仅是在四行仓库战斗的那四天,他们在之后八年中的不屈和抗争其实是更值得歌颂的篇章。四行仓库之战对八百壮士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但在现实中,由国民政府的软弱和租界列强的绥靖所导致的八百壮士的悲剧,以及在逆境中这些中国军人的抗争却被大众所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
既然是谈八百壮士这个群体,那么他们前面的抗战、中途的屈辱和后面的抗争就是一体的,只讲述其中的一部分是很难反映出这个群体的光辉来。
比如很多朋友看完电影《八佰》后第一感觉是感动,然后就是哭。
电影是电影我们不多说,很多人现在容易将电影等同于真实的历史,故而将这种感受带到了对真实的八百壮士群体的观感上。
可是如果真的谈八百壮士,那么只有这个感受,则是不完整的。
实际上,八百壮士这个群体给人完整感觉应该是这样的(请注意,下面我们谈的是八百壮士,而不是电影《八佰》):
敬佩
明知是必死的任务(受命时也没想到后来会退入租界),不被看重的谢晋元(黄埔四期的中校团附)和一群保安兵为主体的1营却临危受命,有的连队已经跟别的部队撤了,接到命令后也毅然进入了四行仓库,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1937年的国军抗战热情是很高的,并不像抗战中后期那样战斗意志薄弱,大量出现逃兵现象。这也是淞沪会战烈度那么高的战斗中,无数整建制部队承受极重伤亡后依然还能坚持的关键。
谢晋元在受命后便写道:窃职以牺牲的决心,谨遵钧座意旨,奋斗到底。在未完全达成任务前,决不轻率怠忽。成功成仁,计之熟矣。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顽强
有人说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是当时上海战场国军唯一还在战斗的部队,有人说他们几百人掩护了几十万大军的撤退,还有人说八百壮士抗击了几十万日军的进攻。
这些实际上都是严重夸大的说法,因为当时上海前线国军只是撤退到了苏州河防线,几十万国军依然在奋战;而如此多的部队转移阵地也不可能由几百人去掩护,况且他们的战线还不一样;至于几百人抗击几十万也不符合史实,实际上与八百壮士对战的不是日本陆军而是其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第10大队。
抛开这些夸大的说法,就会减弱八百壮士这个群体的光辉了吗?并不会。恰恰相反,过分的夸大反倒会产生抗日神剧一样的反效果,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做。
在当时,敌强我弱是事实,而四行仓库也并非如一些人所言坚不可摧。日军若使用大量炮火,那么守军的伤亡会非常大。
因为这一仗离着租界很近,日军未敢随意使用重火力,但在双方的四天激战中,日军却并未讨得便宜(否则也不会向租界施压了)。战斗并不像电影中那样高的烈度,但是防守的八百壮士照样可称之为顽强。
很多人觉得仗只有越打越大才值得书写,这一点笔者不赞同。我们的抗战是由无数个小的战斗组成的,由战斗组成战役,由战役组成会战。难道这些战斗就该都被忽视吗?为之奋战和牺牲的中国军人就不值得抒写吗?显然不是的。
而且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战斗是在媒体的高度关注下进行的,当时淞沪前线的苏州河作战虽然更加激烈,但是媒体看不到,也没法很好宣传。八百壮士在与日军战斗的四天中,媒体真切拍摄和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抗战,大量的宣传报道极大的鼓舞了国人的信心,这是四行仓库之战的意外收获。
屈辱
在并不算特别激烈的战斗持续四天后,租界受到了日本人的压力,而国民政府又受到租界列强的压力,迫使1营撤入了租界。
在撤离的问题上,谢晋元等将士并不愿就此退出战斗。据88师参谋长张柏亭回忆:
谢同志似乎极感惊异,也非常激动,声称“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相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得死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请参谋长报告师长,转请委员长成全我们!
张柏亭和88师副师长冯圣法轮番开导,谢晋元、上官志标、杨瑞符等交替接话,态度十分坚决。最后张柏亭严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才使得谢晋元同意率部撤出,计划从租界车运沪西归队。
但是租界当局却临场变卦,不仅扣住了撤离的1营官兵,还要将其缴械。
对一支军队来说,军人被缴械意味着巨大的耻辱,谢晋元等将士坚决不同意。
张柏亭劝说谢晋元说,这只是租界规定,代为保管武器,绝非缴械。但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代管,而是真的缴械。1营的几百支步枪、几十挺轻重机枪和12万发子弹悉数交出,就这样被拔除了牙齿。
五年之后,新38师退往印度时,英国人不仅要将这支中国军队缴械,还要以难民身份进行收容。孙立人一方面下令部队备战,一方面据理力争,不仅使得英国人打消了缴械念头,其还对保持了整建制战斗力的新38师更加钦佩。
所以,这些老牌列强是吃硬不吃软,而1937年的国军显然还没有认清这一点。更关键的是,国府高层对英美等国唯唯诺诺,八百壮士既是军队建制,也不得接受命令。
而被缴的12万发子弹相当于什么?谢晋元团长后来说:
我等困守闸北四行仓库凡四日夜,击退敌军六次进攻。弹药消耗不及十分之一,至于给养,虽坚守三年亦无绝粮之虞。
由此可见当时守军为了防守四行仓库,做的准备是很多的,弹药也的确相当充足。
同一时间在华北战场抗日的八路军129师,全师的子弹才102828发;而同在淞沪抗战的36师整个师在京沪抗战中,4个月的时间打了子弹2083749发。如果八百壮士用这12万发子弹招呼到日军头上,即便1000发子弹打死打伤一个鬼子,也能干掉其大半个中队。
但是本来准备好的背水一战,却落得了在本国土地上被缴械的结局,这不仅仅是憋屈,而是屈辱。
愤怒
中国军队在自己的国土上抗击侵略者,却被另一支军队缴械了,而这支中国军队之所以选择在四行仓库战斗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将他们缴械的这个国家的支持,这该有多么讽刺?
而武器弹药都缴了,把人放了总可以吧?但是,租界连人都不放,这违背了原先租界与国府达成的协议。说白了,就是租界将国府给摆了一道。
11月3日,上海市长俞鸿钧致函租界工部局:
查当时有关方面曾商定,退出后一二日内即可将其遣回,用特函请贵总董饬知将其官兵克日悉数遣归,并祈惠复为感。
结果租界方面回复:
工部局并不知道有此协议,这些士兵是通过英国军队防线进入租界的,由于英国保卫部队不能对此情况负责,在此危急关头,工部局为了多方面的共同利益,不得不采取措施。由于这些士兵明显是主动寻求避难进入租界的,又因他们是中国武装部队的一部分。我很抱歉工部局不能答应您的要求。
可见租界根本就没有将国民政府放在眼里。他们既否认了之前允许八百壮士撤离的协议,也否定了八百壮士是受命所为。在拒绝放人的同时,租界工部局与日本方面则狼狈为奸,几乎完全按照日本人的要求行事。
他们将八百壮士缴械后,即将其用卡车运往一处营地,四周有铁丝网,还有白俄士兵看押,不允许中国军人外出活动,实际上是将他们关进了集中营。
租界此举并非是临时起意,早在八百壮士刚刚进入四行仓库时,租界便下令:负责各个地段的指挥官有责任收缴中国士兵的武器,并护送他们进入集中营。而比较讽刺的是在之前的战斗中,也有日军的溃军进入租界,租界武装不要说将其关押了,连武器也没敢缴械。
这就是所谓的西方国家的嘴脸,而国民政府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何止在上海战场白白牺牲一个八百壮士?而到了最后,他们却连几百人都不敢放还,又能指望如何呢(在蒋介石寄予厚望的九国公约会议上,并未通过任何实质性制裁日本和援助中国的协议)?
从八百壮士的屈辱遭遇再联系到租界的双重标准以及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任何一个中国人恐怕都不是流几泪水那么简单了,而是愤怒。
感动
八百壮士在租界的孤军营实际上是一个集中营,他们在这里没有武器,不能外出,连上海慰问的国人进去也要受到百般限制。而且在国军连连败退的背景下,国府连这支孤军的军费也给中断了。
于是孤军战士们就靠着上海市民提供的物资自己搭建房屋,并靠着上海爱国商家和民众的捐赠,勉强维持。
后来由于八百壮士的影响很大,国府才又恢复了军费发放,并委托租界代办伙食。但由于营养太差,以至于不少战士们生病而亡,经过孤军争取,才夺回了伙食采办权,吃穿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
在孤军营中,同时还建有公务社和孤军学校。工务社主要利用上海爱国商家提供的原料生产肥皂、袜子、毛巾、筐子、藤椅等;孤军学校则请来一些大学生来帮助官兵们学习文化知识。
同时,尽管被圈禁在集中营中,但是谢晋元带领大家照样进行训练和组织各种活动,虽然他们没有枪,但却依然是军人。
按照军人习惯,谢晋元向租界提出要悬挂国旗,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但是租界害怕得罪日本人,因此坚决不同意,因此孤军只能进行精神升旗。
1938年8月11日和8月13日是出兵上海一周年纪念日和八一三淞沪会战纪念日,孤军提出要求,一定要在当天升旗。
几经交涉后,租界终于同意,但是要求将旗杆截短,不得超过房屋的高度。
可是到了8月11日这天,租界又出尔反尔,白俄佣兵队长进入会场,要求立即将旗降下,孤军坚决不同意。
随后租界武装开来了1000余人,向赤手空拳的孤军发动攻击。
在这场斗争中,刘尚方、尤长青、吴祖德、王文义等4名战士牺牲,多人负伤。这些战士们没有倒在抗击日本人的战场上,却死在了租界武装的手中。
1940年9月14日,因升旗问题,孤军再与租界军队发生了冲突,租界当局用自来水和催泪弹将士兵冲散,将国旗降下。9月18日纪念日这天,孤军与民众再与白俄守卫发生冲突,白俄卫兵向营内开枪射击,子弹击中何玉湘头部,再击中另一士兵高广云腿部,引发了又一起事端。
1941年4月24日晨,谢晋元率部出操时,发现有4名士兵迟到,遂当众予以训斥。因郝鼎诚等4人早已受到日伪方面的利诱,突然袭击谢晋元,以短刀刺其头部、胸部,致使谢晋元重伤去世,团附上官志标上前救援也被刺成重伤。
在被软禁在上海孤岛的这4年中,谢晋元牺牲了、尤长青等士兵们也牺牲了,他们没有枪,甚至一度连吃和住都成问题,但是除了极个别叛徒败类外,他们依然是军人。
不屈
在孤军营中的四年,八百壮士虽然被关在了集中营中,但毕竟还算软禁,他们在身份属性上不是战俘,也不是囚犯。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在1941年12月攻入了上海租界,要求租界交出孤军营的人员明细以及营内的各种器材设备清单,租界工部局一一照办。
12月29日,日军占领孤军营,手无寸铁的孤军就此成为了日军的俘虏,其中包括26名军官、307名士兵。
如果早知是这个结局,在1937年的10月底,相信这些军人是绝对不会放下武器的。当时,他们有枪有弹尚可一搏,如今经历了租界四年扣押的屈辱后,却又沦为了日军的战俘,命运的安排实在是讽刺至极。
日军押走孤军后,先是让他们在月浦、龙华一带做苦力,后来汪伪政府发现了孤军有极大的宣传价值,遂将其接到南京百般拉拢,并对外造势。
现在有一批人,是有汉奸情节和汉奸心态的,除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媚外之外,他们还在不断为抗战中的汉奸、伪军叫屈,说什么人家也是迫不得已、为了混口饭吃之类的荒谬之词。
以孤军的地位来说,只要他们愿意投靠汪伪,可以说生活待遇立马就能好上百倍,可是在汪伪的拉拢面前,孤军不为所动。有的人怕死、怕饿,他们以为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该当汉奸,可是真正的中国人知道什么叫做气节,而这300多名孤军便是这样的中国人。
见拉拢不成,汪伪政府气急败坏之下将孤军投到了老虎桥监狱。
这里是一处人间地狱,战士们在这里遭到了百般虐待和折磨,邓贵清等人被活活打死,12名孤军越狱失败后,还被日军用刺刀活活捅死。但尽管如此,孤军们还是不向日伪屈服。
为了分化瓦解孤军,同时日军也亟需劳力,因此分别把孤军们押往裕溪口、杭州、孝陵卫、光华门等地做苦力。
老虎桥监狱
离开监狱对于孤军来说,便找到了脱离魔爪的机会。
被分到江西上饶的25人在原营部通信班长刘一陵的带领下成功逃脱,随后孤军们便利用各种机会逃走。
1942年初,士兵姚连玉等两人从月浦逃出;团附上官志标在无锡就医时脱逃出去,后来担任了当地的游击队队长。
1942年8月,70名孤军被押到南京孝陵卫附近做苦力,无意间发现了电网没有通电。11月6日,万连卿等8人成功逃脱。这几名战士到茅山后得到了新四军的帮助,历经辗转后终于到了重庆。
1942年底,100多名孤军战士被押解到安徽裕溪口。战士们了解到,在裕溪口对面的山上就是新四军的游击区,于是商议举行暴动。一组负责抢机枪、一组负责抢步枪、一组负责逃脱路线。
在春节前一天,孤军发现山上有新四军活动后,即实施暴动,最终孤军代团长雷雄、连长陈日升等成功带领29人抵达新四军的一处驻地,其余战士们有的分散逃脱了,有的则被抓回或死于日军枪下。
活跃在华东的新四军有不少国军溃逃时遗弃的钢盔与武器
新四军用最好的食物招待这些战士们,并给伤员治伤,同时表示想留下的可以留下,想走的则发路费回乡。除了几名战士愿意参加新四军外,雷雄等20余人决定到重庆,临行前新四军发给每人一套衣服、500元钱和路条,并派30多名战士护送。
雷雄在湖北老河口时因猩红热病死,陈日升等到达重庆后,请求重新入伍并恢复部队建制,但被国军以人数少为由拒绝,因此陈日升等人便返回了自己家乡。
1943年2月初,南京孝陵卫的孤军28人在赵班长的带领成功脱逃,有的战士还在茅山参加了当地的新四军游击队。
1945年2月孤军组织了集体逃亡,其中卫士班长景勘等 33 名官兵受到新四军在苏南游击队的接应,随后辗转到达重庆。
除了上述这些大大小小的逃亡外,有约50人被押解到南洋的新几内亚做苦力,抗战胜利前还有80余名孤军被关在老虎桥监狱。
所以在1941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中,孤军依然不屈地与日寇做着斗争,其中一部分逃脱后参加了国军,一部分参加了新四军,继续抗日;由于国军没有接纳一部分孤军战士,因此这些人便回到了家乡;剩下的孤军战士则仍被日军关押,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大部分脱离军队的孤军战士们齐聚上海,国军一度号召八百壮士再度参军,但被认清了现实的孤军们拒绝。
他们中很多人流离失所,有的甚至沦为乞丐,直到谢晋元团长的遗孀凌维诚挺身而出,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壮士们的生存问题,孤军战士们的生活待遇才得到了改善。
结语
所以,纵观整个八百壮士的抗战历程,其实我们会发现,四行仓库之战仅仅是他们抗战的开始,这既不是高潮,也不是结束。
虽然在四行仓库激战的4天时间中,战斗并不像电影《八佰》中那样激烈,但在随后8年中,这些战士们的抗争却是无比地残酷。但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笔者认为后一段更值得书写和颂扬。
八百壮士幸存者与谢晋元烈士遗孀凌维诚
同时,很多人以八百壮士来颂扬国府高层们,为其涂脂抹粉。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八百壮士的悲惨遭遇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国府高层的幻想和对部下牺牲的麻木不仁所导致的,甚至于他们对后来逃脱日军魔爪的战士们也并不重视,乃至最后大部分八百壮士的幸存者不愿再为国府效力。
对于抗日,这些战士们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如此;但对于国府,他们的态度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反差。而有些人再以壮士们的牺牲于遭遇为国府高层涂脂抹粉,这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想要真正理解八百壮士、真正尊敬八百壮士,就得去了解他们更加全面的遭遇。如果将八百壮士后面的这一系列遭遇和抗争都视而不见,一味地为国府高层摇旗呐喊,那么这些人究竟纪念和崇拜的是那帮高层呢?还是八百壮士呢?
最后,多说一句,八百壮士不仅在历史课本上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即名列其中。对于真正的抗战英雄们,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而对这些漠视不见的人,再怎么提醒,他们的心中也不会有英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