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打压异见,失去半个欧洲神权——马丁·路德的“赎罪券之争”

电视剧快讯 1494℃

在15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很有实权,而且聚敛了大量财富。其敛财的手段常常为人诟病,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持不同意见者。比如,英国神学家约翰・威克利夫(他的追随者叫作罗拉德派)曾撰文抨击教皇的腐败行径。他去世后被判为异端,死后44年尸骨又被挖出来焚烧后扔到河里。

教皇打压异见,失去半个欧洲神权——马丁·路德的“赎罪券之争” - 陆剧吧

过了一个世纪之后,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批判教会的教条和做法,质疑教皇的权威。教皇拒绝就《论纲》进行讨论,最后还将马丁·路德开除出教。结果引发了宗教改革,造成一系列宗教战争和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而且还让教皇失去了对半个欧洲的统治权。

马丁・路德于1483年出生在德国,出生第二天即接受天主教洗礼。父亲很重视马丁・路德的教育,送他上过多所学校,学习拉丁文、修辞学、逻辑学等,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名律师。所以在爱尔福特大学获得学土和硕士学位之后,马丁・路徳又进入法学院深造。在这里,他喜欢上了哲学,后来又对神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的马丁・路德深信,对上帝的认知只能通过神圣的天启才能获得,而不是通过逻辑学、哲学或者推理。于是他不久就离开大学进入奥古斯丁修会当修士(这让他父亲非常失望),全身心投入到经文学习、祷告、斋戒和忏悔中去,也变得越来越内敛。

后来,修道院院长建议他去教书,他于1507年晋升为神父后,在第二年来到威登堡大学教授神学。在威登堡,马丁・路徳继续潜心学习《圣经》,1512年取得博士学位。随着他对经文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开始质疑罗马天主教会的许多教条和做法,以及教会本身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认为它们即便还算不上邪恶,至少也与《圣经》中的教义相违背。

教皇打压异见,失去半个欧洲神权——马丁·路德的“赎罪券之争” - 陆剧吧

其中,他批判最多的是教会出售的赎罪券。

天主教会在11世纪就发明了赎罪券,完全或者部分地免除购买人的暂罚(基督的罪罚包括永罚和暂罚)。教会这样做的依据是教会负责掌管储存基督和圣徒们恩功与善功的“功德库”,可以用其“库存”发行赎罪券,抵减购买人应受的责罚。几个世纪以来,赎罪券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也出现越来越多滥用的现象,逐渐沦为教皇(多数所得归教皇)和当地教会(从中分取一部分收入)搜刮钱财的工具。其实,赎罪券的本意既不是将死人的罪行一笔勾销,也不是豁免其应受的责罚,但却被教会扭曲和误用。这件事最终引爆了路德对罪券的不满。

1516年,教皇里奥十世派约翰・台彻尔到德国兜售赎罪券,为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等款。路德完全不同意出售赎罪券这种做法(质疑教皇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怎么可以为自己的工程而盘剥穷人),而且特别针对台彻尔宣传的卖点(宣称“购买一份赎罪券可以让一名死者脱离炼狱”)提出质疑。路德还从根本上对赎罪券的合法性进行批判。他认为,减免死后惩罚应当是上帝独有的权力,教会怎么能有权拿来出售?他还认为,被释罪或者被正身,是上帝自由给予其信徒的,而不是对善行的奖赏。

教皇打压异见,失去半个欧洲神权——马丁·路德的“赎罪券之争” - 陆剧吧

跟之前改革派对赎罪券的攻击有所不同,路德这一次是从神学角度对其进行了抨击。1517年10月底,路德将其所有批评观点以论纲的形式写成《马丁・路德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一文,寄给马格德堡和美因茨的阿尔布雷希特主教。(史上也传说路德当时把这篇文章,即《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维登堡大教堂的门上,但鲜有证据证明此点。)

阿尔布雷希特主教并没有善意地接受路德的批评,因为是他邀请台彻尔到德国兜售赎罪券的,况且他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并用这份不义之财贿赂罗马教皇,换取同时掌管两个教区的主教地位。因此,阿尔布雷希特主教没有公开与路德进行辩论,而是将这份文件送到了路德批评最多的教皇手里,之后的几年里,教皇利奥十世找来不少神学家批驳路德的观点,还将路德的观点归为异端邪说,千方百计地想让路德放弃其主张。然而,路德在教皇的施压下,更加旗帜鲜明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拒绝承认教皇的神权,而且笔耕不辍地撰文批判教会。

1520年,教皇在威登堡颁布通谕,威胁要将路德开除教籍,除非他放弃《九十五条论纲》。作为回应,路德当众烧毁了教皇通谕。1521年1月初,路德被正式开除教籍。稍后他被召去出席沃尔姆斯会议,在会上他依旧坚持捍卫自己的立场,还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揭露教皇和教会所犯下的错误。会议之后,路德的书被禁,他本人也被定为异端,遭到通缉。当时的神圣罗马教会以为这样就可了结此事。可是,他们大错特错了。

教皇打压异见,失去半个欧洲神权——马丁·路德的“赎罪券之争” - 陆剧吧

这位神学界新星在民间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1518年,路德的一个朋友兼支持者将《九十五条论纲》从拉丁文翻译成德语。得益于当时最新的印刷技术,《论纲》几周内就传遍了德国,不到一年就传遍了欧洲,而且得到民众的广泛响应。其他改革者也都支持路德,然而,他们之间对教义的不同理解慢慢显现出来,逐渐形成几个不同的新教派别(誓反教),其背后通常都有某些想要摆脱教皇政治影响的国家统治者或机构在支持。

这些教派包括位于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路德宗,瑞土和法国的加尔文归正宗,以及其他一些更为激进的教派。尽管罗马天主教会极力推出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顺利实施,但到17世纪中叶的时候,新教已经主导了欧洲的北部和东部,而且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还允许欧洲各国自行从天主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中选择其一作为自己的国教。

教皇打压异见,失去半个欧洲神权——马丁·路德的“赎罪券之争” - 陆剧吧

无论从神学角度还是组织架构角度看,新教是天主教会的又一次彻底分裂。新教不承认天主教会是唯一正统教会,认为基督教的不同教派都应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条。新教的诞生也意味着罗马教皇在欧洲的绝对权威已一去不复返。

教皇英诺森十世曾宣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无效,甚至称其为可恶的和愚蠢的,但这些做法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标签: 电视剧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