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电影快讯 1211℃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这部诞生于伊朗的文艺片其实并没有那么出众。

《婚姻生活》、《革命往事》、《完美陌生人》都是描述婚姻生活的佳作,无论是从夫妻关系还是从社交关系出发,这些片子选取的角度都非常好,完成度上也很出色,就导致了这个主题其实很难再讲出新意了。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最近大火的《婚姻故事》,也拍得不错,但你要仔细品品,会发现,它讲的,还是夫妻关系,探讨我们应该在婚姻中做什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等等,仍然没有跳出婚姻的家庭框架,这样的故事设定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逼仄的空间感,制造张力,但坏处也很明显:格局变小了。

优秀的小格局电影很注重戏剧冲突,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都是设定好的,电影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即使是文艺片,像是《婚姻故事》这样的片子,也将大部分时间留给主角间的争吵,强化其风格,因为你想讲的东西就这么多,你有充足的空间去利用,所以小格局往往会产生特别有创造力的作品。

小格局的张力,全靠压缩空间来获得。

但格局一旦打开了,张力就被稀释了。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一次别离》就是一部“被稀释”的作品。

作为一个有信仰的国度,伊朗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国度,它位于中东。我第一次了解中东,是在《追风筝的人》里,从阿富汗革命军未起义前的和平年代,一直看到支离破碎战争年代,短短几十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战争残忍的剥夺了太多人生活的权利,也让这个地方永远笼罩在阴影之下。

而伊朗,就是阿富汗的邻国。

它们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习俗,这些东西是中东的根,你不可能绕过它去讲述这个地方的故事。反过来也是,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也无法脱离信仰单独存在。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18年的《养家之人》和《羞辱》,一个讲阿富汗,一个讲黎巴嫩,都是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讲起,慢慢与大环境中的矛盾挂钩,牵出一段段尘封的伤疤,这些故事,是埋藏在地底下的雷,现在可能看不出来,等到人踩在上面,一切都晚了。《一次别离》也是如此,它是借着一个简单的婚姻故事,来讲中东教条式的社会制度。

作为一个极度依赖宗教的国度,伊朗的社会规则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法律条文,另一部分就是宗教教条了,一个代表了进步,一个代表了传统,这两个看似十分矛盾的词汇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伊朗,而《一次别离》的主题,也是这种矛盾,它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讲一个婚姻故事,但实际上,它想讲的,却大多都是婚姻外的一些东西。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片子集中讲到婚姻关系的片段总共有三处,一处是在开头,男女主角坐在一起,面前是法官,两人商量着离婚,意见不同,不欢而散。第二处则是钟点工住院,两人一同来到医院看完的时候,第三次,是在结尾,两人离婚后,孩子选择和谁一起生活的时候,两人重新坐在一起。

这三个片段说是讲婚姻关系,其实也并没有讲清楚,它只是把婚姻中发生的某个阶段告诉了我们,而没有说明这样的过渡会对婚姻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事实上如果你继续往后看,你会发现,这些片段的出现,其实完全是服务性质的,它们的作用不在于清晰展现这场婚姻的本质,而在于展现社会的本质,就像我在前面说的那样:去讲一些婚姻外的东西。

这也是片子格局大的原因所在。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羞辱》里一场简单的口角纠纷,背后隐藏的是难以平复的矛盾冲突,这些电影开始没讲,但随着后来故事的讲述,冲突也逐渐明朗,《一次别离》想要追求的,也是这种效果。

这里的矛盾,不再是口角纠纷,而是肢体上的矛盾冲突,男主角纳德因为一次冲动,推倒了钟点工,致使后者摔倒流产,家属找上门来,讨要一个公道,纳德被指控谋杀,两个家庭因为这样一场变故,变得水火不相容,一下子,所有的矛盾都显现出来了。

从表面上看,这可能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纠纷,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偶尔也会看到,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电影也并没有止步于此,当钟点工上诉到法院的时候,就已经在告诉我们,这场矛盾的所有细节,会完完全全的暴露在太阳底下,只有看到那些细节,才会知晓这个案件的复杂性。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在电影里有几个细节很有趣:当钟点工第一次带着女儿来到男主纳德家里的时候,女儿抱着妈妈的肚子,但没有听到胎儿的打闹;后来,纳德的父亲尿了裤子,钟点工怕犯了戒律而不敢替他换裤子,只能他自己换;钟点工为了追偷偷跑出去的老人被车撞到了肚子;钟点工和医生打过电话,也把自己怀孕的事情告诉了家教老师,纳德偷听到了钟点工和老师的对话....诸如此类。

以上这些细节,很细碎,有些是在钟点工流产前发生的,有些则是在之后,主角告诉我们的,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变得错综复杂,同时也让整个故事被两个词汇所缠绕,一个是戒律,另一个,则是《古兰经》。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我印象很深的两个出现《古兰经》的场景,一个是钟点工丈夫要求家教对自己所作的证词发誓(对着《古兰经》)的时候,另一个是钟点工自己要对《古兰经》发誓的时候,这两个场景之所以让我印象深,主要是因为它们是故事的两个拐点。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其地位等同于基督教的《圣经》,地位可见一斑,对着《古兰经》发誓,即意味着对着信仰发誓,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受到神的考验。在一个有信仰的国家,这样的誓言举足轻重。

《古兰经》里的戒律,要求了男女在穿着和行为上的一些差异和规则,所以在片初,钟点工会因为担心破戒,而没有为老人换衣服;纳德的女儿也会因为在大庭广众下慌慌张张,而会被指指点点,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个教条如此严苛的社会里,更是如此。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在这里,没有什么男女平等不平等的概念,只有能不能,和该不该,自然也就没有歧视,因为在这种社会里,他们认为你应该这么做,并且只能这么做:遵守戒律,裹紧纱布,男女有别,在《古兰经》面前没有谎话,因此,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实话。

真是这样的吗?

我觉得不是,即使在《古兰经》前,也有谎言出现。

最形象的一个片段来自我前面提到的家教老师的证词,当钟点工的丈夫要求她发誓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证言是假的,所以她作了伪证。尽管是无意间的,但伪证就是伪证,永远无法改变本初的性质,所以,她最终还是撒谎了。

《一次别离》,纵有无数句实话,终抵不过半句谎言 - 陆剧吧

很讽刺的片段,就像纳德和钟点工各怀鬼胎,都隐瞒了部分真相,没有在法官面前讲述实情一样,这个信仰真实的国度,背地里,其实有着数不尽的谎言,尤其是当纳德希望自己的女儿也成为了谎言的一部分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场谎言永远不会被原谅,且会一直传递下去,到这里,是最残忍,也是最可悲的片段。

张力也是因此被稀释的,当冲突被夹在两者间来回挤压的时候,剩下的就不是冲突,而是对抗的两者。

纳德就像是被夹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伊朗一样,满怀着对生活的挣扎,在这里,有善良,也有伪善;有正义,也有偏颇,《一次别离》讲的,就是这种挣扎的状态,可悲的是,越挣扎,陷得就越深,最终,可能永远出不来了。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