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 户外电影的审美风格与民族想象

电影快讯 1662℃
《攀登者》: 户外电影的审美风格与民族想象 - 陆剧吧

随着国庆档的结束,《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坐实了献礼片三甲的地位,不仅获得了高票房收入,也为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化道路上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脱离节日庆典的社会语境,重新审视三部电影,电影的类型创作与审美风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户外电影的《攀登者》。

《攀登者》: 户外电影的审美风格与民族想象 - 陆剧吧

类型创作的边界拓展

《攀登者》从内容定位与社会属性的角度可以称为献礼片、新主流电影(新主流大片、新主旋律电影等),但从艺术的角度可以称为冒险片、体育片或者户外电影。影片虽有冒险成分却并非主题表达的主要来源,作为体育片又缺乏必要的体育项目规则及赛制。因此,将其视为户外电影更为合适。

《攀登者》: 户外电影的审美风格与民族想象 - 陆剧吧

早在1903 年,美国登山家弗兰克·奥米斯顿·史密斯将自己攀登勃朗峰的过程拍成电影《登上勃朗峰》并公映,由此奠定了户外电影的类型雏形。20 世纪20 年代,德国导演阿诺德·范克拍摄了一系列登山题材的电影,时称高山/山地电影(Bergfilm),如《命运的山峰》《圣山》等,将这一电影类型广泛拓展。中国的户外电影创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分众市场逐渐形成,也创作了具有一定户外电影类型特质、叙事风格和视觉符码标识的电影,如《七十七天》《喜马拉雅天梯》《冈仁波齐》《南极之恋》等,但这些电影更多注重于户外空间的呈现和个人生命的表达,缺乏国家主流价值的嵌入,实为此类电影的一种缺憾。而《攀登者》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种缺憾。

高大巍峨、直插天际的珠穆朗玛峰(下简称“珠峰”),冷彻刺骨、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无所畏惧、勇敢攀登的登山队员……无论从场景的设置还是人物的塑造,《攀登者》都可以算作户外电影。与此同时,国家赋予登山队员的使命传达出登山行为的重大意义,户外电影的类型边界也获得拓展。过去户外电影主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个体生命的升华,《攀登者》的出现则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国家话语的表达,实现了与主旋律的融合。

审美风格的自觉表达

户外电影的类型定位也确认了电影的审美风格,其中广阔的户外空间、精神向上的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攀登者》的审美风格在拥有此两种元素的同时,也叠加了一些独特的审美元素。

首先,开篇与结尾的群鸟拼死穿越珠峰风暴的场景,更像是《2012》等灾难片的镜头写照,该场景置于影片首尾旨在隐喻主体内容的险要处境,同时在户外电影的影像风格上叠加了灾难片的审美元素;其次,在影片前半部分,叙述了队长方五洲首次登山后的失意处境,其生活过的教室、工厂,构成了登山题材中的另外景象,在户外电影中植入了后工业风格的表达,形成不同审美取向的对立统一;最后,珠峰的白雪与登山队员的红色队服形成强烈的色差,形成有力的视觉冲击力,配合影片环境的营造,诉诸于观众的审美,引发心理反应。然而,爱情片的类型模式对《攀登者》的审美表达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以情感表达为创作基点的爱情片与户外电影的风格并不相近,人物的情感叙事处理得有些喧宾夺主,因此,影片在审美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诸多审美风格的杂糅并没有让本片沦为审美的“四不像”。在国家主流意识对影片叙事的整体把控下,《攀登者》仍旧获得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民族想象的有效缝合

户外电影往往强调的是场景与精神,前者是空间意义上的,后者是生命意义上的。过去的户外电影更多地强调个体的生命意义,对集体的、国家的、民族的生命意义鲜有提及,户外电影《攀登者》同时作为献礼片使其具有了更多的民族想象,这种想象通过叙事将之有效缝合。

影片先后讲述了两次登山的经历: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珠峰北坡登顶,因没有照片记录却不被国际认可;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从珠峰北坡登顶,在山顶挖出首次登顶埋下的五星红旗,集体合影并向全世界宣布。首次登山在于通过这一行为确立中国国际话语权——西方人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做到,登顶行为在于证明自身的能力,显然中国人做到了。但遗憾的是第一次登顶没有被记录下来,无法获得国际的认可,并由此促使了二次登山。如果说首次登山旨在表现国家崛起的话,二次登山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除却向世界证明中国人的能力,获得应有的国际话语权,还肃清了对首次登顶的质疑之声。

通过前后登山行为的叙事编排,影片有效地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影片的故事讲述、主题表达相统一,生发出中国人民对祖国的高度体认与无限热爱,也在户外电影的艺术表达上完成了国庆献礼的基本使命。

作为一部户外电影,《攀登者》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类型的边界,糅合了更多类型的审美风格,探索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化表达,为户外电影、主流电影的创作找到更多的可能。然而,对类型互斥的元素的不合理使用、过于渲染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出于商业回报等考虑采取的明星策略,拉低了影片的艺术水准,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张义文)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