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八佰》,也看到了关于电影的各种议论,争议很大。
这场战斗在历史上不到一周时间,战斗本身并不复杂。
本文可能包含剧透,但是我从电影院归来之后再看《八佰》放出了诸多预告片,发现这部电影的所有重要场面都官方剧透了,以至于找配图都很容易。
武器道具
几十年来,中国的抗战题材乃至军事题材影视的道具水平退化得厉害,而且还有众多神剧不断地击穿下限。
因此,道具较为考究的影视剧自然受关注。
在《八佰》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正常水准的武器装备,比如:
头戴德式M35钢盔或英制平顶钢盔,身穿灰色冬装的国军,
保安团的警察帽徽和样式不再错误地沿用1935年之前的样式,
国军的机枪手穿着护肩,
民-24重机枪终于配上了冷却水管,且通过对白表示需要加水冷却。
民-24重机枪
手榴弹是巩造手榴弹,而不是拿解放军的67式木柄手榴弹充数,
租界英军拿着李恩飞步枪,穿着一体化的防水帆布装具,而不是拿其它的武器和装具充数。
日军陆军穿着昭五式军服,
日军还有一辆一闪而过的九五式小型四驱乘用车(95式小型4轮起动乗用车),为1936年量产,是日军第一种四轮驱动的军车,可能是国产影视里首次出现。
九五式小型四驱乘用车(博物馆)
但是,这不意味着这部影视剧里的道具一点错没有,比如:
有辆多次特写的日本全履带式运输车,日军确实有这种军车,名叫九八式六吨牵引车(九八式六屯牵引车)。
九八式六吨牵引车
这种军车在网上连日文资料都语焉不详,我甚至怀疑剧组是不是刻意把这种资料很难寻找的军车做出来考考观众。从许多军迷不知所谓的反应来看,剧组似乎成功了。
不过,从型号里的“九八式”和德语资料来看,它量产于皇纪2598年,也就是1938年,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而且是作为105毫米及以上口径的重炮牵引车使用,不太可能轻易地用来运兵。
电影里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闪而过,网友在预告片里看到的就是全部。但日本海军陆战队是进攻四行仓库的主力,不应该就这点戏份,且制服错误。
片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穿海军深蓝色水兵服,军官穿第一类军装(第一种军装),这是1932年“一二八”时的军服。
海军陆战队
从历史照片以及1939年日本鼓吹侵略的电影《上海陆战队》来看,1937年淞沪战役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已经换装绿色军服,带有肩袢,翻领。士官与士兵的军衔标志佩戴在袖子上,军官佩戴横肩章而不是昭五式那种窄小的竖式肩章,且军官制服多为私人订制,为西装翻领,且佩戴深蓝色或深绿色领带。
1937年的历史照片
(注意上图第一排中间的军官打扮,佩戴领带,戴宽肩章,可能是二战日本最“摩登”的军装了。)
海军陆战队的钢盔为绿棕色,帽徽为黄铜的锚与樱花图案,从照片上看,他们戴的是“海军第二种钢盔”,即海军版的90式钢盔。
片中的四行守军还使用了苏罗通ST-5 式20毫米机关炮,但回忆材料表明,守军只携带了高射机枪,没有携带机关炮。
片中的机关炮
四行仓库内的守军有1个迫击炮排,租界内有碉堡与仓库隔河相望,这些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电影里多次出现德械师的说法,但德械师的提法是后来才出现的,以区别美械师,当时的提法是调整师。
重写战斗
四行守军——88师262旅524团1营确实在淞沪战役中补充了不少“杂牌”,为湖北保安第5团共4个中队成建制补充,其中2个中队是通城士兵,仅通城籍高达百余人,而不是片中所说的那样,沿途搜罗了十几个败兵。
电影里的历史人物戏份不多,倒是原创的几个仅有外号的人物有些喧宾夺主。
其中,姜武饰演的老铁懦弱怯战,在混乱中面部负伤,脸上包扎起来,这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这个负伤方式确有其人:
姜武饰老铁
据回忆材料,面部被子弹打穿,血流满面的是三连连长,原通城保安三中队长石美豪,作战勇敢,轻伤不下火线,脸上包扎之后继续战斗。
而剧中的老铁是个军阀部队的混子,连枪都打不准, 除了末尾的表现似乎要死守断后,大部分时间就是拖后腿的。
电影里的几乎所有战斗描写都夸大了。
第一次战斗,日军见仓库门开战,就直接冲进去,哪知是守军的诱敌计策,被“关门打狗”。
关门打狗
这不是四行保卫战的战斗,为淞沪战役初期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之战移花接木而来。而且很遗憾,攻守双方完全颠倒过来:
1937年8月17日,在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争夺战中,524团1营2连3排刘云飞率20余人冲进司令部大楼,谁知内部都是厚重的阻隔门,日军用电动机放下阻隔门。
外面的援军用集束手榴弹爆破,却无法炸开铁门,里面的刘云飞部后路已被阻断,遭到二楼和地堡的夹击,全部阵亡。
日军因害怕毒气飘到租界,根本没敢在四行仓库使用毒气,更别说是芥子毒气。这种毒气用湿毛巾根本无法防护,电影系误导观众。
以上战斗全部为编造,所以也没有俘虏日军,也没有枪毙战俘这种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我不知道剧组为什么安排守军枪毙日本战俘,大概为了表现最后一个年轻的日本兵痛哭和哀求来表现“人性”和“反战”?又或者剧组对孙立人活埋多少日本战俘的故事非常着迷?
第一天的战斗中,日军找到了西南角为火力死角,想从这里偷袭,被守军发现,用手榴弹(也有说法是迫击炮弹)击退,而电影里丝毫未提。
第二次战斗,电影里出现了日军脱光衣服,叼着匕首从仓库的水道(下水道?水渠?)偷袭,任何史料中都无此记载。如果有如此宽阔的水道,为何守军没有封堵或者派人把守?偷袭的日军为何只带冷兵器?带手枪岂不是更有利?
水鬼偷袭
至于悬赏用人命拉电话线,更是无中生有,四行仓库原本就是各大银行的仓库和88师师部,早就配有电话,守军多次用电话与租界内的中外各方联系。
不过,片中的日本97式狙击枪的瞄准镜倒是符合历史,这种狙击枪是1937年量产的,算是不穿帮吧。
瞄准镜
至于童子军杨慧敏送国旗一事,回忆材料也不少,可以确定,不是一个人送——仓库后来挂出了3面,游泳一事系当时记者的“妙笔生花”,是为了不得罪租界,且不暴露租界内支援抗战的组织。
杨慧敏
1975年那版《八百壮士》如此渲染,是有政治考虑的。不明白这版为什么还这么拍。
至于史料中日军以小口径平射炮轰击仓库,发现无法击穿,夜里各界捐献的物资运抵,将第一批伤员转移到租界治疗,都没有展现。
期间有个左派人士何香凝观战的情景,何香凝给四行仓库守军写过信有记载,是否观战并无记载。更关键的是,何香凝1878年出生,1937年时已经59岁,片中的这扮相是59岁?
片中场景
之后是日军举着铁板进攻,想爆破仓库墙壁,陈树生身上绑着手榴弹跳楼,炸死炸伤了日军爆破组。也有材料认为此人叫石先达,纪念馆内认定的是陈树生一人。
结果电影倒好,弄出一大串来,而且是机枪连——抗战时代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机枪手何其宝贵和缺乏,却要机枪手去自曝?
数数多少
严重怀疑剧组是把《上甘岭》里战士们排队替补伤亡机枪手的那段给“借鉴”了。
替补机枪手
不过《上甘岭》那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场景是什么意思呢?
还有日军用挖掘机是想挖地道,被租界内群众发现后就撤走了,片中的意思是想挖墙?
至于在日军战机的扫射下护旗,这段是1975版《八百壮士》的移花接木,同样是政治考虑。
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仓库共挂出三面国旗,两面挂在朝着租界一侧的窗口,向租界民众与外国人宣示抵抗决心。一面挂在楼顶。日军有飞机似乎要低空逼近,被守军的高射机枪驱离,史料仅此而已了。
真正的护旗发生在1938年8月11日的孤军营内,当时孤军计划纪念88师出征和淞沪抗战爆发,租界害怕触怒日寇,派万国商团中的白俄士兵携带机枪抢走国旗,打死刘尚方、尤长青、吴祖德、王文义共4人,打伤数十人,并将伍杰之外的所有排以上军官抓走。后来随在孤军和租界人民的抗议下把抓走的人放回,但是并未归还国旗。
但片中以各种特效镜头展现战机如何扫射楼顶国旗,守军如何护旗,和1975版差不多,但是道具更精良一些(旧版的飞机为美式冒充),还扫射到了租界。
且不论日军的飞行员技艺居然高到在楼房林立的上海敢如此低空俯冲,这打到租界也是当时日军竭力避免的。
楼顶护旗
最后,国府在租界施压下命令四行仓库的守军撤退。但88师的师部军官是用打电话的方式下令的,进入仓库的是租界的英国少将史摩莱特,且做了守军可以携带武器成建制转移到国统区的虚假保证。
但电影里却是个国府特派员,其实如果找外国演员有困难也可以理解,说的也不是租界方面那套虚假说辞,电影全片也就提了一句,英国人要缴械。
1975版不提租界的态度,无非是害怕得罪英美,可今天怕什么?
最后的撤离仓库,电影中表现得何其惨烈,刚准备行动,日军就打开探照灯,打灭探照灯后依然遭到日军的猛烈机枪扫射。
机枪扫射
除此之外,仓库里还留下了杂牌军断后,虽然没有表现断后的战斗情景,还表现断后的小队用铁链把自己锁上,把钥匙扔了。
不知道剧组是不是喜欢看韩国奇葩电影《登陆日》,那电影里的德国军官把主角锁在机枪碉堡里情有可原——出个门都能遇上9支俘虏过主角的军队,实在信不过。
铁链锁自己
但真实的历史是,谢晋元的部队与租界方面衔接得很好,撤退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被日军发现,谢晋元迅速指挥部下打灭了日军的探照灯。至于断后的小队,据当事人卢洪信回忆,共4名机枪手完成掩护任务后,顺利撤退到租界——毕竟只有一桥之隔而已!
如果真像电影里那样遭到日军机枪猛烈扫射,伤亡何止8人?
总的来说,《八佰》在道具特效方面的进步得益于电影技术的进步,但剧情的巨大改动令人诧异。
1975年版一如既往地害怕“友邦惊诧”,又延续了国府在抗战方面一贯的卖惨式宣传。
实在想不出今日的《八佰》何必要模仿这种局限性思维?
如果需要激烈的战斗场面,可以穿插同期的苏州河南岸战斗,就算是根据日军战史记载,日军部分部队的伤亡就超过了三千人。
比起写进教科书的四行仓库之战,这才是真正被遗忘的战斗。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