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挪威影视,你能想到什么?
是长达134小时的全世界最长无间断电视剧直播?
还是每年圣诞下午三点准时收看同一部迪士尼老卡通片的“老”传统?
这个弥漫着无聊气息的刻板印象,几年前,被一部名为《SKAM》的青春剧彻底终结了。
SKAM在挪威语中意为:羞耻。
一开始,是挪威国家广播电视台(NRK)主要面向青少年的(NRK P3)第三频道推出的青春教育小网剧。
播出方式极其创新。
《SKAM》有个专门的网站,页面类似社交网站主页。
页面上有时间流,会不定时地更新视频片段,这就是剧情。
剧中时间线,和观众的时间线完全重合,仿佛乱入真人秀现场。
到了周五,小视频会汇总成新的一集。
每集的时长都很自由,从十几分钟到一小时都有,完全打破了固定时长带来的叙事套路。
不仅如此,剧中人物还拥有真实的社交网络账号,官网上会同步角色们的互动,你甚至可以get到他们的同款表情包。
总之,这剧里的角色,跟你认识的一群网友没啥区别。
你可以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看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
形式上的创新,不是《SKAM》的全部。
创新的背后,藏着的是这部剧的导演监编剧——尤莉娅·安德姆,一位极其负责的女性对青少年的关怀。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做青春教育片?
——因为,没有人喜欢被高高在上地说教。
尤莉娅·安德姆在拍摄前,咨询了许多心理专家,并通过半年的走访,了解挪威中学生的梦想、信仰、痛苦及恐惧。
这使得,角色们的表现非常行云流水又十分日常,没有半点做作的剧本痕迹,让信息的传递变得非常自然。
而信息的传递,也就是“教育”的传递。
《羞耻》之所以名为“羞耻”,是因为,它敢于呈现挪威青少年最真实的样子。
充满困惑和压力的亲密关系、校园霸凌、信仰、歧视、父母的失职……(此处省略许多敏感词……)
不管是大众眼中的正面还是负面,是“阳光向上”还是“颓废堕落”。
《羞耻》既不单纯向主流价值观唱颂歌,也不生硬谴责犯错的孩子们,而是用一个故事,一些遭遇和交流,去解开一个孩子的困惑。
“教育”的目的,在“直视”的尊重中,在无言的默契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以最火的第三季为例。
主角高二学生Isak,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撩妹狂魔。
谁也不知道,在内心深处,他是个对同性恋者有歧视思想的深柜。
他对自己的取向,对亲密关系,对同性恋者的看法,充满了困惑。
这一切,在他遇见另一位主角Even后,面临着必须解开的压力。
互相偷瞄1.gif
互相偷瞄2.gif
Isak无法接受自己的取向,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异性恋高人一等。
他在意的,是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
翘兰花指,娘娘腔,等等等等。
Isak抗拒被贴上刻板印象的标签,而这,也是深柜们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想法。
但Isak一个出柜的朋友告诉他——
那些穿紧身衣,涂睫毛膏,勇于出去为自己的权益斗争的人,是那些即使被恫吓着,被憎恶着,也一直站出来,声明自己的立场的人。
他们有的甚至被殴打,被杀害,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标新立异,而是宁愿死也不远隐藏真实的自己。
信仰宗教的同桌Sana,也从自己的信仰出发,告诉Isak——
仇恨并非来源于宗教信仰,而是来源于恐惧。
因为,她的信仰告诉她的是,众生平等。
在他们的帮助下,Isak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内心,也弄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正如剧中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唯一一座通往其他岛屿的桥梁,就是语言。
就算在挪威,出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Isak向父母出柜的短信很泪目,点开大图收获爱。
这一季,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
出柜之前,Isak的柜子总是很难打开。
出柜之后,却轻而易举的打开了,简单到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样的隐喻,剧中比比皆是。
《SKAM》有多火?
丹麦媒体称,“是《羞耻》让挪威第一次显得这么酷”。
在冰岛,有很多粉丝纷纷表示,受到《羞耻》的影响,自己准备开始学习挪威语。
挪威首相埃娜·索尔伯格(Erna Solberg)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家也看它。
挪威王储妃梅特(Mette-Marit)的大儿子,还跑去第二季末尾跑了一回龙套。
在中国,你可以在哔哩哔哩动画网站(B站)上,搜出无数中国粉丝为爱发电的自制小视频。
挪威原版全部看完仅仅是标配,看完8国版本的大有人在。
是的,挪威原版播出后成为北欧现象级爆款,各欧美国家纷纷入股,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都拍出了自己的版本。
这其中,又以法国意大利两版人气最高。
来来来,绝美意大利小姐姐了解一下——
迷死人的法国小哥哥真的不看看吗——
德国的孩子们也好可爱啊——
入坑不亏啊朋友们!
最后,剧主要送一句剧中的台词给大家。
生活就在眼前。
别人家的青春也好,自己家的青春也好;
青春也好,青春不再也好……
抓住眼前的日子,好好生活,是剧主想送给所有人的祝福。
你看,这最后的黑屏,屏幕上映现出的,不就是现在的你。
责任编辑: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