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电影快讯 1446℃

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 陆剧吧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去年,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万疆》走红网络。人们用这首新时代的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盛世之时,疫情之下,这首歌无疑戳中了中国人最真挚的情感,引起了极大共鸣。自去年5月推出至今,播放量已超过400亿。今天,我们将带大家一同走近这首歌曲的总策划和总监制马骅,倾听他用音乐架起中日交流桥梁的故事。


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 陆剧吧

文:郭莹

29年前,“让音乐化作我们(中日两国)的桥梁”是一档连接中日两国的热播广播节目的口号,音乐打开了两国人民交流的一扇窗;28年后,一曲《万疆》唱响世界。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这档音乐节目的制作人,也是歌曲《万疆》的总监制马骅用了近30年的时间,将国际交流这座桥梁越建越宽。

《来自东京音乐问候》飞往中国

上世纪80年代末,马骅因一次偶然机会去日本出差,对这个国家有了新的认识,之后他决定去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初到日本,一切都是新鲜的。自幼喜欢音乐的他最先感受到的便是日本的流行文化。当时没有互联网,两国间的信息交流也不通畅。马骅开始边读书边给《环球》杂志写文章,系统地介绍日本的流行文化。这犹如一扇窗,推开了一条窗缝,让国人看到了一衣带水的邻邦生活。

毕业后,马骅就职于日本公司做国际贸易工作,安定的生活让他萌生了将日本的流行音乐介绍到国内的想法。他想把铅字变成音频。

马骅在家中做了一个简易录音棚,利用周末时间自己采编、主持、制作了广播节目《来自东京音乐问候》。节目介绍日本最新的流行音乐,每期30分钟。他每周将磁带寄往中国。当时,两国交流较少,媒体获得优质资源的渠道更少,马骅的节目陆续在北京音乐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广东音乐台等国内16家FM电台播出,反响非凡。

他的节目几乎成为了当时中日音乐交流的唯一平台,更是打开了中日交流的一扇窗。很多人甚至会去转录他的节目传给他人,探寻音乐的新世界。多年后,甚至有著名音乐人见到他时说:“我是听着你的节目长大的。”

这档节目马骅坚持做了11年,并且全部自费完成。每月寄往国内16家电台的国际邮费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马骅说,让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就是听众的喜爱。每年回国时,各个电台就会把听众来信集中寄到他家,“一整箱一整箱的”,他说。这令他感动,也是他前进的动力。

制作一档音乐节目,除了要克服资金的压力,还有家人的付出。当时他孩子还小,孩子不时的哭闹会影响录音质量,所以无论刮风下雨,妻子在周末都必须带孩子出去,这样坚持了多年......

据不完全统计,1993-2004年,11年间,听众数过亿。

《来自中国音乐问候》落地日本

1995年,马骅的故事被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由此他成了“名人”。

友善的情感总是双向奔赴的。当马骅这扇音乐交流之窗被大家所知,一时间,很多日本人也希望从这扇窗了解中国。

从1996年至2006年,他开始在日本NHK电视台教育频道和INTER FM电台主持《来自中国音乐问候》节目,将中国的音乐介绍给日本。跨越两国的音乐节目,终于从过去的单行线,变成了双车道。

很多中国的流行歌手也通过这种方式开始走入日本观众与听众的心中。同样,马骅也收到了大量日本观众与听众的来信。交流,以最朴素的形式进行着。

此时的马骅也开始和日本各大唱片公司结缘,跟日本艺人结缘。他不断采访中日两国的顶级歌手和音乐人,通过自己的节目,实现着文化交流。

马骅还在日本成立了由众多日本粉丝组成的“中国歌迷会”,他们也成为了支持中国音乐的“娘家人”。每每有中国歌手到访,中国歌迷会都会到场支持,这令中国歌手们倍感温暖。

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 陆剧吧

马骅(居中)与日本中国歌迷会的工作人员

创办《中文有声杂志》为文化发声

随着中日交流的密切,马骅收到的听众来信越来越多。他注意到,相当一部分人通过他的节目在学习中文。这时的马骅萌生了新的想法——做一套中日文对照的有声杂志。就这样,一本带有CD的杂志诞生了。从2000年到2010年,这本月刊《中文有声杂志》在日本出版发行了整10年。

杂志的所有内容,都有中日文对照,并且配有详细注解。他把中国的流行文化、音乐介绍到了日本,杂志最后附有唐诗、宋词的诵读,成为了当时日本的第二大中文教材。

这本杂志也记录了华语乐坛的高光时刻,著名歌手及知名音乐人,几乎都接受过该杂志的采访,其中还包括了张国荣在东京接受的最后一次独家专访。很多日本人通过这本杂志,了解了中国人的生活及音乐。

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 陆剧吧

张国荣(左)接受《中文有声杂志》的独家专访

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 陆剧吧

马骅(右)采访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

从电波交流到面对面交流

通过电波和文字的交流总是有些不够真切,马骅尝试让中日两国间的音乐人走动起来,和观众面对面。

2002年9月22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谷村新司、滨崎步等日本顶级歌手来到北京在工人体育场成功地举办了大型“中日友好歌会”。这也是马骅第一次参与筹划的演唱会,反响空前。

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 陆剧吧

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大型歌会庆功宴上的合影

同年,两国的艺人开始了更多的互动。马骅带着那英孙楠等中国歌手到访日本,举办了“中日友好歌会”,并由日本NHK电视台全国播放。

2011年9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9周年,马骅带著名的SMAP组合、放浪兄弟来京分别在工人体育场和鸟巢举办了大型演唱会。

2012年9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马骅又带着歌手那英赴日与日本著名歌手Atushi共同演唱了由他作词的歌曲《心愿》。

马骅:让音乐化作中日交流的桥梁 - 陆剧吧

马骅(左)与日本著名音乐人小室哲哉(居中)合影

下一站:搭建音乐教育的桥梁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在马骅看来,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从没间断过。他在节目中说了11年的口号“让音乐化作我们(中日两国)的桥梁”依然适用于今天,他坚信音乐依然是促进两国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

马骅将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自己的职业,并用音乐搭建起了两国交流的桥梁。现在,马骅有了新的目标,他正在搭建着两国音乐教育的桥梁,建立高校间的音乐教育交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级音乐人才。


编辑:蔡梦瑶
图片由马骅提供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