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 一部超凡脱俗的旗帜电影

电影快讯 1398℃

我们总是试图将许多电影都按部就班地归入到某一类型:商业片、艺术片、战争片、爱情片…但有些影片却超越了这些落入俗套的范畴和桎梏,成为在思想性、拍摄手法方面都独树一帜的典范。他们有着商业片的出身,却有着艺术片的深度,他们有着略显沉闷的情节,却在细节上有着起伏跌宕的展现。

《飞越疯人院》: 一部超凡脱俗的旗帜电影 - 陆剧吧

《飞越疯人院》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社会而非政治

许多人在分类时,总喜欢把上映于1975年的《飞越疯人院》归入“社会政治电影”一类。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实有些政治的标签意味暗含其中:该影片的同名著作出自美国作家坎·凯西之手,这篇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以疯人院隐喻美国式的社会结构,具有极其强烈的反体制色彩。数年后,曾经是“捷克新浪潮”中坚分子的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在“布拉格之春”后流亡美国,并于1974年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

当时的美国社会,无一不把这部由“苏联难民”拍摄的电影作为反苏联思潮的先锋,导演的特殊身份也被好莱坞大肆炒作。但片中所表现的,又恰恰是美国社会中某些病态的体制缺陷。

《飞越疯人院》: 一部超凡脱俗的旗帜电影 - 陆剧吧

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回头去看不同意识形态下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时,会发现各种争锋相对的思想激烈地冲撞着:美国人认为米洛斯是在隐喻缺乏人权尊重的苏联体制,另一些则尖锐地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但,当电影的部分演员都已经作古的今天,当我们已经在《越狱》、《肖申克的救赎》中习惯了这种美国式的突破桎梏追求自由的模式时,终于可以谈定地回头来看这部电影。

《飞越疯人院》: 一部超凡脱俗的旗帜电影 - 陆剧吧

它真的是一部政治电影吗?

飞越而非逃亡

回头来说电影的名字。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直译是“飞越喜鹊巢”。必须注意的是“飞越”而非“逃亡”。故事的主线乃是一个名叫麦克墨菲的男子,为了逃避苦役,假装成精神病患者,从监狱来到一家疯人病院。这家疯人病院与美国其他疯人病院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柔和的音乐、貌似无微不至的护士、“科学”的作息时间、定量定时分配的药物……表面上一派严谨与有序。

麦克墨菲的到来打破了这种秩序:他先是在病友集体讨论病情的聚会上引导人们暗地破坏医生定下的规矩,接着又要求改变铁律一样的作息时间,到了高潮处,甚至私自带着一帮精神病人逃跑,上了大巴车,到了海边,骗来帆船出海钓鱼….

麦克墨菲这样的行动当然不会获得精神病院的许可,在数次与医院体制进行冲突最后却都归于失败之后,麦克墨菲决定逃出疯人院。但在头天夜里的狂欢中,他却睡了过去,被医院发现,并导致他的朋友,一位精神病患者自杀。被逼迫到死角的麦克墨菲咆哮着反击,想要杀死护士长,却被医院的打手抓住,做了残忍的“额叶切除手术”,丧失了人格,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白痴”。而被麦克墨菲感化的印第安人“酋长”,在一个深夜里亲手杀死已失去生活意义的墨菲,独自逃出了疯人院,代替朋友完成了这次“飞越”。

在这种压迫与反压迫、束缚与反束缚的矛盾冲突中,我们很难看到后来在《越狱》、《肖申克的救赎》中充斥的那些曲折、刺激或是悬念迭起的剧情。这部1970年代的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接近于现实主义的平铺直叙,使得电影本身跳出了商业作品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俗套。

就像电影里的重要配角,最后自杀的比利那样,疯人院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被限制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肉体可以来去自如,并没有强行监禁那样的激烈冲突。可也正因为这样貌似“自由”的体制,使得麦克墨菲与“酋长”的离去少了一丝暴力的冲撞,而多了一份“飞越”的洒脱。

谁在扼杀自由?

需要说明的是,《越狱》我只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勉强看完第一季。《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两遍,而《飞越疯人院》则看了三遍。随着三次观看电影,我对于这部影片的思索也在一步步的加深,从最初想要看看“资本主义式的虚伪”到探讨“酋长为何要杀死墨菲”,最终接触到了也许我们早应该回答的那个问题:谁在扼杀自由?

让我们冷静地思考,片中的“大反派”-护士长瑞秋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她是大奸大恶之徒吗?她是十恶不赦的虐杀之人吗?都不是。某种程度上,护士长不过是完成了体制赋予她的责任,或许在体制领导者的眼中,她甚至算得上是恪尽职守的典范。

但因为体制本身的无情缺陷,使得护士长成为了追求自由路上的绊脚石,成为了麦克墨菲以及绝大部分观众眼中无比痛恨到可以扑上去指脖子的角色。最终,她也不过只是体制的另一个变相的牺牲者而已。

可,谁创造了体制本身?

用最客观、平淡的眼神来考察麦克墨菲这个非同寻常的男一号吧。他犯过罪、试图逃避监狱的劳役、在医院里酗酒、偷走大巴车、骗走帆船,甚至想要指死医护人员-这些都不是天罪行,但在一个稳定的、保守的体制中,这已经足以使他成为社会中坚分子的“眼中钉”。

当你为麦克墨菲的反叛叫好,为他的功败垂成潸然泪下时,请仔细思量,如果他不是出现在电影中而是出现在你的身边,你还会视他为英雄而非盗贼,为他鼓与呼而非投石驱赶吗?

绝大部分时候,正是我们自己的保守与狭隘造成了体制的冷漠无情。

所以,当你激赏那些追求自由的行为时,请最大限度地保持宽容与大气。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