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里的文化折扣与情感共鸣

电影快讯 1167℃
《深夜食堂》里的文化折扣与情感共鸣 - 陆剧吧

前不久,由著名演员梁家辉导演的《深夜食堂》登上银幕,影片改编自安倍夜郎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一位中年大叔守着一间不起眼的弄堂小餐馆,每到深夜开张,为每个到访食客做一份只属于ta的食物的故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深夜食堂》曾被多国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以小林薰版日剧《深夜食堂》最为知名,相较而言,韩国、中国多次改编、翻拍,结果始终不尽人意。分析其中的缘由,笔者认为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折扣”与文本创作中缺乏的情感共鸣是造成《深夜食堂》“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深夜食堂》里的文化折扣与情感共鸣 - 陆剧吧

作为饮食文化的“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又称“文化贴现”,就电影艺术而言,“文化折扣”是指一国电影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引进国家的受众难以认同影片中传递出的文化内容, 而导致影片价值的折损。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在国际化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折扣”的现象。

《深夜食堂》的文化原型是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创作的漫画作品,尔后无论被改编为电视剧还是电影,在日本都颇受欢迎。究其原因,同日本的居酒屋文化是分不开的。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样本,居酒屋文化形成于日本“江户时代”,由贩卖清酒的“酒屋”发展而来。江户时代,大量的武士被征召而来,作为社会的底层常常面临“吃饭难”的问题,因此,以酿酒、卖酒为主业的“酒屋”开始提供饭餐,渐渐地形成了可以“居”(即“坐下”)的酒屋,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交流的空间。二战后,日本社会现代化发展加快,但是居酒屋内的文化交流并未改变,民众对居酒屋文化有着非常高的情感认同,《深夜食堂》作为这种情感认同的投射体,获得“叫好又叫座”的成功便显得合情合理。

《深夜食堂》里的文化折扣与情感共鸣 - 陆剧吧

就文化版块而言,虽然中国、日本、韩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但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态,尤其是最贴近生活的饮食文化。不同于居酒屋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尤其重“礼”:座次的长幼尊卑、饮食的行为规范、菜品的数目种类……从饭桌上,几乎可以透视中国人的文化风俗与心理。因此,将《深夜食堂》搬上中国银幕本身就存在“文化折扣”,中国人很难对以居酒屋文化为内核的作品产生情感认同。反观过去我们围绕饮食创作的作品,不管是作为电影的《食神》《饮食男女》《喜宴》,还是作为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由于对本民族饮食文化认同感的存在,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缺乏情感共鸣的文本创作

是否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文化产品就无法实现海外传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框架,艺术作为文化载体,同样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产生同呼吸、共命运之感,国别的不同、民族的差异,无法消弭情感的共通性。因此,在电影中寻找和嵌入人们共通的感情,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是降低“文化折扣”的有效措施。

遗憾的是,梁家辉导演的《深夜食堂》虽然在叙事上做了一定的努力,比如拳击手开源不断努力击败前任冠军,调香师小美与大学学长互相喜欢却无法终成眷属,小雪与阿信通过音乐相识相知最后却天各一方……但并未引起足够的情感共鸣,原因在于文本创作的细节处理上忽略了观众的感受。

影片中,开源与其母亲莲婶经常到食堂吃饭,莲婶习惯性地假装喝醉,然后让儿子开源背回家,这一情节本身颇具温情和泪点,尤其是观众得知莲婶早年被丈夫抛弃,对安全感、对爱的渴望非常强烈,但是儿子开源总将“死老太婆”挂在嘴边,这种称谓虽然就特定故事的母子间使用无可厚非,或者说为了显示出足够的熟悉感,但对于观众而言,无疑会排斥这种存在“不尊重”嫌疑的做法。同样地,小美与大学学长的情感逻辑是典型具有“逆袭”色彩的灰姑娘遇上白马王子的故事,这种情节放在青春片或者爱情片中没有问题,但在《深夜食堂》这种贴近真实情感的影片中,往往会让观众出戏,相比较而言,唐宋与思思的情感线反倒有章可循。另外,梁家辉饰演的食堂大叔在剧情中与兄弟存在矛盾纠葛,矛盾的暴发点却是其兄弟粗暴执法被“大叔”制服,这样的情节在《战狼2》中是锦上添花的元素,但《深夜食堂》的类型定位是温情的剧情片,放在这里便会大打折扣。总之,类似细节处理不当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不再赘述。大量的不当处理,消解了《深夜食堂》在叙事上建立情感共鸣的努力,最终无法“直击人心”,只会让观众不断出戏,使电影沦为类型元素的杂烩。

综上所述,客观上的“文化折扣”与主观上的缺乏情感共鸣的创作,最终让《深夜食堂》的改编再度失败——之前已有2017年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的折戟。其实,就影片而言,如果抛却“文化折扣”与“情感共鸣”的因素,单纯创作以美食隐喻人生百态的影片,仍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可惜,当影片中身为湖南人的思思与唐宋面对一盘蛋饼思乡时,也宣告了这一路径的失败。(张义文)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