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专用文字,流传在湖南江永一带,没有教科书,没有学堂,却口口相传了上千年。2006年,女书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29日下午,纪录片《女书:潮起》首映式在武汉博纳国际影城银泰创意城店举行,影片预计于今年8月正式上线,届时将在线上影视平台同步播出。
影片穿梭于女书文化发现地湖南江永和研究地湖北武汉,在学院派、田野派与实践派的交融互动中探索女书文化的当代语境,聚焦女书研究从初期老一辈学者到新一代青年人的代际传承,呈现女书文化跨时代的魅力与生机。
7月2日,九派新闻记者联系到了本片主演之一、女书文化研究专家李庆福,和他聊了一下他眼里的女书文化与传承。
女书是什么?
在聊女书之前,可能有很多人会问,女书是什么?或者有人知道有女书的存在,但是不清楚女书到现在还有何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导演李舒婷也清楚,有这样疑问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在影片发布预热时,她还做了一个采访,采访了一群了解过女书的人,问他们:女书是什么?
先导片截图。图/@女书·潮起
他们这样回答:
我认为是江永当地妇女世世代代的一个精神家园。
从书法角度来讲,我认为它和甲骨文的笔法很接近,而且有很强的装饰感。
我心中的女书是一种时尚符号,它包括艺术,也包括时尚。
它不仅是一个文字,更是艺术。
觉得女书给我一种很强的力量和感召力。
一朵深山中的野玫瑰。
我心目当中的女书是一种文化瑰宝,它记录着大家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女性的坚强与独立。
是女性心灵的独白。
睿智、自尊以及创新自强的一种载体,也是她的一种精神的寄托。
富有创造力智慧勇敢的象征。
它不仅体现的是古代女性的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和情感上的交流,更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结晶。
我心中的女书是女性风骨的一种符号,表达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是一种精神力量。
可能就是那种温柔(的力量),坚韧且强大。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随风飞舞的音符。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不经意间会发现女书的身影,有的是纹身贴,有的是耳环。女书文创产品变得越来越常见,女书也走入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里。
女书纹身贴。图/某社交平台
在这些女书文创相关的帖子评论区,有人觉得虽然看不懂但是觉得很酷,有人说看起来又美又有力量,还有人自己临摹学习了部分词汇。
李庆福认为这其实是好事情,大家一起推陈出新,但是有部分文创产品上的女书文字不规范,或者是错的,“如果是造假那就更不好了”。
女书:从文字到书画艺术
李庆福曾任中南民大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是研究女书40多年的女书权威专家,他此次作为“学院派”的代表参演,展现的正是当前国内女书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成果。
李庆福在书写女书。图/@女书·潮起
“我们一代二代三代人,都不断地在研究,不间断地薪火相传”,李庆福每年都要去湖南江永十次八次,带的研究生也都是以女书为课题。
李庆福是广西人,瑶族,他小时候就看到身边的女性会绣一种菱形图案,他研究女书既有文化的召唤,也有学术研究传承的使命使然。但他的学生却来自全国各地,他认为这是因为女书有一定的影响力了。
李庆福还介绍了女书研究的难点,女书常用字虽然只有800多个,但是难以溯源,且造字理念和汉字不同,连ai工具都难以派上用场。很多字的标准和起源,学界意见也各不统一,“把一个字研究透,都可以写本书了”。
他认为,女书研究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青年学者越来越少。但他对女书研究又充满信心,“只要有学术价值,有学术生命力,迟早会有人进来。”
女书作品大多和女性的日常生活有关。图/《江永女书之谜》书籍目录
他还对女书的传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女书的本体研究,统一文字规范;二是地方政府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究;三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女书传人,例如传承人、书画家、研究专家。
让他欣喜的是,近年来,女书作为文字的信息传播功能虽然已经有所丧失,但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却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它已经从一种功能性的语言变成一种书法艺术”,他提到,现在各地开始形成了女书书法艺术学习、交流、展览的氛围。
李庆福女书书法作品。图/受访者提供
他还提到,女书研究和甲骨文有类似的地方,研究甲骨文很难,可能充满争论和挑战,但是书写甲骨文、欣赏甲骨文却不难,所以现在也有很多人愿意去写甲骨文,女书也是这样。“女书从小地域文化现在慢慢扩展到了大众的书画艺术文化,群众基础一下子就扩大了。有了这种基础,文化才能活起来。”
九派新闻记者 阳丹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