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薇薇
2月11日(大年初二)晚,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主办的《2024湖南戏曲春晚》,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传统文化和电视节目的创新融合,成功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在春节档众多晚会中破圈而出。
湖南戏曲春晚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艺术界的盛事。今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派出优秀的年轻主创、表演团队和湖南卫视的导演组一起,拓展舞台艺术新的表达语汇,通过“一台好戏,双面精彩”的电视化呈现,为观众们奉上了一道道传统又时尚、温暖又轻快、典雅又青春、厚重又红火的文化“大餐”。
文化内核 青春引领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我们惊喜地发现,近些年,在数据爆炸、信息更新迭代更迅速的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逐渐成为流量“密码”。从央视到地方台再到短视频平台,诗词、典籍、中医、建筑、音乐、舞蹈、石窟、壁画、戏曲、服饰等传统文化内容备受青睐。让文物活起来,让典籍“说话”,亲近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这次晚会,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带着跨越百年的舞台艺术——戏曲,与代表着快乐青春的芒果台来了一次强强联合。主创团队均是“80后”“90后”,集中了湖南戏曲院团、艺术职业学院和艺术研究院的中坚力量,从节目创意到执行都体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专业素养。
随着一声“开锣了!”,戏曲各个行当的代表齐齐登场亮相,来自《刘海砍樵》《西厢记》《卖水》《拜月记》《平贵别窑》《战马超》《三岔口》等经典戏曲剧目中观众耳熟能详的人物纷纷从剧中走出来,带领观众朋友们走进晚会现场。演员们身穿蟒衣铠甲、背系靠旗,活力四射、满台华彩,不同行当表演的“四功五法”展示一下子将年味拉满。
歌曲《潇湘戏韵》
无论是节庆文化还是戏曲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精神向往和情感寄托。在古老的戏曲艺术和现代舞台的交融中,每一个面孔都洋溢着青春的自信,一段文武场、一声湘音,唤起的是我们心底的乡愁。此刻,剧中人是谁,因何“唱、念、做、打”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最绵长永恒的文化认同感。
湖湘戏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绝技绝活儿为电视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内核,为“万物皆可搭戏曲”的创意提供了更多可能。流行音乐和《四郎探母》,舞蹈和戏曲服饰,音乐剧《歌剧魅影》和花鼓戏,光影艺术和皮影、戏曲,xr技术和昆曲,文旅团队和电视团队在一次次的碰撞中不断解锁新的惊喜。
戏腔在流行歌曲中的出现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达,带来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遐想和感动。京腔民谣《四郎探母2024》由歌曲《武家坡2021》的原班创作团队特意为本次戏曲春晚创作,随着唯美的漫天飞雪,母子深情和家国情怀感人至深。正义和亲情以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共鸣。时尚是审美的轮回,创新是时尚的密码。文化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中,唯有开放和包容,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京腔民谣《四郎探母2024》
少儿京剧《小小新秀齐登场》里小萌娃的q版演出更是成为了电视机前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喜笑颜开的“加餐”。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有模有样,像跳动的小种子,叩击着湖湘大地的文化沃土。近年来,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湖南以戏曲课间操、戏曲短剧、戏剧剧社等更专业、更丰富的形式,推进“戏曲进校园”,孩子们对戏曲文化的热情愈发高涨。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盼望着枝繁叶茂的葳蕤盛景。
一台好戏 双面精彩
电视台编导团队对戏曲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令我们深受感动,他们充分发挥电视艺术优势,通过台上、台下双面精彩的创新表达,既呈现了舞台上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也向观众朋友们展示了幕后“英雄”。所有编导团队、乐队老师、化妆师、动作指导、造型师、服装师们的工作,都成为了晚会演出的一部分。
去年,戏曲演出后台抢妆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频频出圈,网友们通过这些视频看到了演员的艰辛和付出,也看到了戏曲人的专业素养。今年的戏曲春晚上,主持人汪涵将化身戏班班主,从晚会后台出发,以第一视角带给大家从未看过的戏班开场,灵活生动又趣味十足。乐队老师们也走上了荧幕,骄傲地向观众们介绍起文武场的作用,与主持人互动。
晚会后台
戏曲艺术之丰富、之博大精深,绝不仅仅是我们所见的台上的斑斓与风采,其背后的智慧和审美情感才是根基。背后的力量和故事在本次戏曲春晚中惊鸿一瞥的呈现,所带来的超高关注度值得我们艺术工作者思考和不断深耕。
在《梅花报春》的节目中,“梅花奖”获得者张璇和肖笑波分别演绎我国古代四大美人,表演的同时每人需在三分钟内完成一次改变服饰和妆造的任务,跟随摄像机,观众一边欣赏舞台演出,一边感受后台抢妆的紧张氛围和造型团队的专业能力。
节目《梅花报春》
晚会上,由湖南省湘剧院演出的小品在诙谐搞笑之余,还引出一面照片墙,墙上悬挂的都是湖南戏曲届因戏结缘的夫妻,许多家庭甚至几代人都坚守着这份事业,他们将青春和爱都奉献给了湖南舞台艺术。这份热爱和甜蜜通过春晚的屏幕也温暖着观众的心。
整台晚会最感人的莫过于钟宜淳、龚谷音、李小嘉、刘赵黔4位平均年龄85岁的湖南省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的相聚了。老闺蜜们精心为从艺75周年的经典花鼓戏《补锅》第一代“刘大娘”扮演者钟宜淳老师策划了一场温情的艺术回顾展,一幅幅剧照,一段段回忆,是艺术人生的回顾,也是湖南花鼓戏艺术的发展历程,无不让人动容。
特别企划《一路繁花》
科技赋能 跨界整活
诗和远方是文旅融合的诗意表达,这次来自于湖南省昆剧团的节目《牡丹亭·游园》完美诠释了这个命题。昆曲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湖南省昆曲团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守护这项传统文化。
昆曲历史悠久且保留完整,有着严格的文本、曲式和格律要求,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婉转的唱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念、做、打”到服装、道具、音乐、舞蹈,均展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因此从剧种本身来说,创新不是易事。在戏曲春晚舞台上,端庄美丽、风情万种的杜丽娘借助xr视频技术,带领观众云游湖湘大地的美景风光。科技赋能的影视化呈现不仅保留了戏曲唯美、纯正的韵味,还实现了“1+1>2”的传播力量。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洗礼的山河盛景与跨越时空的天籁之音通过电视,带我们叩开了时空之门,这一眼穿越千年,这一眼洞见当下,这一眼也跨越未来。
昆曲xr秀《牡丹亭·游园》(以上图片均由湖南卫视提供)
通过光影的切换,小小的皮影这次也以“顶天立地”的姿态走出幕布,真人表演和皮影的结合实现了二维到多维空间的跨越。戏曲绝活通过跨界的玩法赋予了戏曲新的节奏,这无疑也是现代舞台和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创作团队和表演艺术家对这个节目近乎苛刻的审美要求和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实现了各个剧种、行当、灯光、音响的无缝衔接,打通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局限性。音乐剧和戏曲相结合的跨界演唱,活泼又诙谐,也赢得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潇湘无戏不精彩,十九个和弦传天下”,在张也、吴碧霞等湘籍艺术家的回归加盟和我省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戏曲春晚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全新的传承和创新的表达。在这里,我们共同见证了青春时尚与传统文化在激情碰撞中绽放的绚丽火花。通过这些尝试,我们也更加懂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根本途径。希望湖南戏曲艺术能收获更多的观众,佳作频出。
(作者单位:湖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