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娱乐头条 5915℃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两个季节,两次开机

为了做到前后13年的严格区分,《尘封十三载》经历了两次开机。第一次开机在2022年1月,拍摄剧中1997年时空的冬季戏份。8个月后,第二次开机,拍摄剧中2010年时空的夏季戏份。经历了冬季和夏季,角色外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1997年的追凶,卫峥嵘和陆行知一个穿着标志性的皮夹克,一个裹着羊羔绒领的夹袄,在南都老城区的大街小巷穿梭。这个时空里满是冬天的潮湿、氤氲,偏黄绿的色调既有怀旧的年代质感,又突出了空间的陈旧、破败。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2010年再发案时,时节转换到了夏季,色调也变成了香槟色的暖调,老城区改造完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陆行知一件军绿衬衫加t恤的造型,少了文气多了老练。而当年风风火火的卫峥嵘则退居二线,穿着老头衫、七分凉裤,戴着一副老花镜,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棱角。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每集一“楔子”,每集一线索

《尘封十三载》在铺陈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的过程中,采用双线混剪并行的叙事方式,一个疑点的追查要在13年前后来回切换好几轮。为了避免时间线的交错给观众造成混乱和割裂感,每一集的开头都有一段小剧场式的片花即“楔子”,交代当集出现的重要线索,如铅笔、樱桃头饰、手表、鸟人面具等关键物证,用来引出当集要追查的一条重要线索;开头系扣,结尾解扣,每集排查一个线索,让观众和剧中警察一起抽丝剥茧、追寻真相。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比如,第四集的“楔子”中,罪犯虽然没露脸,但腕上的手表相当抢戏。到了正剧部分,出场就显露出斯文又偏执、自卑又自负的杨哲戴着同款手表出场。悬念就在一场看似过场的家宴戏上,不动声色地浮出了水面。

点滴细节表现人物变化

为了把两条时间线的故事区分得很清晰,《尘封十三载》还让卫峥嵘和陆行知师徒分别成为两个时间节点上的故事讲述者,通过视角的转换,让两条线互为伏笔。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1997年是师父带徒弟查案。彼时卫峥嵘是雷厉风行的“暴躁师父”,陆行知是菜鸟警察。2010年是徒弟找师父帮忙查案,这时候的陆行知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刑警队长,卫峥嵘则在派出所的图书馆做起了内勤,用他妻子的话说“像个小老头”。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师徒俩性格不同,办案手法也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997年前后,dna检测技术尚未普及,以卫峥嵘为代表的老一代刑警办案全凭人力,练就非凡的走访调查和对细节的敏锐感知;而2010年,陆行知摆在案头的书里,已经出现了“犯罪心理学”等门类。

热播中:跨越13年探查尘封悬案真相,师徒双时空追凶,繁而不乱 - 陆剧吧

1997年,卫峥嵘怼陆行知别把家人的照片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2010年,卫峥嵘每天提着个印满家人大头贴的保温杯四处溜达。1997年,卫峥嵘吃面倒一瓶辣椒油;2010年,卫峥嵘沾不了辣,换陆行知的面汤上“满江红”……这点点滴滴的细节里,都藏着人物的变化和师徒间的相互影响。

作者 梁娟(《上海电视》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