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姿飒爽英歌舞 00后接棒

娱乐头条 3087℃

英姿飒爽英歌舞 00后接棒 - 陆剧吧

    左图:逢年过节的英歌舞表演具有深厚群众基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中图:英歌舞角色取材于《水浒传》梁山好汉英雄人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右图:又美又飒的00后女子英歌队。汕头市潮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英姿飒爽英歌舞 00后接棒 - 陆剧吧

    春节临近,在滚滚返乡潮里,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归心似箭,目的地潮汕,目标是排练节目,他们早已在线上约起,赶着回家穿戏服画脸谱,准备在浩浩荡荡的英歌队伍中唱主角。

    舞槌在手中上下翻飞,鼓点吼声响彻云霄。5岁的小时迁带领梁山好汉下山打探,在“兴师出战”“急水渡泊”“凯旋归山”等情节中随着节奏不断变换队形。在广东的潮汕地区,逢年过节便有英歌队走街串巷。许多孩子就是在这种热闹的文化氛围中,对英歌舞产生了憧憬与热爱。

    作为传统民俗活动,英歌舞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深受海内外民众喜爱,是“年味”最浓的活动之一。在潮汕人眼里,英歌舞就是英雄的化身,能祛邪扶正、趋吉避凶。英歌舞以“舞”与“武”相结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逐步从古老文化走向现代广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活化石”。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近几年爆发出强大活力,“圈粉”无数,各种表演视频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很多人不远千里奔赴潮汕现场观赏,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邀请英歌队去当地演出。

    潮汕孩子的英歌梦

    2004年出生的许崇昱对英歌舞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当快板鼓点响起,当年才5岁的许崇昱就立刻跟着呐喊起来,有模有样地拿起英歌槌模仿动作和转槌的技巧。那时小小的他,梦想就是成为英歌队的一员。8岁时,他如愿画上脸谱穿上戏服,跟着表演队伍过了把瘾。

    “那是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许崇昱说,那场汕头市潮阳塔馆英歌队的表演,让他认定这份热爱值得一生坚持。上了大学之后,他把英歌舞带到了佛山,在学校里创建了一个英歌社团,开始用自己十几年间学到的英歌舞知识教社团成员,他直言“不容易”,但是更希望把家乡的非遗文化——英歌舞发扬光大,让它走出潮汕,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潮阳忠精英歌队队员马泽凯说:“潮汕的大部分孩子都有英歌梦。”小时候,他只要听见英歌队的声音,就会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冲出去看。在英歌舞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受伤是家常便饭。如搭档需要“对打”,就经常会不小心敲到对方。

    从初学者到成为队伍里的“头槌”,肖思鑫说,只要鼓声一响、舞槌一敲,再多的累与苦都没有了。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跳起来舞起来,“为了它,义无反顾”。

    英歌舞沉淀着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态。英歌舞多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如今,英歌队伍中女性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了00后的英歌队伍,传承非遗的路上又多了一道青春亮丽的风景线。

    因从小受父亲表演英歌舞的影响,2004年出生的姚嘉璇对英歌舞并不陌生。当时,由于自己的身高还没达到加入英歌队的标准,她打了一两年的篮球、羽毛球,想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尽快长高,早日加入女子英歌队。

    成为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的次年,姚嘉璇手部受伤需做手术。教练鼓励她说:“只要你还能敲就回来敲,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位热爱英歌舞的队员。”这句话点燃了姚嘉璇的信心,她说自己“人在病房心却在英歌训练场上”,经常看训练的直播。康复期间,她又拿起了英歌槌,通过慢慢挥动,关节康复得比预期更快了。

    只要姐姐训练完回到家,郑少芳就会缠着姐姐教她敲英歌槌。后来,姐姐索性给她报了名,成为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预备队员。像这种兄弟姐妹一起学英歌舞的例子,在潮汕的年轻人当中还有很多。

    不同于男子英歌队浓墨重彩的脸谱及丰富多样的服饰,女子英歌队队员们妆容清新,伴随着阵阵击鼓声和口哨声,装扮为巾帼人物的女队员们踏着轻盈的步伐,跃动身姿不断变换阵形,穿梭击槌,柔中带刚的表演引来阵阵欢呼喝彩。

    2002年出生的黄燕婵是这支女子英歌队的“头槌”,也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她说,相比男子英歌的刚猛,女子英歌柔中带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13岁的黄文茵是英歌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身材娇小、脸庞稚嫩的她,在表演中能展示侧翻、一字马等技巧动作。跟着姐姐们训练、表演,黄文茵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英歌舞进校园是最有效的传承

    在潮汕地区,英歌舞展示着潮汕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在不少人看来,参与英歌舞有利于强身健体,还可以从小锻炼孩子面对大场面时的胆量,而这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英歌人对英歌舞的热爱、坚守与传承。

    很难想象,几个看起来有些内向的年轻人,在画上脸谱、穿上戏服后,就是气势如虹的英歌队队员。“英歌舞有一种魅力,表演的时候跟平常完全是两个人。”杨鸿锴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和英歌队的故事,他坦言,自己学习英歌舞,单纯就是觉得英歌舞很帅。后来,杨鸿锴与其他热爱传统文化、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自发组建了濠江联兴英歌队。

    在不断的创新中,英歌舞从最初的动作简单、套路单一向动作复杂、套路多样、阵形变化纷繁转变。各支队伍对英歌服饰也进行了材质和形象方面的改造,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每年花在服装道具上的费用高达数万元。

    揭阳市普宁南山英歌舞蹈团团长陈来发,从18岁至今从事英歌舞表演和培训近50年,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非遗活化不能只靠少数的非遗传承人,还要有足够多的关注者和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一代”。

    陈来发及其团队不断推进南山英歌的传承与创新,让英歌舞从民间广场舞走向更广的舞台。2018年起,该团队将英歌舞带进校园,把南山快板英歌舞作为特色教育项目,在校园中寻找青少年爱好者进行培养。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我是非遗小小传承人”等活动已然成为汕头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亮点和品牌,许多英歌队在政府的号召下走进校园、走进乡村,义务展演、教授学生学习“英歌操”。英歌舞火了,了解的人多了,年轻人就更愿意来学了。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潮阳英歌舞进校园”活动,潮阳区文化馆与学校组成“结对子、种文化”关系,并由学校制订英歌舞传承活动方案,开展以“多彩非遗、助力双减”为主题的英歌舞进校园训练活动。相关部门认为,应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早进入校园,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

    潮汕英歌舞强势“出圈”

    英歌舞最早可以溯源到明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英歌舞为什么突然爆火?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馆长、潮阳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翁木顺表示,英歌舞在潮汕地区一直都很“火”。作为民间艺术,英歌舞群众性强,是潮汕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过去几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人们缺少足够的精神娱乐,所以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场景。而英歌舞本就具有热闹、红火的特点,与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碰撞融合,恰好迎合了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以前,大多数英歌队是民间业余团队,形式比较分散,成员大多是学生、上班族、农民等,只有在民俗活动期间才会聚在一起,不同英歌队之间也很少交流。而现在,英歌舞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许多英歌队也有了一种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开始互相走动交流,讨论创新。

    目前,英歌队正在走向职业化、商业化,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邀约纷至沓来。翁木顺表示,英歌舞巨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引发关注。传统的英歌队成员流动性强,导致英歌舞传承比较艰难。而商业化、职业化在他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有人走出潮汕,到各地表演,就是对潮汕文化、英歌舞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