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队》电影版
看了一点最近热映的《三大队》,发现相比原型,有几处不小的改动:一是粉饰了当年的刑讯;二是凶犯被改编为穷凶极恶的累犯;三是程兵孤身追凶被改编为三大队全体下场,看起来就像一群失意中年男人趴。
在现实中,三大队在刑讯事故后共有五人被判刑:程兵8年,小刘5年半,张海子3年零9月,老徐12年。其他的也被纪律处分后脱职。分管刑侦的杨副局长也引咎辞职。整个三大队,只有老张没有参与对案犯上手段,在三大队被撤销后,转岗去了派出所。剧情大大淡化了刑讯对全体警员命运的影响,也使他们的形象更为正面了。
也许因为原型不接受采访,而笔录也不能查阅,所以故事虽然有大纲,但没有血肉,只能靠想象填充。为了把故事填满,凶犯不得不多多犯罪,队员也都要加入集体追凶。
看到凶犯穷凶极恶,心思缜密的时候,就会想,可能现实中凶犯是惶惶不安,四处躲避,不敢再犯案,所以才特别难抓。把他塑造成这样,只是增加了情节的可看性,主角追凶就变成了这个恶性犯罪分子必须归案,因为他太危险。塑造这个角色不是为了呈现其个性,而是烘托主角并驱动情节——毕竟,深度不够,那就情节来凑。
然而,这样一来,追凶的复杂心理就可能被简单化了。剧中追凶的原因是:刑讯队员都脱了警服,师傅中风,这个案子变成了局里的耻辱,每次都被省里厅里当反面典型,丢了所有人的脸;入狱变成了女儿的人生污点,想重新证明自己,获得女儿的接纳;除恶务尽,这个凶犯危害特大,必须拿下。其实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抓获这个真凶,是对他们所有人男子气概的致命打击。
一群已经不是警察的男人(其实都是刑满释放人员),为了洗刷耻辱、证明自我,开始了追凶的历程。在狗场训狗的徐一舟,开夜宵摊的马振坤,在调查时去当保安的廖健、开出租当司机的蔡彬,都加入了暗访摸排,但在现实中,自始至终其实都只有程兵一个人在追凶。
这是影视剧最重大的改动,孤胆英雄成了群像:程兵孤身追凶4年,和他身边有一群老战友,一直试图重温三大队的高光时刻,这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经历。
电影版导演戴墨对这一改动的解释是:“我们不太想让他变得那么孤单,所以想让他的伙伴们,在路上陪他一段时间。”
这说法很朴素,但影视作品这么改动当然没这么简单(至少可以多出几个角色,人物就多样、复杂多了),更重要的是,这让故事本身从个人英雄主义变成了一种集体精神的体现,尤其是一种彼此支撑的“兄弟情”。
无论是剧情表现,还是影评,大抵都觉得这可歌可泣——一群失意的男人,为了一个共同的正义事业走到一起,坚持不懈,最后还把事给办成了,这不就是平凡人的奇迹吗?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一群中年男人,终于找到了个正当理由,可以逃避无聊的工作和家务,全身心投入一项更崇高的事业中去了。
一群男人凑在一起,别的事都不用管,那可真是太开心了——虽然我本人很难领会这种感觉,那对我来说太无聊,无非打牌喝酒,但我知道,那是许多男人的最爱。
在《三大队》里,兄弟们凑在一起喝酒的情节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虽然剧中包装成使命,但那种开心的感觉不像使命,倒更像是抛下日常琐事之后的解脱。
《三大队》电视剧照
在剧中,他们摆脱了老婆、女友,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做男人了,而伴侣无论自愿还是不愿,最终都只能理解支持。这说是“追凶”,从仪式上来说倒更像是军队出征:男人们要上战场杀敌了,女人们只能留在后方默默付出。
开餐馆的,请了个厨师给自己顶班;吃软饭做保险的,长假+停薪留职,老婆只好理解;平日当家庭妇男只管接送孩子的,老婆愿意出经费,结果人财两空,他带着钱跑去参加兄弟伙了;退休的,这个老婆表示理解,一辈子警嫂,有他没他一样。
为了能长久的有办案经费(富婆的钱也有花光的一天),他们又搞了个烧烤摊,白天办案,晚上卖烧烤+打听情况……总之兄弟们在一起,就是开心。
虽然电视剧版里,也陆续有人退出,第一个回家的是餐馆老板,因为老婆撞翻了上菜的,被烫伤,不肯去医院,搞成败血症昏迷,总得回家照应。主角看到退休的犯病了,吃软饭的让老婆再坚持一下,就谎称真凶已死,一大早自己关了手机跑去东北跟踪线索,给其他人留下回家的火车票和经费。这种自我奉献更印证了一点:这是真兄弟情。
虽然这改编为一个现代故事,但从故事内核来看是非常传统的:一群受挫的男人,为了一个共同的正义事业,各司其职,在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最终达成了目标。
日本的《忠臣藏》就是这样一个叙事:几十个莫名其妙成了浪人的武士,为了洗刷主公和自己的耻辱,隐姓埋名,秘密筹划,为了筹措经费甚至不惜把妻子卖到花柳町,终于在雪夜手刃大敌,报仇雪恨。
《三大队》的故事当然没这么夸张,但从本质上来说,这都是男人们的正义事业:虽然他们的身份早已不该管这事,但他们还是毅然抛下小家,听从了召唤。真正的问题在于:女人们,连同他们的家庭、琐事,统统都被视为可割舍的牵绊,而他们与其说是为了实现正义,不如说是为了恢复自己受伤的男子气概。
不难看出,这背后还隐含着这样一层意味:有某个更宏大的目标,值得你抛下小我去奉献,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当然,这些故事中,目标最终都实现了,它没有提到,如果目标没实现,这样的牺牲到底是否值得,被牺牲的那些女人们又怎么想,无论她们是否理解,还有别的选择吗?
这个故事原本还有别的讲法:如果追凶的男人是单身自愿,那在不牵连别人的情况下,他当然可以。然而,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在国内显然不受青睐,因为国内观众的口味往往就是钟爱那种复杂的纠葛、两难的选择和忍气吞声的苦衷,这样才越发显得他们很难。问题是:英雄获得了光环,但背后家人的牺牲则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但不知道有多少女性愿意成为这样的家属?时代已经不同了,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故事讲法?当然,你也可以为老故事而感动,但感动完了,最好想一想,你是在为什么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