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尖椒
一位高级钳工胡健林,在集团裁员之际,阴差阳错调入总部的hr部门,被误认为是“背后有人”的关系户,在公司受到优待。因为不了解互联网黑话,他还把“优化”当正向词汇,却反向瓦解了反裁员联盟,一路升职加薪......
这种身份错位带来了无数笑点,也让《年会不能停!》成为当下少有的“职场讽刺”喜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等作品对体制内单位的官僚主义进行了辛辣批判,但之后国产电影中的职场走向“励志”和“爱情”两个方向,却很少对职场关系深入探讨。
从目前的票房成绩来看,《年会不能停!》前期口碑未能通过点映大规模铺开,上映首日,《潜行》以4800万成为当日的票房冠军,《年会不能停!》则以更高的排片占比屈居第二。
究其原因,频繁出现的黑话和互联网大厂的背景设置,会让不少人以为这是一部对标一二线城市白领观众的电影。基于人物设定的结构喜剧,也让预告片的剪辑很难突出身份错位带来的笑点。
但这些不妨碍《年会不能停》成为喜剧走出“安全区”的一次尝试,当冒犯和讽刺再次回归,喜剧的价值应当被重新重视。
“现实远比想象更荒诞”
创作过程中,最让主创震撼的一点是:原本以为创作的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荒诞故事,结果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以为的离奇故事,不仅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甚至还要离谱得多。
效率时代下的荒诞现实,是触动导演兼编剧董润年持续创作《年会不能停》的原点。“在我的观察和理解中,互联网大厂是中国最聪明、最厉害的一群人聚集的地方,代表我们最先进的生产力。但我们和身边的朋友聊天发现,在这样一个严谨的体系内,同样会发生很多荒唐事,出现很多荒谬的错误,这种反差特别有意思。”
“但朋友们只能一边吐槽,一边继续苦干。”编剧应萝佳透露,这种陷入“躺平”与“内卷”之间的无力感也是创作的出发点之一。他们希望创作一部成为打工人“嘴替”的电影,“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感觉,我们太需要笑了,也太需要把心里的郁闷发泄出来了。”
《年会不能停!》的剧本断断续续写了五年,在这个过程中,主创们观察到社会情绪和环境不断变化,整体故事也随之被推翻过8次,主角都换了几轮。
在早期的一个版本中,故事主人公是类似马杰的角色,即互联网大厂的一个打工人,以内部视角去呈现问题。
2020年左右,董润年偶然看见一则新闻:在北京望京的一栋高级写字楼里,一位流浪汉白天将自己锁在无人涉足的储藏间,等大厦里的职工下班后,偷偷溜出来在茶水间免费吃喝。他甚至能知道哪些部门加班或不加班,找到没人的地方拼几把椅子睡觉。
董润年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因此其中也有一版剧本的主角是后来混入众和集团的庄正直,由他来为被裁员的工厂讨回公道。
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个故事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讽刺喜剧”,想找到更为荒诞的表达。这时,两位编剧想到了刘宝瑞大师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讲一位财主的儿子张好古是文盲,异想天开去参考科举,结果因为官场腐败,阴差阳错连升三级,做了大官。
于是在最后的版本中,胡健林这个代表旧秩序的“关系户”出现,在充满形式和官僚主义的企业里连连高升,也刚好是升了三级。
为了让“职场”真实落地,在创作期间,主创们做了大量采访,片中三位主角均供职于hr部门,而片头字幕中出现的顾问之一,就是一位互联网大厂的前hr总监。这些采访涉及了hr部门详细的工作日常,也包括互联网大厂中的黑话、职级和规则。
董润年回忆,剧本上关于台词部分的内容比较确定,但在具体演绎的过程中,大鹏和白客两位主角也给予了很多惊喜。比如胡健林第一次在公司见到马杰时,马杰一边说着“以后您就是我的下属了”,一边低头弯腰,姿态放得比“下属”更低,胡健林立马给出即时反应,这些都是现场共创的结果。
另外,电影中的各位演员也有丰富的大厂工作经验:大鹏之前是搜狐的员工,白客也有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不少配角是脱口秀和sketch演员,但他们中大部分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些演员本身就在剧作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支撑,他们在演的时候也会非常有信念感。”
为什么没人拍职场电影了?
《年会不能停》中对职场的辛辣讽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建新的一系列作品。董润年透露,《年会不能停》中也有相应的致敬镜头:《黑炮事件》中开会时,领导背后有一面巨大的指针时钟,而在《年会不能停》中,会议室的背景是一面巨大的led时钟墙。
《黑炮事件》剧照
《黑炮事件》讲述了赵工程师为寻找象棋中丢失的一枚“黑炮”,发了一封”丢失黑炮 301找赵“的电报给旅馆,但被怀疑是密文而被调离岗位,由不熟悉工程安装的旅游翻译接任其工作。故事反映出体制内“外行管内行,政治觉悟大过专业程度”的荒诞现实。随后《错位》《背靠背,脸对脸》也延续了这种讽刺职场官僚主义的主题,对当时体制内单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揭露。
黄建新之后,这种以讽刺职场官僚主义的电影作品逐渐变少,职场电影转向“爱情”和“励志”两个主题,前者以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为代表,讲述杜拉拉和其上司王伟的爱情故事,后者的典型则是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以新东方创业故事为原型。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职场剧也多被指责为“披着职场剧的外衣谈恋爱。”职场内容的悬浮和爱情线的喧宾夺主让职场题材难以获得观众共鸣。另外,律师、房产中介、医生等专注于某一特定职业的职场剧,也鲜有深挖职场关系的优秀作品。
2017年左右,董润年观察到,剧集领域不断有职场题材的作品,但电影领域却出现了缺失和断代。董润年出生在双职工家庭,父母下班回到家,在饭桌上谈论最多的就是单位和同事。长大后,身边的朋友也经常和他吐槽职场,“上班占据了中国人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但电影作品中却很少体现。”董润年说。
为什么职场电影会出现断代?从创作角度来说,一方面,大部分编剧缺少职场生活,做原创剧本时需要有大量采访支撑。另外,董润年也认为,职场题材虽然是一个富矿,但拎出一条明晰的线索非常困难:“它里边可说的人和事、可表达的主题实在是太多了。因为它其实相当于一个社会的缩影。到底从什么角度切入,我觉得这事儿其实挺难的,尤其还要浓缩在电影这2个小时里,在创作上其实是很令人头疼的一个挑战。”
在更大的外部环境中,对权威进行讽刺,也要面临审核上的风险。八十年代,东北的相声演员杨振华、金炳昶的《假大空》系列,直接学某人的口音、手势,效果奇佳,但随后被封杀多年。
《年会不能停》的出现让我们看见对之前职场讽刺喜剧的回归,但其中也有不少争议。
在目前的豆瓣短评中,不少观众认为,结尾的“大团圆结局”过于理想主义:中层腐败贪污,最终还是靠体系内更高层的领导来拯救,而不是直指体系本身的问题。
董润年回应称,目前这个结尾是经过多番推演的、更偏向现实主义的结果。一是董事长话语中强调让“本不该失去工作的人”回来,这些人具体是哪些,解释权还是在他手中。二是电影结尾落在年会结束后几天的时间内,三位主角都拥有了比之前更好的处境,“当下问题似乎解决了,但过了半年一年之后,大家是不是还拥有美好的结局呢?”
“在现实生活中,裁员绝对不是一件喜事,它是悲哀、痛苦和令人恐惧的。但喜剧可以将这件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事物戏谑化地表达出来,去瓦解这种恐惧,所以希望给大家一个有力量的结尾。这是我做喜剧的一个信念。”董润年说。
另一争议在于影片的受众人群。预告片中大量出现的职场黑话以及明显的大厂背景,让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一部面向一二线城市白领的电影。首日票房未能超过同日上映的《潜行》似乎也说明,前期的点映并未能将口碑完全铺开。
高密度的职场黑话,是否会造成观影门槛限制?董润年认为,《年会不能停!》是一种结构喜剧,所有的笑点都是在人物特性和身份错位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的黑话输出者其实只有个别人,而职场日常中的这种荒诞性是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的。但这种结构喜剧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其短视频宣发的可能,因为真正的笑点来自于当全知视角的观众开始接受每一个人物,理解每个人物以后,产生的荒谬感和信息差,而这些很难在一分钟之内完全展露出来。
关注职场,即是关注青年人的上升渠道是否畅通透明,这其实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三十多年前,黄建新选择将镜头朝向体制内,如今,董润年则将舞台设置在了互联网大厂,两者都是当下时代青年人奉献青春的首选目的地。
三十年过去,效率飞升,但荒诞依然,讽刺喜剧不可缺席。
喜剧需要走出“安全区”
纵观今年的电影市场,喜剧片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春节档口碑滑坡的《交换人生》只有不到4亿票房,暑期档远低于票房预期的《超能一家人》,让观众对开心麻花的喜剧信心越来越低。另一面则是现实主义题材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都靠社会话题营销获得高票房。
董润年认为,之前的国产喜剧受周星驰的影响比较多,大多是对权威的解构,但在分众化的趋势下,大家很少有统一的目标,也少有可以统一解构的对象。喜剧或许到了“重新建构”的阶段,需要寻找当下可以引发观众共情的真问题。《年会不能停》“对职场的吐槽”就是这个抓手。今年的《保你平安》在冷档期跑出了7亿票房,也正是抓住了“网络谣言”这个现实问题。
从导演系毕业后,董润年先从编剧入行,与宁浩合作《心花路放》《疯狂的外星人》。等到导演处女作时,他发现当下喜剧的创作越来越难,甚至发了一条微博:“现在的世界不是一个允许幽默的世界了”。
又是三年过去,董润年觉得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家都被短视频段子改变了观看习惯,只喜欢短时间的刺激。而幽默在当下越来越不被允许,被冒犯的人有了发声机会,会提出反对看法。
冒犯、讽刺,这些原本在喜剧中常见的表达逐渐消失,喜剧也退回了自己的“安全区”,在架空的环境中利用预期违背创造“段子”,而不再发挥其对现实的反思作用。
《年会不能停》是当下少有的、关切现实问题的喜剧电影,从“小切口”出发来讲大家生活中常见但又荒诞的事实,让每一位打工人都能代入其中。但这些问题是否只存在于现代企业中呢?
就在《年会不能停》上映的前一周,董润年导演的新剧《不讨好的勇气》杀青。董润年告诉河豚君,这是一部以脱口秀为题材的喜剧,故事中仍有众和集团,也会有不少对职场的讽刺,他想把《年会》中还没表达完的部分,在剧集中补充完全。
让讽刺与冒犯回归,让喜剧走出安全区,《年会不能停!》只是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