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上海》|茅善玉闲话沪剧

导演手记
文 | 金莹
在《志在上海》系列节目的策划之初,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老师们就希望有一集节目是专门介绍上海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沪剧的,而且这集要用上海话来展开对话,配合方志里的记载,让观众了解原汁原味的沪剧的历史和发展。
《上海沪剧志》
当我接到这集选题时,关于嘉宾人选首先想到的就是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茅善玉老师。她不仅自己本身演沪剧,而且今年正好是她考入上海沪剧团学馆的第50年。前几年,由她担任女主角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还拿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戏曲片奖。
沪剧《敦煌女儿》剧照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获得

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从她学艺之初,到最新的关于沪剧的探索,可以说,没有比她更适合担任这集节目嘉宾的人选了。但是那时我们内心还有些忐忑,茅老师这么忙,不知道她是否有时间来担任我们《志在上海》节目的嘉宾呢?
茅善玉老师
7月初,当我们终于联系到了茅老师,没想到她马上一口答应下来。然后,我和这次担任方志人的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黄晓明老师以及《上海市志·戏剧卷》的编纂室主任陈忠国老师马上开了一个会,详细商量了一下这集节目的大纲和主要脉络结构
《志在上海》栏目作为一个系列短视频,每集只有5分钟,去掉街头采访和片头包装等等,其实只有4分多钟。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呈现沪剧200年的历史和发展近况呢?经过6稿大纲的修改,我们最终确定,讲沪剧,首先要讲沪剧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它为什么会诞生在上海?它和其他江南地区的戏曲剧种的区别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种特质?它经过了哪些发展?近期又有哪些新的探索?最重要的一点,茅善玉老师不仅是沪剧表演艺术家,她也是这50年来沪剧发展的亲历者,所以我们要用茅老师自身的经历串联起沪剧自从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的这段发展历史
方志中关于沪剧起源的记载
方志中关于沪剧起源的记载
确立了这些总纲之后,后面的具体执行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茅老师之前其实接受过多次采访讲述沪剧,但这一次,这集节目还要有方志的特色。于是我们想到,可以邀请茅老师来到位于上海图书馆东馆4楼的上海通志展示馆来录制节目,请她结合通志馆里志书的具体记载,会更有方志特色。
茅善玉老师来到上海通志展示馆录制节目
在节目里,茅老师帮我们介绍了沪剧的最大特色,那就是关注的题材区别于其他剧种,比如说京剧、昆剧主要反映帝王将相,越剧或者其它一些剧种对才子佳人反映得比较多,但是沪剧反映的是现实生活。而上海滩的新闻又特别多,因此沪剧也有“说新闻、唱新闻”的传统。200年来,沪剧始终是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
此外,茅老师崭露头角的第一部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是怎样在80年代诞生的,2006年她将沪剧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经历,由她担任女主角的沪剧《敦煌女儿》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等等故事,都会在节目里一一呈现。
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剧照
2006年茅善玉把沪剧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茅老师在录制过程中,和我们分享了近一个小时。最终我们从60多分钟的素材里取其精华,汇集成了5分钟的片子。这集节目是今年36集《志在上海》系列节目里唯一一集全程用上海话来讲述、来录制解说的栏目。我们希望,能够用最原汁原味的语言来展现沪剧的魅力、方志的魅力

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11月15日 晚19:4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上海通”网站视频专栏同步上线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真实传媒)
戴诚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