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唐“顶流”相遇,央视这档节目堪称诗人版“群星闪耀时”

文化类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上一季节目的《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仍让人印象深刻,新一季头几期节目看下来,总台出品的高质量依然在延续。

重回大唐盛景,感受诗人群像。新一季节目聚焦唐代“顶流诗人”,通过实景探访和影视化片段,再现大唐盛世诗坛巨匠们的精彩人生。

节目聚焦“初唐四杰”以及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王维、杜甫、岑参、白居易、李贺、杜牧等诗坛巨匠的人生故事,挖掘诗词文化魅力,让观众与节目一起“穿越”时空,直击名篇诞生的瞬间。

开篇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组成探访团“穿越”时空,踏入初唐时期的长安,从幼年王勃、杨炯等人的际遇谈起,重述“初唐四杰”开创大唐诗坛新华章的重大历史瞬间。

通过节目的讲述,才能明白“四杰”在当时挑战宫体诗、引领大唐诗歌实现关键性跨越的历史价值。“四杰”彼此欣赏而交游,在执着于宫体诗创作规则的诗坛旧派打压下也绝不随意更改初心。诗人的创作与时代相互影响,节目中既展现了诗人的气节风骨,又不乏初唐长安初现繁华盛景的时代气象。

这段讲述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让观众透过节目明白了“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真正地位。他们并不如诗中展示的初唐风格那样汪洋恣肆、纵情洒脱,反而因为颠覆了宫体诗旧有的地位和价值体系,而在当时的大唐官场备受打压。节目后半段细腻刻画了王勃因讨伐英王斗鸡的檄文而命运急转直下的人生经历,更是让观众明白了诗人与时代融为一体的状态。这种相对压抑的人生经历并未真正击垮“四杰”,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正由此而来。

节目集中重现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如何创造了“人杰地灵”“萍水相逢”“青云之志”等近四十个成语,并从文学史的角度讲述了其如何影响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在第二期节目中,节目同样以“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ai赋能文旅体验”的核心模式,走访当时的经济文化重镇襄阳,沉浸式体验唐代诗人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和“初唐四杰”相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座高峰,上承初唐,下启盛唐,他清绝卓然的诗句成为打破唐代各个诗歌圈层的利器,以一己之力推动开元诗坛。

节目以青年、中年和暮年时期的孟浩然为分割,回溯了孟浩然一生在不同人生境遇的心理状态。和当年在官场并不算顺畅的“初唐四杰”不同,孟浩然豪爽仗义的性格让他广结天下才子,是当时盛唐诗圈的核心人物。

节目中就再现了孟浩然与李白比试剑法的戏份,相对于节目中大多以文学交游为主的内容,这段剑法比试为节目增添了别样的趣味,电影化的表达也让节目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在最近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中,为了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塞外”的苍茫与壮美,盛唐边塞诗的奠基者、著有诗学理论著作《诗格》,被誉为“诗家天子”,更以“七绝圣手”之名响彻文坛的王昌龄登场。

探访团特地前往宁夏中卫,置身于漫天黄沙之中,亲身体验千百年前那关山戎马的恢宏景象。节目特别呈现了两封源自1300多年前的珍贵家书,它们“穿越”千年悠悠岁月,与观众展开“时空对话”。

循着王昌龄的脚步,探访团“穿越”至千年前的萧关(今宁夏固原),这个边塞诗中屡被提及的地名,不仅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也是文化交融、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步入萧关古城,探访团不时可见高鼻深目、浓须满面的胡商与贡使穿梭其间,街道两侧则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塞外特产。

节目讲述了王昌龄以“游侠”身份随军,与将士们同吃同睡、共历生死,亲身体验着边塞军旅的点点滴滴。随着对边塞生活与战争的深入了解,他的视角与情感也在不断转变。

历经数载烽火,边塞终得安宁,王昌龄择机重返中原,寄望科举仕途以实现鸿鹄之志。然而仕途多舛,王昌龄在进士及第之后,屡屡不得志,十余年光景困守九品官职,更一度遭到贬谪。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自长安至汜水,再至江宁,乃至年逾半百被远谪龙标,仕途几经受挫。但王昌龄始终矢志不渝,坚守心志,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正是他历经沧桑仍保纯真本性的写照,让人忆起当年那个豪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青年。

《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延续了前季节目在文化类综艺中难得一见的内容深度,巧妙地从个人传记为主转向了描摹文学史上的诗人群像,新一季节目重现了唐朝诗人璀璨的文学成就,其所依托的时代壮景亦融入其中,令人心生向往。

节目打造的大唐诗人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创造性地拓展了文化类综艺的表达边界,角度的创新也让这一节目形态更具有文学研究的深度。这种不可多得的“云上研学”,也让节目可以走出小众圈层,向更为广泛的普通观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