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查直播间里带货的“白大褂”

打开短视频,博主身穿白大褂侃侃而谈,又是推荐牛奶,又是售卖洗衣液,一时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医生科普还是主播带货。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穿上医生“马甲”的主播风靡直播间,带货卖课“伪科普”好不热闹。

趁着网络科普的风潮,如今直播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白大褂”。若是真医生认真分享医学知识,普及养生常识,帮助更多人提升健康素养,倒是好事。可随着“医生直播间”成为流量集散地,投机之徒也蜂拥而至。个别医生虽有资质,却在分成面前丧失了职业底线,不问产品健康与否,不顾是否与其专业相关,埋头带货,牛奶、维生素、隐形眼镜、洗衣液全在“吆喝”之列。有的主播则压根儿没有医生资质,套件白大褂就敢上镜,“出剧本、编故事”,制造冲突贩卖温情,引得观众一边抹眼泪一边掏腰包。更有甚者,虚构“国家一级保健医师”等诸多头衔,搞起了“洗脑式”推销诈骗。

“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媒体深入采访发现,如今打造“伪医生”已经形成一条运作链条:主播负责出镜,运营部门拍摄剪辑发布内容并负责广告投放,客服部门维护评论区、回复私信。各有各的话术,最终目的都是将“流量”转化为“销量”。没有职业道德包袱,“什么内容火就蹭什么”,于是各类伪科普大行其道。更重要的是,穿着“白大褂”忽悠大众,实质是在消耗医生的社会信任值。没有资质的医生固然是假,即便有专业资质的医生在这般强行“跨界”与践踏底线之后,恐怕也很难当得上“医者”称呼。

短视频平台绝非法外之地。上个月,中央网信办已开展专项行动,剑指“伪科普”“伪专家”。某平台数据显示,仅8月已对1711条相关违规账号进行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处置。治理平台内容乱象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医疗行业自媒体的审核门槛。目前,各大平台虽已基本启动身份认证,但对于是需要“在职在岗证明”还是“仅提供执业医师资格证”甚或“药剂师、护士证也行”,并没有统一标准,更遑论直播过程中的文案审核等。对此,平台必须担起责任、细化监管,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划明红线,合力狠刹以“白大褂”骗流量的行为。

医者仁心,被尊称为“白衣天使”,保持医疗行业的严谨、专业,清除浑水摸鱼的“李鬼”,督促从业者爱惜羽毛,才对得起社会的尊崇和期待。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