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的戏剧人生托给了最放心的人。”9月18日,徐棻文献捐赠仪式暨“徐棻书屋”揭牌仪式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91岁剧作家徐棻将67箱书籍、文献以及6组书柜捐赠给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让这些书给上戏学生们带去一点不一样的阅读经验。”
作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棻多次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剧本奖及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徐棻作品被誉为“戏剧人才营养钵”,先后成就12位演员获得戏剧梅花奖。她60余年编剧生涯,贯穿中国戏曲事业从复兴到繁荣各个时期,勇立于“探索性戏曲”前沿,91岁高龄仍笔耕不辍。
9月18日在上戏,徐棻笑言,“我的戏有很多剧团在演,我现在又进步了一点,回头一看,剧本有毛病,谁需要我就改一改。”
徐棻的人生像她的作品一样跌宕起伏,1933年出生,1949年参军,1951年奔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归国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分配到四川省文化局,1961年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任编剧,1998年退休而笔耕不辍。她还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曾担任四川省文联及省剧协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常委、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
徐棻与上海的缘分可以追溯到61年前。1963年,徐棻初为编剧,以悲剧《燕燕》和喜剧《秀才外传》随成都市川剧院巡演到上海,“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也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更令我难忘的是,大上海给了我戏剧人生的第一束鲜花。那年月,成都还没有观众献花的习惯。所以,给我献花的两位观众是辗转到后台才找到了我,我当时激动得连谢谢两个字都忘了说。隔天,上戏的戏文系邀我去和同学们谈谈创作经验。才走出北大课堂的我,竟走进了上戏的讲坛,这情景在我年轻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记,那也是终身难以磨灭的。”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举办“全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徐棻作为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率27人观摩团,在美琪大戏院后台驻扎月余,“海绵式吸收戏剧营养,并请胡伟民导演来驻地讲课。成都市又曾先后邀请上戏老师到成都讲学授课或学术交流。我的川剧《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死水微澜》《欲海狂潮》《马前泼水》《红梅记》《激流之家》《都夫人董竹君》和小剧场戏曲《卓文君》《马克白夫人》以及我创作的晋剧《烂柯山下》《庄周试妻》和评剧《目连之母》等,都曾在上海演出。《燕燕》由上海越剧院移植,《死水微澜》由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移植演出。川剧《红楼惊梦》二度创作团队汇集上海名家,使此剧收到震撼观众的效果。重要的还有,早年成都委托上戏代培的一批学员,后来都是成都戏剧界乃至影视界的精英人物。”
2023年,徐棻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她在前往杭州领奖前逗留上海,“会见经常想念的老朋友,又结识了不少的新朋友,还一如既往地观摩了好戏,以致我在离开上海的高铁上,忍不住写下了‘老妪忽发少年狂,一杖在手奔沪杭’。”
上戏创建“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令徐棻格外欣喜,“自从我踏入戏曲的门槛,就开始了对古典戏曲现代化的思考和实践。从自发到自觉,已历六十余年。如果我的经验或教训有助同道们的研究,将是我戏剧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李伟回忆,“去年10月,上戏教授、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联系我,说徐棻先生将携其剧目《庄周戏妻》《燕燕》到上海来演出,还带了新出版的《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要赠送给我们学校图书馆。”上戏图书馆与徐棻由此结缘,“徐棻老师是我国当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也是川剧史上第一个女性剧作家,她的藏书和手稿能够由上戏图书馆来收藏,无疑会提升上戏图书馆的馆藏水平。”
18日仪式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盛赞徐棻在戏剧创作中的探索与创新,无私哺育后人的奉献精神。面对上戏新朋旧友,徐棻以诗为赠,“夕阳挂山巅,识君在暮年。同道无早晚,流水永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