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台风“格美”:路线“掉头”兜圈子,或为少见强势的“二手台风”

今天(7月25日)0时前后,台风“格美”以强台风级别登陆我国台湾省宜兰县南澳乡沿海,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48米/秒)。预计,“格美”将穿过台湾岛,并于今天下午至夜间在福建秀屿到连江一带完成二次登陆,福建、浙江等地将遭狂风暴雨,之后它还将携巨量水汽深入内陆,给华北、东北等地带来强降雨,上述地区需做好防台风措施。

福建沿海出现大浪。

或为少见强势的“二手台风”

目前据预测,“格美”将于今天下午至夜间以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再次登陆福建沿海。这将是今年首个登陆福建的台风,也是今年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由于先登陆的地点位于台湾省,登陆福建的“二手台风”强度会大幅削减。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由于台湾位于福建的东侧,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台湾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台风往往先登陆台湾省,再登福建等地。台湾境内的中央山脉最高海拔接近4000米,台风低空的环流遇到中央山脉,就像是驰骋的马儿被绊了腿,地表摩擦导致台风强度减弱。而且,在陆地上,台风无法得到更温暖的暖湿空气供应,强度自然就会减弱。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登陆福建台风整体不强,但“格美”或为少见强势的“二手台风”。根据最新的预报,“格美”将以台风级或强台风级别登陆福建沿海,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至14级(35~45米/秒)。

线路“掉头”兜圈子

据厦门广电7月25日凌晨微博消息,台风“格美”突然来了直角掉头,仿佛带了尺子和量角器,走出了标准直角,引发网友热议。为何会开始兜圈子?据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发文称,因为受台湾岛地形影响,“格美”开始“掉头”兜圈子。

而在去年“卡努”台风登陆的时候,因为曾走出之字形,拐过锐角弯、直角弯,人们也曾热议过台风的路径问题。

据媒体当时报道,影响台风路径的因素复杂多样,国内学者陈联寿、文永仁等总结台风路径突变的几个原因为:1、大尺度环流系统迅速调整或突变,如卡努北侧的“副高”突然断裂;2、台风与另一台风或不同尺度、不同高度涡旋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 2001 年台风“百合”受到与“丹娜丝”的双台风效应影响,在海面逆时针打转两三天;3、台风的非对称结构和β、γ效应,如 2006 年台风“珍珠”最大强风区位置发生逆时针改变,使其完成了由西向北 90 度的大转折;4、下垫面的影响,如地形和海温等因素,2003 年台风“纳莉”登陆台湾省,受地形作用,路线显著南折。

最终台风走出怎样的路径,是各种天气系统相互博弈、极限拉扯的结果。

影响七大流域

台风“格美”影响范围广,将自南向北影响我国七大流域,影响珠江流域西江、东江、北江、韩江,太湖流域片闽江、瓯江,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淮河流域上中游桐柏山、伏牛山地区,黄河流域渭河、伊洛河、沁河,海河流域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滦河,辽河流域东、西辽河,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等。

环流外围强劲的东南气流裹挟着巨量的水汽将直扑内陆,强降雨或波及福建、浙江、安徽、京津冀等十余省份。登陆后还可能一路北上,给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制造强风雨,需注意防范。

“格美”的威力为何这般大?这要从它的“体型”开始说起——由于云系庞大,“格美”在台风界也属于偏大码,具体来说,它不仅拥有西南季风的强力支援,还有来自热带洋面的巨量水汽和热量供应,这都有助于让它变成一个“巨无霸”。

把它的体型和另一个台风“派比安”相比,就可以直观感受到差距。以7月22日早上的卫星云图为例,云图显示,台风“格美”把它东边那些小台风胚胎都吃掉了。这带来了两个后果,一个是吃撑了,有些消化不良,强度发展缓慢。另一个是吃成了一个巨大的巨无霸台风,“格美”是“派比安”的5倍大,层烈风圈可能要超过5倍,因此它的灾害风险非常非常大。

多地严阵以待

截至25日7时,福建全省沿海养殖渔排上人员29424人全部撤离上岸,其中劳动力人员28108人、老弱妇幼人员1316人;全省出海渔船733艘全部进港避风,船上人员3199人全部撤离上岸。全省下沉干部8.54万人次,转移群众15.68万人。

截至25日7时,福建省内莆田、泉州、平潭发布全市(区)实行“三停一休”;宁德市区、福安市、寿宁县,福州市区、福清市、长乐区、永泰县、连江县,三明市区发布实行“三停一休”,即停工(业)、停产、停课、休市。

昨天(7月24日)白天,浙江舟山沿海风力达6—7级、阵风达8级。截至昨天(24日)晚上6时,浙江舟山市70条水上客运航线全部停航,预计停航将持续2至3天。舟山海事局已提前发布大风预警信息,并加强盯防,做好船舶的管控工作。

国铁广州局今天(25日)将对途经杭深线、梅汕高铁部分动车组列车采取停运措施。同时对没有受台风影响或者受台风影响程度较小的地区,加开广州、深圳、珠海至潮汕间动车组列车80列,进一步满足暑期省内短途旅客出行需求。

上游新闻综合央视网、中国天气网、厦门广电、羊城派、浙江之声、央视新闻等